說了這么多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接受這個思想,不過暫時也就他的思想和我有關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陛下,陛下!”
“何事如此驚慌?”
“陛下此前叫閣老們編寫的書他們編寫好了,現在在外等著陛下吶!”
“書?什么書?”馮源幾乎讓每一個人編寫書籍了。
“是……《華明音韻》”
“噢哦!快讓他們進來!”
“老臣參見陛下!”
“諸位閣老快快請起,書書呈上來予朕瞧瞧。”
……
這個用的是反切法,出自呂坤的《交泰韻》其法於平聲之字各以陰陽相切。如“同”字舊用“徒紅切”,“通”字舊用“他紅切”。坤則以為“他紅”二字仍切“同”字,不切“通”字,改“通”字為“他翁切”。又上、去二聲各以本聲為母。如“寵”字用“楚隴切”、“送”字用“素甕切”之類。平、入二聲則互相為母。如“空”字用“酷翁切”、“酷”字用“空屋切”之類。其“交泰韻”之名,即以平入互為終始之義也。蓋因古來合聲之法,更加以辨別。故不用字母攝法,而於字母攝法相輔而不相礙。
馮源試著對照讀了幾個字,已經朝普通話貼近了,口音有點類似晚清那種話,但已經和大明當前的官話大不相同了。
“愛卿,你看這反切讀起也是累人,朕有一發你看可行不可,就是比如拼一個字,還以“同”為例,徒紅切分解為特 ong,你們給他做一個標識,比如某個字的部首,一看讓人知曉,表示t 和ong,這樣可以嗎?以后學子們學習漢字看著拼音就可以讀出來。”
“額,臣不太明白陛下的意思。”
“朕是說,把反切兩字的聲母和韻母設計成部首,明白嗎?”
“額?什么母?什么設計?”
“就是把反切兩字的偏旁或口型寫成符號,找到共通點,然后每個字上邊標注拼音,通過背誦拼音就能識字,這樣理解嗎?”
“臣理解了,請陛下給臣些時日琢磨。”
“好好琢磨!朕會編纂成書,書籍上刊印大明內閣成員xxx等共同編著!此書會發往大明各個州縣,爾等命築青史的機會來了!大明后代會知曉你們的功績的!每個士子都會感謝你們!”
“臣等叩謝陛下天恩!臣等告退!”
“這小皇帝還是有點用處的嘛!”
“是啊,閣老,這個工作完成我等都將名垂青史啊!”
“哈哈哈,還有此前什么學堂的提議,我們這些部里那個沒出人?這小皇帝倒是真會哄人,怕是知道我們要反他哩……”
“哈哈哈哈,給這小皇帝嚇到了!趕緊分我們些官當賣我們人情。”
“就是哈哈哈!”
一眾人出了殿外有說有笑的走著,且不知這一言一行都被日益壯大的緝事局的人員看在眼里,記錄在案。其中一人暗自搖了搖頭:要說也私下去說,剛出殿外這么明目張膽真是活膩歪了,要不是局長不允許抓人,這些人保準見不到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