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卿,朕有一個設想,你幫朕參謀參謀。”
“陛下請講。”
“朕是這么打算的,朕想把大明所有孩童都納入教育體系……”
“呼!”
“咳…陛下,恕臣失態了……”
“無礙,朕猜到了,愛卿有此表現也是情理之中,這是一件大明得舉全國之力的工作,朕打算用十年間讓大明孩童都能讀上書!”
“陛下……臣代表大明子民叩謝天恩!”沈肅肅然起敬。
“朕打算大明孩童六歲時入幼學堂,三年學制,學習基本漢字書寫識讀和禮儀,九歲在幼學堂考試,考試結果分優良可三個等級,結業由所在學堂頒發初蒙認證。”
“九歲入初等學堂,到十二歲三年學制繼續學習基礎識字寫字,增加科目基本算學,歷史,教導孩童基本倫理道德,十二歲在所在鄉鎮結業考試,考試結果分優良中可差五個等級,優良中可四個級別可以結業由當地教育局頒發童生學位。”
“十二歲入中等學堂到十五歲又一三年學制,主要學習進一步的漢字和文學經典,以及深一步的算學和歷史,增加科目地理,十五歲考試在當地縣城考試,考試通過者得秀才學位。”
“十五入高等學堂,到十八歲繼續學習文學經典,大明地理,歷史,選修增加外文,算學,醫學,理學,工科,方便孩童選擇未來方向。考試單科采取十分制,十分為最高,6分為及格,結業看考生綜合成績,其中文學,歷史為必修,即畢業分數最低為12分,如有其他選修,分數不作數,不予結業。直到考試通過,畢業證視考試成績上書該生學科學位,如僅文學歷史通過只發舉人學位,每有一科及格或優秀則發舉人學位或優秀舉人學位,如醫科優秀舉人,算學舉人。考試地點為當地州府。”
“十八歲到二十一歲分普通大學堂和專科學堂,如學生在考取舉人學位后對醫學感興趣可直接報考大學堂醫學部,對算學感興趣報考算學部,畢業后可獲得進士學位。考試地點視學生所學而定,如學習醫學,擇在當地醫局考試,先考理論試卷,試卷合格后抽選九人監考,學堂方出三人,為領導一人,督學部一人,教習部一人,醫局出三人,為領導層一人,行醫大夫二人。教育局出三人,領導層一人,督學部二人。九人對考生發問請考生解答,結合試卷和面答表現給出成績,試卷10分,面答10分,共計20分,單科6分為及格,如果三方對考生滿意,由省教育局和學堂聯合簽發醫科進士學位,醫局方或醫院方可直接招人。”
“待該生工作三年后可申請博士學位,如該生學習外科,擇該生需對外科有重大貢獻,如對某一疑難雜癥有獨到醫治方法,且治愈率高于行業平均,或該生發表有關外科技術改進的論文,最后由省級醫事司聯合評定,評審通過該生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醫藥司賜匾額對聯至該生老家,由當地醫局派人裝裱,如該生功勞實在過大,則由醫藥部頒發匾額對聯,內閣視功勞大小賜或公或侯或伯爵位,爵位不可世襲,只此人享有。”
“學歷需依次獲得,未得上一個學位不得考取相鄰學位,但若有孩童在入幼學堂的時候就參加了結業考試,如結果優秀可直接生至初學堂,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