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聽到夜貓子嘿嘿的笑聲,我心里多少有點不安,但似乎也找不出是何原因。
那天早晨,我記得非常清楚,來到工地之后,我的右眼皮一陣陣急促的跳動。果然,第二天就聽到了奶奶出車禍的消息。
在醫院的太平間,奶奶一臉慈祥地躺在那里,臉上看不出一絲痛苦。
伯父撲在地上哭著給單位里打電話,當時由于八月十五放假,一些證明和手續無法辦理,德物便打電話給兒子槐卿疏通關系。
原來,那天夜里,奶奶獨自一人來到了通往舅奶奶家的路口,被一輛過往的車撞到了路沿石上,雖然是四處不見人影的鄉野公路,但司機并沒有因此而逃避責任,而是趕緊把奶奶送到了縣醫院。
奶奶在彌留之際不但不糊涂了,還喊出了她老家的村名和舅奶奶的名字,通過這個線索,我們這才得知了奶奶出事的消息。
事后,幾個老者都嘆息說,人活一輩子,唯獨童年的事記得最清楚、最真切,唯有童年的事,是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出殯的時候,德物哭著來給奶奶吊孝,母親撿起個笤帚疙瘩追著德物就打,滿院子里吊孝的客人都放下筷子看了過來。
我趕忙上去奪下了母親手里的笤帚疙瘩:“唉媽,你這是干什么~!都過去的事了兒~!人家德物大爺今天是來做客的~!你這不是往自己臉上抹灰嗎~!”
母親的德物走了以后,見客人們都還愣在那里,我招呼了一聲:“哎呀,不好意思,都是誤會,沒事了,都趕緊吃飯吧”
來幫忙的村長槐望看著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嗯,你這臭小子,今天算是長大了,知道禮節了,比你爹媽強太多~!”
母親從老家里回來就去地里采桑喂蠶去了,但沒過多長時間,舅奶奶家兩個表姑就來到了我們家里。
母親迎出來說:“表姐怎么來了?我喂上蠶就去”
“沒想到那么大年紀了臨了還遭那么大罪”兩個表姑跟母親拉著呱一起回到了老家里,出殯的客人都還等在那里,等母親給奶奶念偈子。
“洗洗臉,凈凈面,閻王面前站一站,閻王問你干什么,又行好來又行善……”母親一邊比劃著一邊念叨。
奶奶在世的時候,她很早就把自己的壽衣、路引荷包做好了,荷包上的偈子,是她托我給寫的。
她說,我死了的時候,你不要哭奶奶,先念荷包上的偈子…
奶奶最得意的壽衣,還數她親自做的那雙壽鞋,她活著的時候,還時常拿出來跟我炫耀。
于是,我在壽鞋里發現了一個核桃。
我不解,就問這是做什么的。
于是,奶奶很神秘地說:核桃、核桃呢!
如今奶奶不在了,我的意會就是:寓意活著淘氣的意思吧。
壽鞋里的核桃,它雖然跟普通的核桃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它給人的寓意卻是希望滿滿,內心暖暖噠。
壽鞋里的核桃,這是逝去的親人留給后人最后的一滴思戀和對人世美好的,跨越“陰陽兩界”的寄托,是最值得珍藏的信物。
母親念完了偈子,我便遵照奶奶生前的囑托,取出壽鞋里的核桃,從容地拿出奶奶生前為我備好的荷包念道:
三路清香一溜煙,送到老母神面前,老母面前掛上號,九關十橋都過去,四大關口不敢攔。
過關渡口人盤問,忙把荷包獻出來,駕帆瑤池不費難,好在西天落安然,彌陀佛。
挑湯罐的老叟帶領之下,伯父披麻戴孝、手持酒瓶,哀哀哭泣著走在前面,男客走在女客前面。
出了大門,老叟放下湯罐敬酒,并將一個瓦盆摔得粉碎,眾人開始齊聲哭泣,看熱鬧的鄉鄰在街上蜂擁著圍觀。
但是這哭也有哭的學問和由頭,會哭的人,從死者生前的優秀事跡,到對其病危前的照顧,到對死者的無限哀憐,都可以隨場發揮為哭喪詞,讓聽者為之動容。
母親邊哭邊說邊唱,哭喪詞也是一套一套的沒有重樣兒,直聽得圍觀者嘖嘖地稱贊。
相比之下,這對打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伯母來說,無疑是一大劣勢,她不會母親那一套套的說辭,但又不得不用大聲的哭來刷一下存在感。
送葬的高潮,是在火化車趕到的那一刻。當舉重夫把棺木抬起準備上車,披麻戴孝的母親和伯母便號啕著哭倒在地。
說到底,這些都是做給活人看的,有時候,哭的傷心,并不代表對死者生前的孝敬。
人還活著的時候,兒女不近前的有沒有?身邊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似乎很常見。
人死以后,甚至將死之時,兒女近親爭著分家產的有沒有?身邊的故事又告訴我們,這似乎也很尋常。
所以,有目的的孝,不一定是真的孝。
如果是真的孝,那人活著的時候都干嘛去了呢?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剛送走陽春白雪,轉眼間,又迎來了春暖花開的爛漫時節。
暖暖的,拂面而過的春風,終于為人們卸下了繁重的棉衣。
這個時候,到外面走走,真心的不錯。
特別是在那突兀起伏的原野上,那腳下惺忪柔軟的草地,那小橋流水的鄉間小路,那遠方密林深處的山巒……無一不是生機勃勃的景象,每一次呼吸,都透著一種讓人超然物外的感受。
人的生老病死,亦如同自然界的繁衍生息一樣,循環往復。
然,
人世間談論最多的,只是關于“生“的問題——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生產,如何更好地生兒育女…
而,
如何面對死亡?這個每人都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卻鮮有人提及。
要知道,生與死,其實不只是“輪回“那么簡單,它既是生命活動的過程,也是物質轉化的過程。
精神和肉體結合的人生,就好比是一粒種子,從開始醞釀萌芽的那一刻起,基因組合早已定性,苗期、花期、果期等基因信息已經排就,這棵植株的生長周期、果實或種子產量,早已為人所預期。
人的生命過程,雖受后天因素影響而各不相同,但從受精卵受精胚胎細胞裂變的那一刻起,有些遺傳的身體特征就已經不可改變,生命的旅程也已經出發,途中路線盡管千差萬別,但終點站僅有一個,而且誰也不會例外,那就是我們的宿命——死亡。
也只有預知到自己會死,才會把生死之事看的淡然。反之,就是一種畏懼又避諱的表現。畢竟,在和平年代里,在生活已近小康的新時期,好好地活著,又有誰不畏懼死亡呢?
當然,
假如生活讓你感到生不如死,而且了無牽掛……
假如身患重疾使你痛不欲生,而又無藥可治……
那么,撒手曾經滿懷夢想和希望的人世,也許就是一種解脫。
說到解脫,有人選擇了輕生,有人產生厭世情緒……
當然,也有人盡人事以聽天命,盡最大努力,而又作最壞打算不計得失。
面對死亡,不能正視,又安得正解?
對于“身后事“的安排,通常是將死之人的事。
身后事安排不好,就會出大亂子,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很多關于因皇帝駕崩,出現統治階層內亂的史實。
這都是身后事安排不好的緣故。
如何殯葬逝去的親人,也是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
網傳有一個食人部落,以分食自己逝去的親人來作為祭禮。
莊子的親人去世,他卻一邊擊打樂器,一邊唱歌跳舞。旁人不解,遂問何故,莊子卻很淡然地說:生老病死,乃事物演變的客觀規律,親人完成生之所愿,又順應死之所歸,所以為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