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最愜意的生活,莫過于閑暇之余品一口香茗,繼續我們的探秘和發現之旅——
文明探源之旅,千年傳國古槐樹之59
槐姓族譜序
眾生云云,追而溯之,皆黃農虞夏之子孫也。自伏羲贈姓而后。或以官為氏或以地為氏,面眾姓始分顧姓或屢易,雖詳考之,有難強為聯合者,亦姓有不易,無時考稽,而即知為一家者歷考伊古。
陳之為田,婁之為劉,莊之為嚴,徐之為李,或易姓,或贈姓,故難強合為一家也,獨吾槐氏不然,自受姓之初,始則高臥汝南,繼則獨步江東,終且流寓直北,卒未聞有變易說,是合天下之槐姓于一家焉。
槐三爺走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家譜,上面布滿的灰塵似乎在說明它倍冷落的程度,這部家譜雖說是傳家傳世之物,但擱在平時是極少有人看它的,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種擺設,或者說是一種炫耀的資本,也或者是一種圖騰,寓意為美德的傳承、籠絡感情的紐帶。
雖然平時不看它,但有了它的存在,人心就不會那么浮躁,遇事也能心平氣和,做到拿捏得當,所以槐三爺家中的這部家譜,更像是一個絕無僅有的鎮宅之寶。
想到這里,我自不敢怠慢,顧不得細細品讀,便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翻印出來。
本來,如果父親沒有病,他沒有走失,或者爺爺還在,續家譜之事,我們家肯定拉不下,但因為父親的病,老家里梁頭上塞著的、懸著的古書、書櫥里擺著的好多的藏書,當然也包括那部家譜,都被奶奶拿到院子里燒掉了。
原因是父親酷愛這些古書,卻又得了這個病,為了給他治病,又因為四處投醫時一次次上當受騙,祖上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那點積蓄也被消耗一空。
后來奶奶不知從哪聽來的說法,說是家里有古書不好,所以那些珍貴的藏書,就背上了導致父親得病的黑鍋。
在記憶中,父親犯病的時候,就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里不停地寫信、翻看那些線裝的古書……
再后來,母親也加入燒書??的行列,包括他寫的那些信統統拿到院子里燒掉了。
如果真是因為古書作怪,按說燒完了之后,父親不再被這些書“纏磨”,他的病就會因此好起來的。
但事實恰恰相反,他因此病得越來越厲害了,不僅滿嘴胡話,還不時打人罵人。
那時候蓋房子都是用土胚,俗語叫“積”,屋后的槐后大爺蓋房時,借了我們家的積,后來母親便催著還。
奶奶因此說:“老人們都說積是一攤泥,許借不許給(還)”,正是由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母親與厚爺的矛盾越積越深。
我就想,當初要不是因為父親的病燒掉了家譜,遇上了這種家庭不和睦的事,把家譜搬出來看看,兩家人原本是同一個老祖,參照前人的智慧,定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鬧到不快。
為了彌補曾經缺失的家庭信任關系,盡快把槐三爺的家譜送回去,到了第三天下午六點左右,我撥打了槐三爺的電話,以為槐三爺說過,白天他出去聽書,一般六點鐘在家,結果打了兩遍都沒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