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最愜意的生活,莫過于閑暇之余品一口香茗,繼續我們的探秘和發現之旅——
文明探源之旅,千年傳國古槐樹之37
家是一生的牽掛
也許,時光會模糊了曾經顛沛流離的歲月印痕,但記憶深處的那個家,是多少人為之魂縈夢繞的地方。人生無論身處何處,無論得意或失意,家始終是一個人賴以遮風擋雨的溫暖港灣和不時涌上心頭的牽掛。
聽爺爺說,我們村以前有個苦命的孩子,父母早亡,家中沒了任何親人,他就一邊要著飯,只身一人從老家沂水來到了青島,有一家鐵匠鋪的老板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后來他因為吃苦耐勞,為人忠實,最終,鐵匠鋪的老板便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從此,他從一個乞討的流浪兒變成了這家鐵匠鋪的繼承者,生意也是越做越大,可在外闖蕩這些年,他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家。
那年的中秋節前夕,爺爺以及村里的幾個長輩被他請到了當地的酒店里,敘完舊,吃完飯,他還給了每個老人五十元錢,而當時蓋套房子也不過幾百元,所以這五十元錢也不是個小數目,臨了,他在幾位老者的帶領下來到了他家的祖宅,順著老人所指的方向望去,房子早就沒了,一只貓從半截墻頭一閃而過,他觸景生情,淚如雨下,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人往往在少年時候,總是滿腦子理想和未來,無限憧憬外面的五彩世界。就像我當初,家里人給安排了一份安逸的工作我不干,自己非要去當兵,其實就是想見見外面的世界,順便磨練一下自己的意志。
想當年,在新兵連的營房里,面對幾千里之外的陌生環境和下了火車后仍舊顛簸不已的那種感覺,我哇地一聲哭了起來,班長金丹既像兄長又像家長,他剝了一個煮雞蛋讓我吃,我說不吃,他于是就往我嘴里一塞,把我一下逗得破涕而笑。
教導員站在講臺上說:“這里是出將軍的地方……”他在用鏘鏘有力的聲音鼓舞著每一位新兵,領兵的班長全部是青銅色的臉,那是長期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磨練出的英雄本色,臺下的新兵隊列整齊,一動不動,其實,有的新兵雖然站在那里,卻瞪著眼睛睡著了,有班長在身后戳一下,新兵再次瞪大了眼睛。
這就是新兵連每天例行的政治教育課,這是也一天中最為輕松的時刻,所以有的人站在那里就睡著了,他們實在太累了,白天的科目訓練是在東北零下十幾到幾十度的室外進行的,戰士們卻感覺不到冷,甚至有時熱到汗流浹背——超強度的訓練,讓每一個人都感覺有點吃不消。
夜里三點的緊急集合就不說了,歌聲、口號聲震得地動山搖,迎著雪花踢正步,臥在雪地里打靶,每晚的學習時間、整理內務時間,這就是新兵連軍營生活的一瞥。
新兵雖說曾經都哭過,沒哭過的就不是新兵,但新兵是不會想家的,他們的理想和抱負與艱苦的軍營生活一次次激烈地碰撞,然后一次次地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和火花。
最想家的其實是老兵,還記得第一天“下連隊”,我們新兵給老兵唱了一首《想家的時候》,臺下有好多老兵都被唱哭了。
當兵最美好的時刻,也是最激動的時刻,當屬家中來信了。盡管每一次寫信,都是一次漫長的等待,最快一個月甚至兩個月才能收到回信,但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厚厚的一摞摞的家書。
在大石橋那地方,東北也叫那疙瘩,大兵出門備受尊敬,這是值得他們自豪的地方,但凡有學生遇見大兵,定會停下來將手舉過頭頂敬禮說:“叔叔好!”在共建單位陳家鋪子中學植樹,在共建單位某敬老院打掃衛生沖廁所,在八月十五團圓節那天為市區挖下水道,大兵們穿著內褲躺著污水干活的場面,把圍觀的大娘心疼到落淚:“當兵的也是人啊!”,去白山黑水演習拉練,去虎石溝萬人坑祭奠遇難同胞……大兵們每到一處,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家的感覺那是真的太好,但也要時不時的珍惜她愛護她,她才能在你孤獨寂寞的時候為你帶來那種苦澀又美好的想家感受,她才能在你艱難困苦的時候為你帶來一往無前的勇氣,她才能在你跌入低谷的時候為你這條漂泊的小船撐起愛的港灣,為你遮風又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