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
太陽剛剛垂下山頭,整個江都之地,開始被黑暗籠罩。
山東兵士的軍營之內,楊昭讓房玄齡幫著送走了今日“請”來的最后一個官吏,便趴在案幾上,奮筆疾書。
當下江南之亂的原因,除了運河工地上的暴動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去歲夏末以來,江南之地越來越嚴重的旱情。
因是在去歲夏秋之際,產生的旱情,導致去年江南之地,也是大隋最重要的糧倉,其中收成并不怎么好。
而因運河動工,高句麗之戰,朝廷為了保證充足的支持,遂加重了江南之地的賦稅。
至今歲春時,大隋朝堂上的各項政策,已然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當然,這一切,并沒有引起皇帝楊廣的格外重視。
所謂天下之主的概念,早就深入到了老楊的每一個細胞之內。
這是來源于古人天授皇權的認知,當國家的財政出現危機時,征加賦稅不過是基操罷了。
再如楊昭當日于洛陽,苦口婆心勸諫的“君民之論”,老楊事時可能考慮一會,但巡游一遍江都,這一切就全都給忘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滴水穿石,亦非一日之功。
事物的普遍發展道理上,都是從微弱到巨大的,楊昭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那么又如何將“造反”這種大事給解決掉,實際上,還是要從叛軍的內部給攻破。
這里所言的叛軍,沒有比楊昭更清楚,大多是走投無路的普通百姓。
難道真如老楊傳來的詔令那般,以山東兵士的戰力,將這群拿著鋤頭鐮刀的“叛軍”一網打盡?
楊昭不這么認為,他的戰略決定是,從外安撫災民百姓,從敵人內部進行招安!
當然,此番既然下了江都,接受老楊的命令,主持江南大局,那就要急百姓之所急,將江南的官場,好好的整頓一番。
會不會擔心江南官吏的聯合反擊?會不會害怕他們朝中同黨的逆言?
講真的,京中事,他耳聞多,尤其御史臺的謁者,在別人的授意下,三五天就彈劾他一波,現在頗有些債多不怕愁的意思。
說到近處,他手中有兩萬忠誠的山東兵,除非江南的官商聯合起來造反,否則他還真不怕。而若真將對方給逼急造反,楊昭反而會高興,此事正好符合他的意思。
當下,說到如何從外部安置好災民,防止叛軍進一步擴大,這里面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糧食!
楊昭這兩日面見江南多地的主吏,最重要的目的,便是籌措糧食。
任何一個被他“請”進軍營的官吏,若不能立下保證書,按下手印,就別想離開。
至于這群官吏,從何尋到這么多的糧食,就不是他考慮的了。
趁著夜幕前,將當前已經收到的“借條”統計了下,剛剛發現筆,楊昭便發現房玄齡回來了。
他給房玄齡招了招手,讓這位好手下,坐在下首,苦口婆心道:“玄齡,明日京口的糧食也該運來了,你且記得,先安頓好新安方向的災民。”
房玄齡頷首應下,斟酌道:“殿下當下已經讓各郡太守立下了軍令狀,而今還是決定去一趟九江嗎?于此的叛賊,殿下其實可以讓叔寶他們去處理便是了。
此番殿下對江南諸地的太守,打擊的太過厲害了,要小心他們狗急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