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錢才不傷感情
- 李雅雯
- 2540字
- 2021-06-30 11:16:18
第3章:金錢圈:錢包的界線,決定誰可以用你的錢
小米是我的朋友,剛結婚不到一年,就開始埋怨婆婆。
婚前,小米看到先生每個月扣除必要開銷,會交給媽媽2萬元補貼家用。小米以為,先生負責任,重感情,而且上進、勤儉、孝順,是個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但興沖沖結婚之后,一切都開始不對了。
首先,小米驚覺,婆婆一共有3個小孩,每個小孩固定給媽媽2萬元,婆婆一個月可以拿到6萬元,卻總是嘮叨著,不停抱怨。
小米住在娘家,東摳西省,為了存房子的首付和孩子的教育基金,她努力工作、加班,只為了多存一點錢,卻總像孤軍奮戰,無人支援。
她先生薪資有限,每個月扣除必要開銷和給媽媽的2萬元,幾乎無法存錢。小米焦慮極了。
小米跟我說,她不是虛榮的女孩子,她只想替自己和孩子存買房的首付。但先生付給婆婆的2萬元,像壓在井口的大石頭,挪也挪不動。她想減少給婆婆的贍養費,但糾結的處境、尷尬的角色,讓小米猶豫著,卻步不前。
婚后,小米非常不快樂,她哭著告訴我,早知道會陷入這種處境,她不會結婚,不會跳這個坑。我拍拍她的肩膀,告訴她我懂,我能感同身受。
在我小時候,爸爸從不拿錢回家。奶奶缺錢,爸爸給錢,叔叔花錢,我家的“金錢鏈”牢不可破。
我爸爸跟小米的先生一樣,從開始工作以來,薪水全數交給奶奶,婚后這樣的形式完全沒變。
奶奶買米、買油、買衣服,爸爸出錢;叔叔欠下賭債,爸爸還錢。媽媽婚后,只能適應著、掙扎著,無力改變。
幾十年來,媽媽痛苦、憤怒、埋怨,隔三岔五就跟爸爸吵架、打架,互相詛咒、責罵,看著他們的婚姻一塌糊涂,我既感到無奈,也感到糾結。
從表面看來,爸爸愛他的媽媽比愛我的媽媽,似乎還多一些。
爸爸結婚了,在婚姻里,他奉養自己的母親,卻不曾松開舊的金錢界線,畫一條新的來適應改變。媽媽被忽略,被犧牲了,他們夫妻間的親密感、信任感,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中,走向毀滅。
但往深一層看,爸爸的愛也許沒有差別,他只是忽略了、遲鈍了,無法“看見”自己的內在,有一個“金錢圈”,這個圓圈決定他的信念,決定他的順序、目標和價值觀,影響他的生活和婚姻。他被金錢圈推動著,而他渾然不覺。
金錢圈是指錢包的界線,這個界線,決定了誰可以用你的錢。
小時候,我們的“金錢圈”只有自己,所以常會看到小孩子拿著紅包,霸氣地說:“這是我的!”如果有人說分給我一點好不好,小孩子會很生氣地說:“不可以!”
孩子年紀大一點,他開始發現,不把手上的錢分享出去,顯得小氣。他開始試著松開錢包,擴大自己的金錢圈,他會把錢借給好朋友,也會花錢買零食、買玩具,跟朋友一起分享。
隨著年紀再大一點,孩子開始工作。這時他的金錢圈,會隨著擴大的朋友圈,再擴大一點——伴侶、父母、同事,許許多多的“別人”,也許都可以跟自己共享,用自己的錢。
但隨著朋友借錢不還、同事倒會、伴侶移情別戀、加入慈善組織,有些人的金錢圈會縮得小些,有些人的金錢圈會擴得大些,隨著時間過去,每個人憑借著經驗、境遇,摸索著、斟酌著,逐漸建立起一個清晰的“金錢圈界線”。
在進入婚姻之前,每個人的圓圈都是清晰明朗的,有些人的金錢圈很小,小到就只有自己,自己賺的自己花,別人賺的別人花,互不相干;有些人的金錢圈很大,父母、太太、孩子、手足、親戚、很熟的朋友,都在里面,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圈。但不論是大是小,一旦進入婚姻,夫妻合并財務報表、合并銀行賬戶,共同撫育孩子,一起還房貸,一起存退休金,一起奉養父母……兩個人的金錢圈,被迫重疊了。
在婚姻里,重疊金錢圈的時刻,既痛苦,又危險。
金錢圈大的人,得縮小自己的圓圈,去重疊小的;金錢圈小的人,得擴大自己的圓圈,去重疊大的。縮小和擴大的過程,都是改變,而改變是痛苦的和掙扎的,任何一方如果無法完成轉化,兩個圓圈疊不起來,會面臨決裂,就像小米的婚姻一樣,她正遭遇這樣的風險。
小米告訴我,她畫出來的金錢圈如圖3-1所示。

而她先生畫出來的金錢圈如圖3-2所示。

這兩個圓圈一大一小,無法重疊。
小米說,先生把爸爸、叔叔、舅舅、妹妹,都當成了“自己人”;而自己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對她先生來說,媽媽的生活費、爸爸的股票融資、哥哥的卡債、妹妹的嫁妝,甚至外甥女的大學學費,他有義務,也該承擔;給媽媽的2萬元,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小米進入他的生活,不會改變什么。而這種超大的金錢圈,讓小米崩潰。
小米的金錢關系,謹小慎微。
她哽咽著告訴我,小時候她爸爸幫舅舅作保,被惡意倒債,全家慌慌張張、憔悴踉蹌地逃債十幾年。十幾年來,小米東奔西跑,惶惶不可終日。爸爸為了躲債,四處逃竄,整年見不到人;哥哥、妹妹住在各個親戚家里,不停轉學,每個人心事重重,有家不得歸。說起這段經歷,小米抽抽噎噎。她堅決地告訴我,錢算得越清楚,越不傷感情。資助兄弟姐妹,只會怨恨不斷,遺禍萬年。小米用手指著自己的圓圈,邊噙著淚,邊把頭搖得像只撥浪鼓。她告訴我,她工作十幾年,既不借錢給家人,也不過問親人債務。婆婆的贍養費,她也實在給得心不甘、情不愿。她的金錢圈,小而獨立,堅不可摧。
我聽完他們的故事,就知道小米的小圓圈和她先生的大圓圈,從重疊的那一刻,注定天崩地裂。
小米沒有先生的經歷,不理解先生的觀念;先生沒有小米的經歷,不理解小米的恐懼。他們夫妻倆從沒有坐下來,好好觀察自己、敞開自己,把過去的經驗、過去的信念,整理一下、梳理一下,好好溝通,彼此理解。
他們根據情緒行動,依照舊的心智地圖行動;先是抗拒、隱忍,接著嘮叨、埋怨,最終冷戰、吵架,在婚姻里施加壓力,把兩個人的聯結感、親密感,關在黑暗里,拉進深淵。
要說我從自己的經驗里學到了什么,也許是我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獨特的掙扎過程,沒有人應受責備。大圓圈不一定就是好的,小圓圈不一定就是壞的。我們該像孩子一樣,手拉著手,肩并著肩,坐下來一起畫出彼此的金錢圈,做一次大腦的“心智掃描”。
大腦就像彈珠臺,彈珠臺里的鐵樁位置是不一樣的。當一個想法、一個動作像彈珠一樣彈出來的時候,會彈出不同的路徑,掉進不同的彈珠孔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看清楚對方的彈射路徑,了解他有怎樣的過去,有什么印記,不做出任何判斷,不做出任何承諾,只是理解,理解對方的經驗、理解對方的情緒,揣摩對方的處境,從對方的角度重新看世界。這才是敞開,才是溝通,才是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