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責任體系
責任體系解決的是組織內部每個單元、每個人應該完成什么任務、應當承擔什么責任的問題。責任體系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于經營目標實現的組織分工,即部門、團隊、崗位在執行經營計劃中應承擔的職責,表現為崗位體系;另一方面是為保證壓力系統的順利運行,各相關部門及個人在壓力系統運行過程中應承擔的工作與責任,即績效管理組織責任體系。
一、崗位體系
崗位體系的設計與優化需要充分考慮組織的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組織戰略以及成員個人等因素,并規定每個崗位的任務、責任、權力以及組織中與其他崗位的關系。需注意以下事項:
一是專業分工以流程優先。專業分工主要有流程優先與職能優先兩種模式。但從實際成效和效率角度考慮,應以流程優先為主,因為在制定流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盈利模式,因此應將盈利模式所對應的流程作為組織的第一級流程,然后在此基礎上,將流程分解或模塊化。
二是協調成本最小化。協調成本最小化在崗位設計方面的應用主要通過工作關系分析和工作定量分析來實現的。進行工作關系分析,是為一人多崗做準備,其適用于公司發展較快、崗位工作量及職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的情況。進行工作定量分析,則是在工作量不飽滿的情況下,對職能細分或流程被分割的崗位予以合并,其應用結果為撤崗或并崗。
三是設計必要的內部牽制。內部牽制具體表現為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不相容職務是指那些如果由一個人擔任,既可能發生錯誤和舞弊行為,又可能掩蓋其錯誤和弊端行為的職務。比如,早在古埃及時就已在記錄官、出納官和監督官之間建立起內部牽制制度,一人不能完全支配賬戶,另一個人也不能獨立地加以控制。因此,崗位設置需要確保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
二、壓力系統運行的組織責任體系
壓力系統的運行涉及組織的各單位、各個部門,不同單位、不同部門負有不同的責任。涉及的主要組織有績效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常設部門(績效管理部、人力資源部或綜合部等)和其他各部門。
1.績效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主要承擔領導、組織工作,委員會由領導班子成員和常設部門、財務部以及核心業務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主要負責領導和推動壓力系統運行工作;研究壓力系統運行過程的重大政策和事項;根據考核情況,審定相關單位、成員的獎勵、懲罰、問責等措施與方案;處理涉及壓力系統但現行政策未作規定的重大事項等。
2.常設部門。常設部門一般為績效管理部、人力資源部或綜合部等部門,主要負責壓力系統運行管理的具體工作。比如收集、整理、分析有關壓力系統運作體系的反饋信息,對考核體系的設計和調整提出建議;向委員會提出所有單位關鍵指標及指標值調整方案;對績效結果的運用提出建議;對各單位績效不達標的及時(如每月、每季、每半年等)提出提示、警示、警告、通報批評等處罰措施,嚴重的報績效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處理;監督、指導日常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負責匯總計算績效分值并形成報告等。
3.其他各部門。其他各部門主要負責壓力系統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執行工作,如分解績效考核指標,組織成員制訂績效考核表;跟進和記錄成員工作過程表現,輔導和幫助成員提高知識與技能,以實現工作績效改進與提升;對成員進行績效考核,并就考核結果和需改進之處與成員進行溝通、反饋;在授權范圍內對成員進行獎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