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愿意相信前兩篇無知無畏的囈語只是出于我的懦弱。由此我可以清醒的告誡自己,婚姻和家庭就是一座大山背負著另一座大山,我該望而卻步。到這里開篇圈定的寫的東西就只剩下最后一個問題,那就是——“自以為是”的“學而優則仕”。
幾千年文化里對于出仕的宣導形成了某種絕對,當然對比于大多數的工作,這條路的正確性無可厚非,只是僅僅因為“上過學”,甚至都未曾“達優”,并想著理所應當的要走這個路子,至少對我而言極為勉強。
我一直覺著仕途本身應該有“家學”的存在。當然,現下教育給予了更多人更多機會,但正因如此,我又覺著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我于仕途或許曾經渴望,然這些年來,這實際上是違背自己能力以及所望的。
目前為止的關于這方面的努力,倒不如說是在父輩“我供你上學,你就應該如此選擇”的大環境下的部分掙扎。畢竟在切實討論過這個問題又未能統一意見后,面對那些來自于父輩的“本該如此”,大多時候都是徒談奈何。這又當歸結于自己的懦弱,難以切斷這種恒古孝道背后的聯系。為人父母,除了那種對子女有意無意的掌控,實際上還有更多莫名其妙的自信,這種對子女的自信,于子女而言,倒更像是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肯定。歸根結底還是那種為人父母的“本該如此”。
但不忍問一句到底憑什么呢?我不敢也沒資格否定那些努力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孩子,在我的認知里,他們就是那種“專業的人”,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他們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到專業。但我顯然不可能成為這樣的人,相信相當一部分的人也只會如此,他們所做的種種不過是滿足父母“虛榮”,或者說“為子女好”要求的掙扎。還是那句話,大多數的父母生而平凡,卻不容許自己的子女平凡,他們自始至終都奉行所謂的“逆天改命”。但哪有那么多逆天改命?
平凡的幸福,到底錯在哪里了呢?
我很難想象我即使成功走上仕途會不會就如父母所言過得幸福,也許除了穩定的物質保障,我難以得到其他更多的“好”。換言之,我相信一個人的“自知之明”,我顯然并不具備那個能力?;蛘哂腥藭f那就加倍努力的學啊,于我或許可以憑此過得提高,但在這個提高的過程里,又要耽誤多少事呢?我已經為自己虛度這么些年萬分愧疚而自責,安敢再耽擱更多人的人生?
以上或許想的遠了,但這切實是存在的。
我的人生,歸根結底是一種“摸魚”狀態。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我允許我自己平凡著,平凡并不妨礙我深愛著這個國家,也不妨礙我血脈里的民族自豪。換言之,這些流淌在我血液里的情感,我已經生而不凡了。
學而優則仕。卻也有三百六十行,我學而是為明理、修德,平凡卻不平庸的存在著。
門前向日葵開了半個多月,不過半熟已被隔壁孩子嘗鮮了,小池塘里睡蓮開的甚晚卻也不遲,銀杏在經過整整一個春夏的催促下終也綻了簇簇綠葉……唯獨池里的游魚兒,有那么幾尾,不告而別。
幸福,是血液里的民族驕傲澆灌出的我這一方小小花田。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只想種花,再有一處小房子,容我靜下來放空,看遠山霧繞,聽山雨打屋檐,再煮清茶一壺,會三五好友,侃人生就酒。
臨窗有舊夢,都在歲月里,描摹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