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發明者
“皇帝”一詞對應的英文是emperor。該單詞起源于羅馬帝國對皇帝的稱呼,而秦始皇則是歷史上首個以中文的“皇帝”二字作為尊號的人。
在秦始皇生活的那個時代,中國有七個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秦國便是其中之一。后來秦始皇開始逐一兼并六國,最終于公元前221年消滅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實現了天下統一。
就在這時,他認為自己需要一個新尊號了。此前他與其余六國的國君一樣,都以“王”作為稱號,稱秦王政。
秦始皇不堪忍受自己還是“七王”中的一人,已經亡國的六國國君在稱謂上仍可以與自己平起平坐。他相信肯定有比“王”更好的稱號,便下令讓群臣商議。
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等國家重臣翻閱若干古籍后,向秦始皇稟告商議結果:“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位偉人,其中泰皇最為尊貴。臣等提議將‘王’改為‘泰皇’,以‘泰皇’為尊號。”
秦始皇的性格有幾大特點,其中一個就是遇事會與大臣商量,但又不會完全聽從建議。滿意的就采納,不滿意的就否決。
秦始皇不滿意以前有人用過“泰皇”這個稱號,他想要的是一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稱號。
“現在我統一了天下,五帝那點兒領土根本不值一提,就連夏、商、周的明君也無法與我相提并論。”
《史記》記載: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秦始皇取泰皇的“皇”字,和上古五帝的“帝”字,將尊號定為“皇帝”,代表他兼備三皇五帝的美德。三皇五帝是上古時代的人物。關于三皇究竟是哪三個人,從古至今眾說紛紜。但一般是指向百姓傳授了許多知識的伏羲、女媧和神農這三位首領。五帝指的則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五帝時代的“天下”,據說有千里見方那么大。那時的一里等于四百多米,所以千里見方的面積大約是16萬平方千米。整個“天下”的統治者,也就相當于掌管著兩個北海道而已。
皇帝,這兩個字的組合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另一個性格特點,就是喜歡獨一無二、標新立異。
其實天下諸侯、國君之間廣泛使用“王”這個稱號,不過是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往前數一百年左右的事。在那之前,只有周天子才是王。盡管那時周天子式微,已然名存實亡,但諸侯們仍不敢造次。春秋時代,周王室分封的諸侯無一人敢稱王,皆以爵位自稱。侯爵就稱侯,伯爵就稱伯。
不過,那些未被周王室分封的人、不食周王室俸祿的人,以及與周王室關系疏遠的南方人(吳國、越國、楚國)就都早早以王自居了。
楚王掌管湖北、湖南兩地,他在被人指責不該稱王時曾說:“有何不可?我蠻夷也。”這里所說的“蠻夷”和日語里的意思有些區別[1],此處指的是遠離中原的區域,即遠離文化繁榮的黃河中游地區,屬于不同文化圈的地方。所以他的意思就是,反正山高天子遠,我想稱王就稱王。
吳國與越國亦是如此。吳王夫差(公元前496~前473年在位)與越王勾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都在春秋時代便自封為王。
周天子所分封的這些諸侯,起初還因忌憚周天子而不敢稱王。時間一長,這份忌憚也慢慢消失。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被徹底架空,諸侯們隨即紛紛稱王。
與秦始皇相隔四代的秦國國君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惠文王正式稱王。兩年后,韓國與燕國國君稱王。諸侯稱王,距秦始皇統一天下不過百年,時代也并不算遙遠,秦始皇就不知饜足地給自己取了新的尊號。
秦始皇改尊號為“皇帝”的同時,又規定以前人人皆可使用的“朕”,從此只能為皇帝一人所用。從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來看,“朕”最初似乎是“我的”的意思。這個原本任人使用的字,就這樣被秦始皇變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
此外,秦始皇還將“璽”字也據為己有。“璽”字原來指的是普通人的印章,秦始皇卻規定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章可以稱“璽”,其他人的印章一律稱“印”或“章”。
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廢除了謚號。一般在統治者死后,下一代人根據他生前的品行決定謚號。比如在戰爭中功勛顯赫的人就稱武王,為天下帶來太平盛世的人就稱文王、昭王、穆王等。
而秦始皇無法接受這種制度。秦始皇認為,孩子不能對父母指指點點,大臣也不能對君王品頭論足。自己做第一代皇帝(即始皇帝),繼位的子孫就按照二世皇帝、三世皇帝這樣排列下去,“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于是,秦始皇廢除沿用已久的謚號制度,建立了以世計數的新制度。
廢除謚號制度一事同樣為我們展現了秦始皇對新事物的執著,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他排斥批評、獨斷專行的一面。
【陳說】
秦朝二世而亡,或許后人認為短命王朝的制度不吉利,所以后來也沒有采用以世代稱呼皇帝的習慣。
——陳舜臣《中國的歷史·第二卷·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