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計(青少年插圖版)
- 廖春紅
- 1470字
- 2021-06-23 09:43:29
前言
1898年,清朝戊戌變法失敗后,戊戌變法的領袖梁啟超有感而發,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無數的歷史事實也告訴我們:少年強、青年強,則國家強;少年弱、青年弱,則國家弱。只有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一個國家才有前途,一個民族才有希望。
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少年,必須具備膽量,同時富有謀略。膽量從哪里來?可以是上天賜予的,也可以從生活中鍛煉得來。謀略從哪里來?從兵書中來。通過閱讀兵書,我們能學習到哲學、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知識,這對如今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都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縱觀自古以來的猛將謀士、能人志士,無一不熟讀兵書,有勇有謀,所以他們才能應對各種危機,實現自己的理想,走上人生巔峰,成就一番事業。
那么,自古以來的猛將謀士、能人志士最愛讀的兵書都有哪些呢?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時,神宗選出了最受猛將謀士喜愛的七部兵書:《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命人編輯成《武經七書》,作為軍事教育的官方課程,流傳至今。到了明清時期,有一個熟讀兵書和《周易》、崇尚謀略的人,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出了一本集大成之作——《三十六計》,開創性地以“三十六計”為綱目,總結古今的經典謀略,并結合史論,充分發揮案例對計謀含義的形象詮釋作用,精練地概括了中國古代謀略的精華。這使《三十六計》迅速引起中外智謀學家的重點關注。
“三十六計”一詞,出自南朝梁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宋代惠洪也在《冷齋夜話》里說過:“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三十六”不是實數,而是虛數——借太陰六六之數來表示計謀多端而已。
《三十六計》一書介紹了中國古代最為精彩的三十六個計謀,并將這些計謀分為六套,每套包括六個計謀:第一套是“勝戰計”,第二套是“敵戰計”,第三套是“攻戰計”,第四套是“混戰計”,第五套是“并戰計”,第六套是“敗戰計”。前三套是處于優勢時所用的計謀,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時所用的計謀,截然分明。
每一計的計名都是精心挑選的,有化用歷史典故的,比如“圍魏救趙”“假道伐虢”;也有化用古人詩句的,比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也有化用成語的,比如“金蟬脫殼”“指桑罵槐”……每一個計名都簡單易懂,生動形象,因此得以在民眾中流傳開來。
每一計的文字都十分精練,簡單明了。在每一計的結尾,作者都根據《周易》中陰陽變化之理,以及古代兵家的剛柔、奇正、主客、虛實、攻防、彼己、勞逸、順逆、高下、死生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總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色彩。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每一計的思想,作者又在每一計后面附上“按語”,引用孫武、吳起、尉繚子等著名軍事家的精辟語句,以及宋代以前的戰例。
《三十六計》原書由文言文寫成,對現在的青少年讀者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閱讀難度。為了幫助青少年讀者更好地讀懂《三十六計》,我們將每一計分為學霸思考、原文、譯文、按語、按語詳解、名師解析、計名故事、經典戰例等部分,對每一計的正文和按語都做了白話文翻譯,對每一計的思想及運用、防御都做了細致深入的解析,對每一計的計名的來源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提供真實的戰役或文學作品中的著名戰役做參考,從而讓青少年讀者對每一計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