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商品

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物。就使用價值而言,不同商品有質的區別;就價值而言,不同商品只有量的差異。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首先,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它以自身的屬性來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這種需要不管是由胃而生,還是由人的精神產生,都無關問題的實質。商品滿足人的需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二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

每一種商品都具有本質屬性和自然屬性,這使得商品在許多方面具備有用性。商品的這種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了使用價值,這種使用價值以商品本身為載體,不能離開商品而抽象存在,因此,如鐵、紙、小麥、金剛石等,它們本身就決定了自己的使用價值,這與人們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付出的勞動沒有關系。考察商品使用價值的前提,是商品具有一定的量,例如:一打表、一碼布、一噸鐵等。使用價值只有通過使用或消費商品才能得以實現,它構成了財富的物質內容,同時,也是交換價值的物質載體。

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而這個比例會隨著時間或地點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一定量的商品,可以按差異極大的比例和別的商品相交換,例如一夸特(英制單位,這里相當于12.7千克)小麥,和X量的鞋油或Y量的綢緞,再或是Z量的黃金相交換,由此可見,小麥的交換價值并不是唯一的。不管兩種商品相交換的比例如何,都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如一夸特小麥=a噸鐵。這說明在相交換的兩種商品中,存在著一種等量的共同物質,它既非小麥,也非鐵,也就是說,相交換的兩種商品中的任何一種商品,其交換價值都可以轉化為這種“共同的東西”。

商品交換的顯著特點,就是從商品中剝離了使用價值。在交換關系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就可以完全相等。就使用價值而言,商品有質的區別;就交換價值而言,商品只有量的差別。

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二因素

勞動的二重性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無論是商品的使用價值還是價值,都是勞動的產物: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因此,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前者決定后者。

如果剝離使用價值,商品就只剩下勞動產品這一屬性,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件也會同時消失。隨著勞動產品有用性質的消失,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以及它們的具體形式也隨之消失。各種勞動不再有差別,它們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的人類勞動。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就是價值,即商品的價值。

由此可見,商品具有價值,是因為商品中凝結著抽象的人類勞動,它的價值量由勞動量來計量。因為勞動本身的量是由持續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以小時、日等時間單位作為尺度,那是否可以說,一個人付出的勞動越少,技術越不熟練,制造商品花費的時間越多,他生產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與人類勞動力的消耗。體現在商品價值中的社會勞動力,在這里是被當作相同的人類勞動力,而這個相同的人類勞動力則是由無數的單個勞動力構成。在同一社會條件下,計算商品價值的勞動量不是參照個別勞動時間,而是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自英國紡織業采用蒸汽織布機后,將以前的織布時間縮短了一半,但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仍然與之前相同。那么,這時手工織布工人一小時的個人勞動只相當于現在同一社會條件下半小時的社會勞動,而手工織布工人一小時勞動的價值也只有它以前的一半。

由此可見,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1],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因此,含有等量勞動或在相同時間生產出的商品,具有相等的價值量。

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勞動生產力取決于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組織、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應以及自然條件等。總之,社會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短,凝結在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也就越小。反之,社會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長,該物品的價值也就越大。因此,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而與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成反比。

一個物可以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如空氣、天然草地、野生林地等;一個物可以有用,并且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但它不是商品。然而,沒有一個物只有價值而沒有使用價值。如果一個物沒有使用價值,那么其中包含的勞動也毫無用處,不能被看成是勞動,也無法形成價值。

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2]決定的。

這里以1件上衣和10碼麻布為例。假定前者的價值比后者的價值大一倍,如果10碼麻布的價值量為W,那么1件上衣的價值量就為2W。

上衣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特殊需要。要生產上衣,就需要進行特定形式的生產勞動。這種以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來表示勞動有用性的勞動,我們稱之為有用勞動。

上衣和麻布的使用價值具有根本性的差異,同樣,產生這種使用價值的勞動也具有質的區別,所以它們才能作為商品相互對立,然后交換。

裁縫生產出上衣,無論是自己穿還是出售給顧客,它都具有使用價值。同樣,上衣與其生產的勞動之間的關系,并不會因為裁縫成為專門職業而有所改變。只要人類存在,就有穿衣的需要,在裁縫這種職業出現之前,人們已經縫制了幾千年的衣服。但是,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種并非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要素,都必須通過某種專門的、適合于特殊的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才能被創造出來。因此,有用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中,不隨任何社會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永恒的基礎和條件。

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

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構成了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如圖所示,裁縫生產出的上衣,不管是他自己穿還是當成商品出售,都具有使用價值,這是通過具體勞動生產出來的;而只有當上衣被作為商品出售,才具有價值,此時它是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的凝結。

現在,我們暫且放下商品的使用價值來闡述它的價值。

我們曾假定1件上衣的價值比10碼麻布的價值大一倍,那么,20碼麻布的價值量就和1件上衣的價值量相等。上衣和麻布都是具有相等價值的實物,是同種勞動的客觀體現,但縫和織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勞動。在某種社會狀態下,雖然同一個人既可能縫也可能織,但這只是同一個人的兩種不同勞動方式罷了。盡管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勞動方式,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的生產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兩種形式。當然,人類勞動力只有在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后,才能以各種形式耗費掉。

在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們的使用價值已被剝離,因而縫和織這兩種有用勞動的區別也被撇開。作為使用價值的上衣和麻布,是人類勞動同布或紗的結合,而作為具有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無差別勞動的凝結。同樣,這些價值所包含的勞動之所以被看作勞動,并不是因為它們同布或紗發生了生產關系,而是因為它們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正是由于縫和織是兩種不同質的勞動,才形成了上衣和麻布不同的使用價值;而正是因為這兩種勞動質的區別被抽去,讓它們成為同質的勞動,才形成了上衣和麻布的價值。

之前我們曾舉例,1件上衣的價值比10碼麻布的價值大一倍。那么它們的價值量的差別又從何而來呢?因為生產后者的勞動量只是前者的一半,所以生產前者的社會必需勞動時間就要比后者多一倍。

就使用價值而言,影響它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不同的具體勞動;就價值量而言,影響它的則是商品中包含的抽象勞動的量。

一切勞動,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上的耗費,也是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費。作為抽象勞動,它創造商品的價值;作為具體勞動,它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

簡單、個別的價值形式

商品以鐵、麻布、小麥等使用價值或自然形式出現。一個物之所以是商品,是因為它既是有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所以一個物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因為它具有二重性——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3]

因為在商品的價值中看不到自然物質,所以不管你把商品怎樣顛來倒去,你也不可能觸摸到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只有在商品與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只有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我們才能探索到隱藏在商品中的價值。

眾所周知,商品具有與使用價值的自然形式形成鮮明對照的、共同的價值形式——貨幣形式[4]。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這種貨幣形式的起源,也就是探討商品價值關系中包含的價值表現是怎樣從最簡單的形式一直發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

很明顯,最簡單的價值形式就是一個商品同另一個不同種的商品的價值關系。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價值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出的兩個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要素,同時又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系的不同的商品。同一商品在同一個價值表現中,不能同時具有兩種形式,并且,這兩種形式還是作為兩極互相對立和排斥的。

一種商品是處于相對價值形式還是等價價值形式,由它當時在價值表現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也就是取決于它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還是表現價值的商品。

簡單的價值形式

簡單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簡單地表現在與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它是人類社會出現最早的價值形式,與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物物交換相聯系。如圖中所示,牧人的1只綿羊與鐵匠的2把斧子進行交換,“綿羊”這一商品處于主動地位,它的價值通過斧子這一商品相對地表現出來,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相反,“斧子”則處于被動地位,表現出“綿羊”的價值,起著等價物的作用,處于等價形式上。

要發現一件商品的價值表現怎樣隱藏在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中,必須撇開這個價值關系中的質和量的關系,而首先考察它質的方面的關系。不同物的量只有化為同種物質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不論20碼麻布=1件上衣,還是20碼麻布=20件上衣,麻布=上衣是這一等式的基礎,只有把等式兩端的商品還原為同一性質的東西,才能比較它們的量。在麻布=上衣這一等式中,這兩個被看作質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麻布的價值是通過它同上衣的交換關系來表現,而上衣則以自己充當麻布的等價物來表現,上衣是價值的存在形式,是作為價值物出現的。

我們知道,商品作為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商品的這種價值性質是通過商品與商品的交換關系顯露出來的。離開了交換關系的孤立商品,只能說明商品包含著價值,并不能說明價值表現的形式。因此,只有在麻布=上衣這一等式中,織麻布的勞動和縫上衣的勞動才能實際地轉化為共同的量,即化為抽象的人類勞動。作為一種具體勞動,兩者的勞動是有區別的,但是,縫與織都具有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由此可以證明二者創造出的價值沒有任何差別。通過這種間接的方法,說明只有在不同商品的等價交換中,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體內的價值,才能得以具體體現。

簡單的價值形式是人類社會出現最早的價值形式。在這種價值形式中,商品的價值表現還很不充分、完全。

在一切社會狀態下,勞動產品都是使用物品,只有在使生產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為該物價值的時代,勞動產品才轉化成商品。所以,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同時又是勞動產品的簡單商品形式,而商品形式的發展與價值形式的發展是步調一致的。

擴大的價值形式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商品生產的擴大,人們用來交換的產品日益增多,交換逐漸變成一種經常性活動。這時,一種商品已經不是偶然地,而是經常地同多種商品進行交換。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價值形式就逐步地過渡到擴大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可以用下面的等式來表示:

20碼麻布=1件上衣,

或=10磅茶葉,

或=40磅咖啡,

或=1夸特小麥,

或=2盎司金,

或=1/2噸鐵,

或=其他商品。

在這種價值形式中,一種商品的價值不只是簡單地、偶然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而是經常地表現在其他許多商品上,如茶葉、咖啡、小麥、金、鐵等。這樣,商品的價值便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因為形成價值的勞動現在非常明確地表現為一種等價勞動,其他任何一種人類勞動都與之等同,不管這種勞動具有怎樣的自然形式,不管它是上衣、小麥、鐵或金。因此,現在麻布通過自己的價值形式,不再只和某一種商品發生社會關系,而是與整個商品世界發生社會關系,麻布的相對價值形式也隨之擴大。每一種商品,如上衣、茶葉、小麥、鐵等,都在麻布的價值表現中充當等價物,而這些商品的自然形式此時都成為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同時,由于經常進行交換,各種商品的交換比例與它們包含的價值更加趨于相等。

在擴大的價值關系中,處于等價形式中的每一種商品,如上衣、茶葉、小麥、鐵等,都成為麻布的等價物,充當有自己特殊自然形式的價值體。每一種充當等價物的商品,都與其他等價形式并列。同樣,各種不同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各種形式的具體勞動,也成為人類一般勞動多種特殊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存在著以下的缺點:

從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看,第一,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是未完成的,因為它的表現形式永無止境,每當有新的商品進入交換領域,新的價值等式也隨之出現;第二,價值形式是雜亂的,因為它表現在種類不同而且互不關聯的商品上;第三,每一種商品都有不同的、無窮無盡的、并不統一的價值表現形式。

擴大的價值形式

隨著社會大分工的出現,物物交換不再是偶然的、個別的現象,而成為經常的現象,簡單的價值形式也隨之發展為擴大的價值形式。所謂擴大的價值形式,指的是一種商品的價值以一系列其他商品來表現的價值形式。如圖所示,1只綿羊的價值,可以通過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糧食、1塊布或若干其他商品表現出來。

從等價形式看,第一,由于每一種商品的自然形式都是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并且會排斥其他的等價形式,所以存在著局限性;第二,雖然每個特殊的商品等價物中包含著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但都只是人類勞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因而是不充分的。

一般的價值形式

在擴大的價值形式中,每種商品都有許多價值形式,這一弊端造成商品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表現形式,因此在商品交換時,會產生諸多麻煩和不便。例如,一個人想用小麥去換茶葉,但有茶葉的人卻不需要小麥,他需要的是上衣,然而有上衣的人卻不需要小麥,只需要咖啡,有咖啡的人才需要小麥。這樣,有小麥的人必須先去換咖啡,再用咖啡換上衣,最后再用上衣去換茶葉。交換過程中存在的這種不便,注定了擴大的價值形式必然要過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可以用下面的等式來表示:

1件上衣=20碼麻布,

10磅茶葉=20碼麻布,

40磅咖啡=20碼麻布,

1夸特小麥=20碼麻布,

2盎司金=20碼麻布,

1/2噸鐵=20碼麻布,

x量的商品A=20碼麻布,

一般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一地表現在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一種商品上,簡而言之,就是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通過某一種商品來表現。如圖所示,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糧食、1塊布或若干其他商品的價值,都可以通過1只綿羊表現出來。顯而易見,一般價值形式似乎只是擴大的價值形式的顛倒。此時,羊不再處于主動地位,而是處于等價形式的位置上,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的等價物。

其他商品=20碼麻布。

在這種價值形式中,各種商品的價值都通過一種商品(麻布)來表現。這時,商品的價值表現既是簡單的,又是統一的,因而是一般的。既然各種商品的價值都表現在一種商品上,那么各種商品的價值也就可以通過這種商品來相互比較了。而這種用來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商品就成了一般等價物,人們用一般等價物[5]就可以換到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

與前兩種價值形式相比,一般的價值形式有以下變化:

從相對價值形式的性質來看,一般的價值形式將商品的價值表現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表現在同一種商品上,例如麻布,因而使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能通過麻布表現出來。每個商品的價值由于與麻布等同,現在不僅與它自身的使用價值相區別,而且能夠與一切使用價值相區別。因此,只有這種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為價值互相發生關系,或者使它們互相表現為交換價值。

現在,一切商品,不僅表現為在質上具有與麻布等同的形式,而且在量上也可以與麻布相比較。由于所有商品都使用同一材料(麻布)來反映自己的價值量,所以這些價值量就可以互相反映。例如,10磅茶葉=20碼麻布,40磅咖啡=20碼麻布,因此,10磅茶葉=40磅咖啡。或者說,1磅咖啡所包含的實體勞動,只等于1磅茶葉所包含的1/4。

與相對價值形式相適應,等價形式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麻布從商品世界中被分離出來,專門充當一切商品等價物的商品,獲得了一般等價物的性質,具有相對價值形式,因此能夠與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織,這種生產麻布的私人勞動,也就從一般社會形式,變成了人類勞動的一般表現形式。這樣,商品價值中的勞動被物化,是被抽去了具體形式的抽象勞動,把一切具體勞動都轉化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

一般價值形式是所有商品交換關系的反映。由此可見,在這個世界上,生產商品的一切勞動都具有人類一般勞動的性質,這種性質形成了生產商品勞動的、特殊的、社會的性質。

一般價值形式,顧名思義就是價值的一種形式。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可以是任何商品。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當一種商品被其他一切商品當作等價物排擠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而其他商品都通過這種商品統一地表現價值時,它就成為了貨幣商品。

貨幣形式

在一般的價值形式中,一般等價物還沒有固定為某一種商品,這阻礙了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大生產應運而生。這時,交換的商品增多了,范圍也隨之擴大,這就要求一般等價物固定在某種商品上。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一般的價值形式便過渡到貨幣形式。而貨幣形式則可以用下面的等式來表示:

20碼麻布=2盎司金,

1件上衣=2盎司金,

10磅茶葉=2盎司金,

40磅咖啡=2盎司金,

1夸特小麥=2盎司金,

1/2噸鐵=2盎司金,

x量的商品A=2盎司金。

商品的價值形式從簡單過渡到擴大,再從擴大過渡到一般。它的每一次過渡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只有由一般的價值形式過渡到貨幣形式,才不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唯一的區別只是金代替麻布成為一般等價物。金能夠作為固定的一般等價物,是因為它早就作為商品與其他商品相對立。金是商品,也有價值,在以往的商品交換中,金或者在個別的交換行為中起個別等價物的作用,或者與其他商品等價物并列起特殊等價物的作用。總之,一旦它在商品世界的價值表現中獨占了一般等價物的位置,它就成為了貨幣商品。

原始貨幣——貝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增多和交換范圍的擴大,迫切要求一般等價物固定在某種商品上。在此情況下,貨幣應運而生。其中,貝以其堅固耐磨、光潔美麗、易于攜帶和具有自然單位的特點,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成為原始貨幣之一。貝幣種類繁多,以齒貝最為通行。在貨幣史上,貝幣的使用范圍遍及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流通時間也較長。

貨幣形式和一般的價值形式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不同的是,在貨幣形式上,一般等價物已經固定由黃金或白銀來充當。這種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稱之為貨幣。由此可見,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的發展過程中自發產生的,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

乍看之下,商品是一種簡單而平凡的東西,深入分析后,卻發現它是一種充滿微妙和怪誕的古怪東西。

商品的神秘性質不是產生于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是來源于價值規定的內容。首先,無論生產商品的有用勞動區別有多大,從生理學的角度而言,它們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的耗費;其次,作為決定價值量的勞動,它們的持續時間或勞動量,可以明顯地與勞動的質區別開來。無論在何種狀態下,人們對生產生活資料所消費的勞動量都是極為關注的,只是不同的社會關注的程度不同;其次,當人們通過某種方式為對方勞動時,這種勞動也就具有了社會的形式。

由此可見,勞動產品作為商品的神秘性質,是由商品形式本身產生的。商品形式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性質,使之成為一種天然的社會屬性[6],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表現為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會打上拜物教的烙印,所以拜物教與商品生產不可分割。

商品的拜物教特征,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屬性。這一點,在上文中已經分析過。

勞動產品成為商品,僅因為它們是相互獨立的私人勞動產品,而這些勞動的總和就是社會總勞動。生產者通過交換勞動產品與社會發生接觸,其私人勞動的特殊性質才在交換中得以體現。作為社會總勞動的私人勞動,它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的勞動中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勞動產品只有在相互交換中,才會被社會所承認,才能表現出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同人們可以感覺到的使用價值相分離。所謂有用物,是指價值被表現的商品,而價值物則是用來表現各種商品價值的商品,只有在商品交換得到充分發展時,勞動產品才會分裂成有用物和價值物。只有那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真正取得二重社會性質,即社會有用性和社會等同性。但這種私人勞動的二重社會性質,不能直接在私人生產者面前表現出來,就是說,在實際交易中,私人勞動的二重社會性質是無法看出的,能夠看到的只是私人勞動的社會有用性,即勞動產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由于在交換中,人們無法看到私人勞動的二重社會性質,因此,難免產生幻覺,認為勞動產品之所以能成為商品,采取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形式,是因為勞動產品本身就具有這兩種屬性。由于生產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總是凝結在商品的價值之中,并通過物物交換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很容易讓人把勞動產品的社會性質看成是其本身的物質屬性。

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商品的勞動,既具有私人性質,又具有社會性質,但直接表現出來的只是私人勞動。勞動的社會性質,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才能間接地表現出來。通過交換,商品生產者之間才發生社會聯系,他們的私人勞動才在事實上轉化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商品本是勞動者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現在卻成為人們命運的主宰,這就必然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性質,因而,商品拜物教[7]由此產生。

商品的神秘拜物性

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會打上拜物教的烙印,因此,商品生產與拜物教不可分割。圖中,兩個小女孩正在賣水果。這些水果本身是非常簡單和常見的東西,但它們一旦作為商品來販賣,就具有了一種神秘的性質。

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這樣理解:生產者將自己的產品當作商品或價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種物的形式把私人勞動當成相同的人類勞動,然后相互發生關系。相應地,人們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時期的基督教,認為它是最恰當的宗教形式。只有當實際生活中的關系,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極合理的關系之時,現實世界中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物質生活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被人有意識、有計劃地加以控制時,它的神秘面紗[8]才會被揭掉。

政治經濟學分析的價值和價值量,共同提示了這些形式所掩蓋的內容,但是對于這些內容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形式,商品的價值量又為何用勞動時間來計量等問題還不甚明白。

因為商品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的最一般也是最不發達的形式,所以它的拜物教性質比較容易被看穿。

商品的交換過程

商品要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必須有它的監護人,即商品所有者。為了使商品之間彼此發生關系,商品監護人必須把自己的意志體現在商品中,然后相互發生關系。因此,只有在一方符合另一方的意志時,才能出售自己的商品,從而占有商品。商品監護人必須承認對方是商品私有者,這種契約式的法權關系,反映了商品所有者之間的意志關系,而這種法權關系或意志關系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在這里,商品監護人彼此只是作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他們扮演的角色不過是經濟關系的人格化。

交換

由于社會的分工,生產者生產的單一性和需要的多樣性之間形成了矛盾,相互交換產品便成為一種必要。商品所有者把自己的意志體現在商品中,在交換時,雙方只有達成一致的意愿,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交換才算成功。圖中描繪的是中世紀市場上商品交換的情景。流動商販帶著商品四處兜售,以貨易貨:買東西的人喜歡測試商品,討價還價。

商品所有者與商品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一個是人,一個是物。人有感覺器官,有思維,物則沒有。就商品而言,每個單獨的商品只是它本身價值的表現形式,不管對方是美是丑,只要價值量相等,商品之間就可以互相交換。商品所有者卻不同,他們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彌補了商品所缺乏的、感知其他商品具體屬性的能力。對他們而言,他們所占有的商品對他們自己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但對別人卻有,否則他是不會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對商品所有者而言,商品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是一種交換手段,他們通過出售自己的商品來取得對自己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來說,都不具有直接的使用價值,而對它們的非所有者而言,卻具有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進行交換,而商品交換使商品之間發生價值關系并作為價值來實現。綜上所述,商品在發揮使用價值以前,必須先以價值實現交換。

另一方面,商品在實現價值以前,必須首先證明自己具有使用價值。因為耗費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只有對他人有用時,才算具有使用價值。這種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勞動產品是否能夠滿足他人生活的需要,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得以證實。

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都想出讓自己的商品,去換取具有自己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從這點來看,商品交換是商品所有者個人的過程。另一方面,商品所有者想實現其商品的價值,必須通過他所中意的任何其他具有同等價值的商品來實現,而不管自己的商品對另一種商品的所有者是否具有使用價值。就此而論,商品交換又是一般社會的過程。但是,對一切商品所有者來說,同一過程不可能既是個人的過程,又是一般社會的過程。

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對每個商品的所有者而言,他們所擁有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因為一切商品所有者都這樣想,這樣做,所以沒有一個商品能夠成為一般等價物,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們作為價值彼此等同的、作為價值量互相比較的、一般的相對價值形式,所以它們只是以產品或使用價值的形式相互對立,而并非作為商品存在。

商品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商品所有者的天然本能中。商品所有者只有使他們的商品同其他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相對立,才能使其商品以價值的形式與其他商品發生關系。因為只有社會中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才能使一種特定的商品成為一般等價物,所以在交換中,商品所有者通過他們的社會行動,使某種特定的商品從其他商品中分離出來,并通過這種商品來全面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而這種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為社會公認的等價形式。這一過程使得商品分離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社會職能,而此商品就成為了貨幣。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必然產物。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各種勞動產品在本質上彼此等同,從而在事實上轉化成商品。隨著商品交換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進一步加強。為了交易,這一對立必須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獨立的形式,這種需要一直持續到勞動產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兩種形式為止。由此可見,隨著勞動產品轉化成商品,商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時轉化成貨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从化市| 双鸭山市| 敦化市| 东源县| 广河县| 澎湖县| 镇江市| 望江县| 天长市| 康乐县| 白银市| 乐至县| 合水县| 碌曲县| 丘北县| 新龙县| 咸宁市| 定南县| 江都市| 山阴县| 白银市| 五莲县| 界首市| 那曲县| 沈阳市| 周至县| 广饶县| 大英县| 静乐县| 万宁市| 多伦县| 保山市| 多伦县| 内黄县| 花莲市| 兰坪| 钟祥市| 永仁县| 米林县|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