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資本論
  • (德)卡爾·馬克思
  • 5192字
  • 2021-06-18 19:35:32

協作勞動

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聯系的生產過程中,許多人集中在一起,有計劃地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就叫作協作。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如果從事協作勞動的勞動者之間沒有進行分工,就叫簡單協作。而簡單協作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

工人在同一時間,集中在同一空間,在資本的統一指揮下生產同一種商品,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就初期的資本主義生產而言,無論是從勞動的生產技術條件看,還是從勞動的分工協作方式看,除了同一資本同時雇傭的工人較多、勞動規模較大以外,它和行會手工業幾乎沒有區別。就是說,在生產方式上,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和行會手工業生產只是量的區別,并沒有質的區別。

這種量的區別表現在:一定的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等于一個工人所提供的剩余價值乘以同時雇傭的工人人數。工人人數的多少對剩余價值率或勞動力的剝削程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并且,根據價值的性質,就商品價值的生產而言,勞動過程中任何質的變化都不會產生影響。假如一個12小時工作日物化為6先令,那么1 200個這樣的工作日就物化為(6×1 200)先令。在前一種情況下,產品的價值表現為12個勞動小時,在后一種情況下,產品的價值則表現為(12×1 200)個勞動小時。在價值生產上,總數是由許多個數的總和構成多數,因此對價值生產而言,1 200個工人無論是單獨勞動,還是在同一資本的指揮下聯合勞動,兩者得到的結果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上述這種情況在特殊情況下還是會有所變化。物化為價值的勞動,是社會平均勞動,也就是平均勞動力的表現,但是,平均量始終只是作為同種的眾多不同的個別量的平均數而存在。在所有產業部門,個別工人——工人甲或工人乙,都與平均工人有所偏差,這種偏差在數學上就稱為“誤差”。然而,只要把眾多的工人聚集起來,這種偏差就會因互相抵消而消失。有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同時雇傭的許多工人的總工作日除以工人人數,就會得到一天的社會平均勞動。例如,假定一個人的工作日是12小時,那么同時雇傭12個工人的工作日就構成144小時的總工作日。雖然這12個工人的個人勞動都不可能與社會平均勞動相等,但是每個工人的工作日作為144小時總工作日的1/12,都具有社會平均性質。對于雇傭12個工人的資本家來說,工作日是這12個工人的總工作日,所以不管這12個工人是協同勞動,還是各自獨立地做工,只要他們為同一資本家勞動,那么每個工人的工作日都是總工作日的組成部分。反之,如果將這12個工人按兩人一組進行分配,每一組為一個小業主做工,那么,這6個小業主能否生產出同樣的價值量和實現一般剩余價值率,就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了。如果一個工人生產一種商品所花費的時間明顯高于社會必要時間,并且他的個人必要勞動時間也明顯地偏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或平均勞動時間,那么,他的勞動就不能被當作平均勞動,這樣的勞動力就會因為不是平均勞動力而無法銷售,或者,只能以低于勞動力的平均價值出賣。因此,必須要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勞動能力作為前提。之后我們會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找到了衡量這個最低限度的方法,雖然它會偏離平均水平。由于勞動力必須按平均價值支付,因此,在6個小業主中,有人賺到的則會比一般剩余價值率高,有人賺到的則會低于一般剩余價值率。從整個社會而言,這些差別會相互抵消,但就單個的業主來說卻不會。所以,對單個生產者而言,只有當他作為資本家進行生產,并同時使用許多工人,致使一開始就推動社會平均勞動,那時價值增殖規律才會完全實現。

紡線工場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2]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并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作用。這一勞動方式很快被資本主義生產采用,成為提高資本剩余價值率的手段。圖中,一家紡線工場內的工人正在進行分工勞動。

即使勞動方式不變,同時使用較多的工人也會在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上引起革命性的變化。如容納許多人同時做工的廠房、儲藏原料的倉庫,供許多人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等,都是在勞動過程中由許多人共同消費。一方面,商品和生產資料的交換價值,絲毫不會因它們的使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而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同時使用較多的工人,生產資料的規模也會相應擴大。比如,一個能容納20個織布工人用20臺織機勞動的房間,肯定比一個獨立織布者帶兩個幫工勞動的房間要大得多。但是,建造一座容納20個人的工廠比建造10座只能容納兩個人的作坊所耗費的勞動要少,因此,大量的、聚集起來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通常不會和這些生產資料的規模及其效果成比例地增加。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轉移到單個產品中的價值組成部分之所以較小,是因為這些生產資料轉移的總價值被同時分配在大量的產品上;并且,這些生產資料加入生產過程的價值同分散的生產資料相比,雖然絕對值較大,但相對于其作用范圍就小了許多。不變資本的價值組成部分降低了,商品總價值也隨著這部分價值量的減少而降低,其結果與商品生產資料變成廉價生產時所產生的結果相同。生產資料的這種節約,僅是因為眾多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共同消費它們。即使眾多工人只是在空間上聚集在一起,并沒有協作勞動,這種生產資料也與單干的個體勞動者或小業主分散地花費較大的生產資料不同。

剪羊毛

與同樣數量的個人工作日的總和相比較,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從而減少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圖中,捉羊、剪羊毛、搬運羊毛的勞動分別由不同的工人進行,這一分工與協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人剪羊毛的速度,最終提高資本生產的剩余價值率。

生產資料的節約可以從兩方面去考察:一是它讓商品更便宜,從而使勞動的價值下降;二是它改變剩余價值同所有預付資本(資本組成中的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之和)的比例關系。

一個騎兵連的進攻力量或一個步兵團的防御力量,與眾多分散的騎兵的進攻力量的總和或與眾多分散的步兵的防御力量的總和有著本質的差別。同理,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同時完成一項不可分割的操作所發揮的社會力量也有本質的差別。此時,協作勞動所產生的效果,要么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么只能在耗費更長時間的條件下或是在很小的規模上才能達到。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的勞動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的本身就是集體力,我們又稱之為凝聚力。

在眾多社會生產中,多種力量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新力量,僅是社會接觸就會激發勞動者的競爭心理,從而振奮精神,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因此,12個人在一個144小時的共同工作日中生產的總產品,一定比12個勞動者每人單干12小時,或1個勞動者連續勞動12天所生產的產品要多得多。

雖然同一項工作可以由眾人協作完成,但是個人勞動作為總勞動的一部分,仍可以代表勞動過程本身的不同階段。由于協同勞動,勞動對象可以更快地通過這些階段。例如,磚匠站成一排,把磚從腳手架的下面傳到上面,雖然每個人做的事情都一樣,但這些單個操作構成了一個總操作的連續部分,成為每塊磚在勞動過程中必須通過的各個特殊階段。因此,24只手同時傳磚,比單獨的勞動者用兩只手搬著磚上下一趟要快得多。在協作中,許多勞動者做著同一種工作,在工作中可以互相補充,因為這種最簡單的共同勞動的形式即使在最發達的協作形態中也起著重大作用。若是勞動過程過于復雜,只要有眾多勞動者共同勞動,就可以把不同的工作分給不同的人,然后同時進行操作,這樣,制造總產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就被縮短了。

許多生產部門都有特殊的緊急時期,它是由勞動過程的性質決定的,例如,剪一群羊的毛或收割若干谷物。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勞動能否在一定的時間內開始并在一定的時間內結束。在這里,勞動過程需占用的時間是事先就確定好的,就像捕鯡魚一樣。一個人若從一天中分割出一個工作日,例如12小時,那么100個人協作勞動就可以把一個12小時的工作日擴大成一個1 200小時的工作日。短促的勞動期限可以由在緊要關頭投入的巨大勞動量來補償。能否不失時機地獲得成果,取決于是否同時使用許多協同勞動的工作日,而成效的大小則取決于勞動者的數量——總比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為達到同樣效果所投入的單干勞動者的人數要少。

協作可以節約生產資料。從價值方面來講,一方面,協作可以合理地使用生產資料,并使生產資料的交換價值不會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共同使用生產資料會使生產規模擴大,但是所需要增加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同樣不會隨之增加;協作使勞動具有連續性,使許多人同時協同完成同一工作,但作為總勞動中的一部分的個人勞動,仍可代表勞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協作使工作效率提高,從而使勞動對象可以更快地通過這些階段。協作還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擴大勞動的空間范圍,例如攔河、筑壩、灌溉、開鑿運河、修筑道路、鋪設鐵路等大型工程不通過協作根本就無法完成。此外,協作可以相對地縮小生產空間,從而節約非生產費用。

總之,與同樣數量的個人工作日的總和相比,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同時減少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在任何情況下,結合工作日的特殊生產力[3]都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是由協作本身產生的。

既然勞動者集合在一起是進行協作勞動的條件,那么,一個資本家或同一個資本,如果不同時雇傭工人即同時購買他們的勞動力,協作勞動也無法進行。在勞動力本身聚集在生產過程中之前,這些勞動力的總價值必須已經被揣在資本家的衣兜里。一次支付300名工人的勞動報酬,哪怕是一天,也比全年按周支付少量工人的勞動報酬需要更多的資本。所以,協作勞動的人數即生產的規模,直接取決于資本家能同時支付多少資本量來購買勞動力,也取決于一個資本家擁有的能滿足許多工人使用的生產資料。

起初,為了有足夠的被同時剝削的工人,產出足夠的剩余價值,以便讓雇主不再從事體力勞動,變成資本家,從而建立形式上的資本關系,則需要一定量的、最低額度的單個資本。

同樣,最初的資本家指揮勞動也只是表現為這樣一種形式:工人不是為自己勞動而是為資本家勞動,所以是在資本家的支配下勞動。隨著許多雇傭工人協作勞動,資本家指揮勞動逐漸成為勞動過程中的必要條件,成為實際的生產條件。生產場所不能缺少資本家的命令,就如戰場上不能缺少將軍的指揮命令一樣。

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新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所以資本主義的管理也具有二重性,并且從其形式上來說還具有專制性。隨著協作勞動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專制有了自己獨特的形式。就像起初資本家的資本一達到開始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最低額度時,資本家就不再從事體力勞動一樣,如今資本家把直接和經常監督工人的職責交給了特別的雇傭工人,他們以資本的名義進行指揮,而監督工人則成為他們的專職。

刨木地板工人

勞動分工使同樣數量的人們單個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這是因為:第一,它提高了每一個工人的熟練程度;第二,它節約了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所損耗的時間;第三,它發明了很多機器,簡化了勞動過程。圖中的刨木地板工人正進行分工勞動。

工人是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他作為勞動力的賣者與資本家進行交易,只能出賣給資本家他所擁有的東西——個人的、單個的勞動力。工人作為獨立的、單個的人,他們只和同一資本發生關系,而工人彼此之間則不發生關系。工人的協作是在勞動過程中才開始的,但此時他們已不再屬于自己。工人一旦進入勞動過程,便成為資本的一部分。作為協作的人,作為一個工作機體的組成部分,工人只不過是資本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在協同勞動中,工人作為社會工人所發揮的生產力,是資本的生產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條件下,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就可以無須支付報酬而發揮出來,而資本正是把工人置于這樣的條件下。因為勞動的社會生產并不耗費資本,又因工人在他的勞動本身屬于資本之前并不能發揮這種生產力,所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好像是資本天然具有的,是資本內在的生產力。

正如協作發揮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生產力一樣,協作勞動本身表現為與單個的獨立勞動者或小業主的生產過程相對立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有形式。這是勞動在實際過程中因為隸屬于資本而發生的第一個變化。這種變化的前提,就是在同一個勞動過程中同時雇傭大量的工人,構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它和資本本身的存在相結合。因此,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表現為勞動過程轉化為社會過程的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勞動過程的這種社會形式表現為資本通過提高勞動過程的生產力來更有效地剝削勞動過程的一種方法。

簡單協作是同規模較大的生產結合在一起的,但它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個特殊發展時代的固定的特殊形式,而是模糊地表現在仍然保持手工業性質的初期工場中,表現在那種和工場手工時期相適應的,僅僅由于同時使用眾多工人和所聚集的生產資料的規模才與農民經濟相區別的大農業中。

在那些大規模運用資本而分工合作的生產部門,在那些機器還沒有起到重大作用的生產部門,簡單協作始終是占統治地位的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临潭县| 邻水| 龙南县| 耒阳市| 登封市| 崇州市| 庐江县| 洪泽县| 和政县| 岳池县| 罗源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安市| 双江| 砚山县| 舞阳县| 托克托县| 乌兰县| 沅江市| 平度市| 开鲁县| 万荣县| 子洲县| 大姚县| 安国市| 清丰县| 沙田区| 巴林左旗| 鱼台县| 建水县| 高尔夫| 兴化市| 茌平县| 雷波县| 华安县| 五大连池市| 庐江县| 晋江市| 津南区|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