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剩余價值
通過延長工作日總長度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絕對剩余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稱為相對剩余價值。
工作日的一部分勞動時間,用來生產出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這一部分時間是不變量。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現有的經濟發展階段上,這一部分時間也是不變量。一個工作日除了這部分時間之外,工人還可以勞動2小時、3小時、4小時,或者6小時等,這部分延長的勞動時間決定了剩余價值率和工作日的長度。如果說必要勞動是不變量,那么,工作日就是可變量。現假定有一個工作日,它的總時間長度、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都是確定的。如表示一個12小時的工作日,其中必要勞動時間線ab為10小時,剩余勞動時間線bc為2小時。問題是,如果不依靠ac線的進一步延長,怎樣才能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呢?或者說,怎樣才能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線bc呢?

轉爐煉鋼
1856年,發明家貝塞麥發明了轉爐煉鋼法,其效率比過去常用的坩堝法高出百余倍。它有效地縮短了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使剩余勞動時間得以延長,從而生產出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為了占有更多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資本家積極地采用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來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盡管ac線已確定,但是bc線仍有延長的空間,不過,bc線的延長方向不是越過工作日總長度的終點c延長,而是由它的起點b向a延長。假設一個工作日時間線為,b′—b的長是
的一半,或等于1小時。假如b移到b′,cb就相應地延長到cb′,也就是剩余勞動時間增加了1小時,從之前的2小時變為現在的3小時,而此時整個工作日的時間仍是12小時。很明顯,如果必要勞動不同時從ab縮短到ab′,也就是從原來的10小時縮短到9小時,剩余勞動時間也不可能從cb延長到cb′,即從之前的2小時增加到現在的3小時。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與剩余勞動時間的延長是相應的,或者說,把工人為他們本身耗費的勞動時間中的一部分,轉化成為資本家耗費的勞動時間。雖然工作日中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有所變化,但是工作日的時間長度并未改變。
知道工作日的量和勞動力的價值,顯然也就知道剩余勞動量。生產勞動力必需的勞動時間,即勞動力價值[1],決定了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勞動時間。
工人勞動力價值的降低取決于他每天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的降低,生活資料價值的變動又與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相聯系,因此,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力。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指在勞動過程中縮短生產某種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用較小的勞動量獲得較大的使用價值。然而,要提高勞動生產力,就必須變革勞動過程中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只有對生產方式進行改革,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只有勞動力價值的降低,才能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
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必須提高那些制造或提供必要生活資料的產業部門的勞動生產力。這是因為,它們的產品決定著勞動力的價值,這些產品或屬生活資料,或能代替生活資料。其次,商品的價值不僅取決于最終形成商品的那種勞動的量,而且還取決于形成該商品的那些生產資料所包含的勞動量。例如,皮靴的價值不僅取決于鞋匠的勞動,還受到皮革、蠟、線等材料的價值的影響。那些為生產生活資料提供不變資本物質要素的產業部門,提高了生產力,降低了相關產品的價格,使勞動力的價值也隨之降低。但是,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資料,也不為制造必要生活資料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生產力的提高,則不會影響勞動力的價值。
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即從個別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到所有的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的過程。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當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而使商品更便宜時,他絕非抱著降低勞動力的價值、減少必要勞動時間的目的,但只要當他實現了自己商品的價值,他也就促成了一般剩余價值率的提高。當個別資本家因采用新的生產方式而減少了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后,他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就會低于社會價值。但是,商品的現實價值是它的社會價值而不是它的個別價值,就是說,它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商品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因此,采用新生產方式的個別資本家在出售商品時,就不僅可以獲得剩余價值,而且還可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超額剩余價值實質上屬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因為剩余價值生產的增加也是靠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實現的。假定必要勞動時間是10小時,剩余勞動時間是2小時,勞動力的日價值等于5先令。如果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在12小時內可生產24件商品,價值20先令,其中12先令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即不變資本,其余8先令是體現一個工作日的價值的貨幣表現。這個貨幣表現相比同類社會平均勞動的貨幣表現要多,因為12小時的同類社會平均勞動只表現為6先令。而資本家只需和從前一樣支付5先令的勞動力日價值,就可以使工人在比過去少的時間內再生產這個價值。可見,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相比同行業,可以在工人的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多的剩余勞動時間。個別資本家所做的,就是所有資本家在生產相對剩余價值時所追求的。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采用,生產出來的商品個別價值同它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之時,超額剩余價值也隨之消失。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普遍提高,勞動力的價值必然下降,整個資產階級將獲得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

第一臺手動洗衣機
1858年,美國人漢密爾頓·史密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洗衣機,標志著用機器洗衣的開端。如圖所示,該洗衣機的主件是一只圓桶,桶內裝有一根帶有槳狀葉子的直軸,軸是通過搖動和它相連的曲柄轉動的。它的發明,為資本家節省了勞動力,縮短了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榨取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不過,由于這臺洗衣機使用費力,且損傷衣服,并沒有被廣泛使用。
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這一規律,既會使采用新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意識到,要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時,必須使商品的價值低于商品的社會價值;又會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迫使其他競爭者也必須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因此,只有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擴展到必要生活資料部門,從而使構成勞動力價值要素的商品變便宜時,一般剩余價值率才會最終受到這整個過程的影響。
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而勞動力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同樣成反比,因為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商品價值決定的。相反,相對剩余價值則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相對剩余價值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下降而下降。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一個12小時社會平均工作日總是生產6先令的價值產品——不管這個價值額怎樣分割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和剩余價值。如果生產力提高,每天的生活資料價值以及勞動力的日價值,從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么剩余價值就會從1先令增加到3先令。與此同時,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就會由從前需要的10個勞動小時,減少為現在的6個勞動小時,那么,這多出來的4個勞動小時就被并入了剩余勞動時間。因此,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商品的價格,從而降低工人本身的價格,是資本內在的沖動和普遍的趨勢。
生產商品的資本家并不關心商品的絕對價值本身,他關心的只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在出售時才能實現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實現,自然就包含著對預付價值的補償。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而商品價值的降低與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反比,也就是說,同一過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凝結在商品中的剩余價值提高。這就揭開了一個謎團:為什么只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總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
在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條件下,工人在1小時內會生產出相當于他過去10倍的商品,從而生產每件商品的勞動時間降低為過去的1/10,但是,這仍然無法改變他要勞動12小時的命運。也就是說,工人要在12小時內生產1 200件商品,而不是以前的120件。甚至,他們的工作日還可能延長,如果資本家將工作日延長2小時,那么,他們就要在14小時內生產1 400件商品。
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的時間,而是為了縮短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以便榨取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