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
在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工人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由剩余價值率決定,因為剩余價值量等于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余價值率。因此,可變資本越大,生產的價值量和剩余價值量就越大。
我們首先假定,勞動力的價值,即再生產或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是一個已知的不變的量。
根據這個假設,知道了剩余價值率,也就可以知道一個工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為資本家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例如,如果必要勞動一天為6小時,表現在金額為1塔勒(15世紀末以來主要鑄造和流通于德意志等中歐地區的一系列大型銀幣的總稱),那么,1塔勒就是一個勞動力的日價值,或者說,是資本家購買一個勞動力所預付的可變資本價值。如果剩余價值率是100%,那么,這1塔勒的可變資本就可以生產1塔勒的剩余價值量,或者說,工人每天工作6小時所產生的剩余勞動量。
因為可變資本是資本家在生產中所使用的全部勞動力的總價值的貨幣表現,所以可變資本的價值等于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價值乘以勞動力的人數。在勞動力價值已知的情況下,可變資本的量與雇傭的工人人數成正比。如果一個勞動力的日價值是1塔勒,那么,每天雇傭100個勞動力,就必須預付100塔勒的資本,如果剝削n個勞動力,就必須預付n塔勒的資本。
如果可變資本1塔勒,即一個勞動力的日價值,每天可產生1塔勒的剩余價值,那么,可變資本100塔勒每天就可以產生100塔勒的剩余價值,可變資本n塔勒每天可以產生剩余價值(1×n)塔勒。可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等于一個工人在一個工作日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乘以工人的總數。在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工人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由剩余價值率決定。由此可以得出第一個規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等于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余價值率,或者說,等于一個資本家同時剝削的勞動力的總數乘以平均每個勞動力所產生的剩余價值量。
在生產一定量的剩余價值時,一種因素的減少可以由另一種因素的增加來補償。如果可變資本減少,便由提高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來補償。按照先前的假定,一個資本家每天要剝削的工人人數是100人,必須支出的預付資本為100塔勒,如果剩余價值率是50%,這100塔勒的可變資本就可生產50塔勒的剩余價值,或100×3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如果剩余價值率提高一倍,或者把工作日從6小時延長到12小時,這時,盡管可變資本由100塔勒減少到50塔勒,仍可生產50塔勒的剩余價值。總之,在一定范圍內,資本家所能榨取的勞動量,并不取決于工人的供給。如果剩余價值率降低,只要追投可變資本,或者按比例增加雇傭工人的人數,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仍能保持不變。
但是,靠提高剩余價值率或延長工作日來補償工人人數或可變資產量的減少是有限制的。因為無論勞動力的價值如何,無論必要勞動時間是2小時還是10小時,一個工人每天的勞動時間總是小于24小時,而且,他們的勞動時間也不可能全是剩余勞動時間。上例中我們假定,6小時的勞動等于一個勞動力的日價值,或者說,要補償購買勞動力所預付的資本價值,每天需要勞動6小時。如果資本家將工作日延長到12小時,在剩余價值率為100%的條件下,資本家用500塔勒的可變資本,使用500個工人,每天可生產500塔勒的剩余價值,或6×500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如果資本家將工作日延長到18小時,盡管剩余價值率變為200%,但資本家將工人從500人減少為100人,這時工人只能生產200塔勒的剩余價值,或12×100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如果資本家將工作日延長到24小時,剩余價值率提高到300%,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工人也只能生產300塔勒的剩余價值,仍然比不上原來500個工人在12小時生產的500塔勒的剩余價值。因此,在一個工作日內,從一個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量,總有一個不能超越的最高界限。要使剩余價值在一定的量上繼續增加,就只能增加工人人數,即增加可變資本的數量。如此一來,就形成剩余價值量的第二個規律:“平均工作日(總是小于24小時)的絕對界限,就是可變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剩余價值率的提高來補償,或者說,雇傭工人人數的減少可以由提高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來補償。”
從以上兩個規律可以引申出第三個規律——“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
這一規律是從剩余價值量取決于剩余價值率和可變資本量這兩個重要因素而得出的。如果剩余價值率或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已定,勞動力價值或必要勞動時間量已定,那么,可變資本越大,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也就越大。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及其必要勞動時間已定,那么,一個資本家在生產中獲得的價值量和剩余價值量,則取決于他所推動的勞動量。根據以上假設,資本家推動的勞動量又取決于他所剝削的勞動力的數量,或他所剝削的工人人數,而受他剝削的工人人數又是由他的預付可變資本量決定的,所以,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剩余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然而,資本家把他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購買生產資料,這是他資本的不變部分;另一部分用來購買勞動力,從而形成他的可變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中,盡管生產方式相同,但資本劃分為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卻是不同的。并且這一比例會隨著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發展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無論資本是分為不變資本還是可變資本,或是后者與前者之比是1:2、1:10,還是1:x,這個規律都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不變資本的價值雖然再現在產品價值中,但它并未形成產品的新價值。在生產過程中,1 000個紡紗工人耗費的原料、紗錠,當然比100個紡紗工人耗費得更多。但是,不管這些追加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是提高、降低,還是不變,也不管是大是小,都不會對勞動力的價值增殖過程有任何影響,因此,在勞動力的價值已定和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資本所生產的價值量和剩余價值量,同這些資本的可變部分即勞動力部分的量成正比。

蔬菜罐頭加工坊
資本家的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前者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后者用來購買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不變資本不能形成產品新的價值,可變資本則剛相反。圖中,一群婦女正在生產蔬菜罐頭。其中,資本家用來購買蔬菜等生產資料的這部分資本,并不會形成新的價值;而他支付婦女工資的這部分資本,則可以形成新的價值,即婦女們加工出來的蔬菜罐頭所產生的價值。
并不是任何額度的貨幣都可以轉化成資本,這種轉化的前提是單個貨幣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額度的貨幣或交換價值。可變資本的最低額度,就是為取得剩余價值全年按日使用的一個勞動力的成本價格。單個貨幣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要蛹化為資本家而必須擁有的最低貨幣額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是不同的。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初期階段,某些生產部門所需要的最低貨幣額度,往往不是由單個人所提供的,而是由國家對私人的補助完成的。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勞動,即對工人本身的指揮權。作為資本人格化的化身,資本家監督工人按規則和相應的強度工作。作為他人辛苦勞動的制造者,作為剩余價值的擁有者和工人的剝削者,資本在精力、貪婪和效率方面,遠遠超出了過去所有以直接強制為基礎的生產制度。
如果從勞動過程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那么工人并沒有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只是把它當成有目的的勞動的手段和材料。如果從價值增殖的過程來看,生產資料就轉化為吸收工人勞動的手段,而不再是工人使用的勞動資料。貨幣單純地轉化成生產過程的物質因素,轉化成生產資料,就使生產資料變成了榨取他們勞動和剩余價值的合法權和強制權。
[1]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統一的,缺少其一都不能成為商品。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商品的使用價值之中。
[2]物化勞動又稱死勞動、過去勞動和對象化勞動,指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是勞動的靜止形式;流動勞動又稱活勞動,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能動的勞動力,是勞動者加進生產過程的新的、呈流動狀態的勞動。二者是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范疇。
[3]二律背反:康德提出的哲學的基本概念。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認同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沖突。康德認為,由于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對象,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
[4]牙關緊閉癥:是由破傷風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癥狀表現為隨意肌間歇性強直性痙攣和咬肌痙攣。
[5]二月革命:它是法國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1848年歐洲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法國人民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腓力,鼓舞了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