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資本由兩個部分組成,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一個是客觀因素,一個是主觀因素;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一個是不變資本,一個是可變資本。

勞動過程中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在勞動過程中,工人將自己一定量的勞動消耗到勞動對象上,也就是把新創造的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另一方面,在勞動過程中被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又成為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如棉花和紗錠的價值成為棉紗價值的一部分。可見,生產資料的價值因其被轉移到產品上而得以保存。這種轉移是在生產資料轉化為產品時發生的,是在勞動過程中發生并通過勞動實現的。

這種轉移又是如何實現的呢?在同一時間內,工人并沒有勞動兩次:一次通過自己的勞動將價值轉移到棉花上;另一次把加工所用的棉花和紗錠的價值轉移到產品棉紗中,它只是創造了新價值而保存了舊價值。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把舊價值保存在產品中和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是工人在同一時間內通過同一次勞動而達到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這種結果的二重性只能通過勞動的二重性來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就勞動的二重屬性來說,必然是:一種屬性創造價值;一種屬性保存價值。

工人只有通過他特有的生產勞動方式,才能把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如紡織工人只有通過紡紗,織布工人只有通過紡織,鐵匠只有通過打鐵,才能把它加入勞動時間,從而加入新價值。生產資料舊的使用價值消失了,只是為了以一種新的使用價值出現。工人保存被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或者說,把這部分被消耗的價值作為價值組成部分轉移到新產品上,并不是因為他們加入了一般勞動,而是由于這種追加勞動的有用性質。

工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并不因為他的勞動是紡紗還是木匠,而是因為他的勞動是一般的、抽象的社會勞動。實際上,工人能夠在產品中加入一定的價值量,并不是因為他的勞動具有某種特殊的有用性,而是因為他的勞動持續了一定的時間,也就是消耗了一定量的人類一般勞動。因此,紡紗工人的勞動,就它抽象的一般屬性來說,作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是把新價值加到新產品之中。而就它具有的特殊有用屬性來說,作為紡紗的過程,是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之中,從而把這些價值保存下來,并由此產生了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得出的二重性結果。

紡紗車間

工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并不因為他的勞動是紡紗勞動還是木匠勞動,而是因為他的勞動是一般的、抽象的社會勞動。紡紗工人的勞動,就它抽象的一般屬性來說,是作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把新價值加到新產品當中。

在產品中加入新價值,是因為追回了單純的勞動的量;而在新產品中保存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是由于所追加的勞動的性質。同一勞動因它的二重性造成了這種二重作用。在同一不可分割的勞動過程中,勞動保存價值的屬性和勞動創造價值的屬性具有本質的區別。紡相同量的棉花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長,加到棉花上的新價值就越大;在相等的勞動時間內紡的棉花磅數越多,保存在產品中的舊價值就越大。

把價值的象征性符號撇開,它就只存在于某種使用價值中,也就是存在于某種物中。如果使用價值喪失,價值也就隨之喪失。然而,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生產資料則不同,生產資料在喪失使用價值的同時并不喪失自己的價值,因為在勞動過程中,它喪失的只是自己最初的使用價值形態,新的使用價值形態則已轉移到產品中。生產資料在勞動過程中所喪失的最大限度的價值量,不會大于它們進入勞動過程原有的價值量,因為生產資料轉移給產品的價值,決不會大于它在勞動過程中因自身使用價值的消滅而喪失的相應價值。如果生產資料本身就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它就不可能有任何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也就是說,它只能充當使用價值的形成要素,而不能充當交換價值的形成要素。自然界中,一切未經人類勞動加工便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地下的鐵礦、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等,都是如此。

生產資料把價值轉移到新形態的新產品上,有一個前提條件——只具有在勞動過程中喪失了存在于舊的使用價值形態中的價值。生產資料喪失的價值的最大值,是以它們進入勞動過程時原有的價值量為上限,因此,生產資料加到新形態產品中的價值,絕不會大于進入勞動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

對生產資料而言,被消耗的只是它們的使用價值。正是由于這種使用價值的消費,勞動制造出產品。生產資料的價值之所以被保存下來,是因為原先借以存在的使用價值被改造成另外一種使用價值。因此,生產資料的價值能夠體現在產品的價值中,確切地說,不是再生產,而是舊交換價值借以再現的新使用價值。

但是,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即發揮作用的勞動力,卻與此不同。當勞動力通過有目的的具體勞動形式,將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并保存下來時,工人的勞動時刻都形成追加的價值,即新價值。這一價值是真正再生產出來的,而不似生產資料的價值,只是表面再生產出來的。因為,在這里,一個價值對另一個價值的補償,是通過創造新價值來實現的。

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實質上說明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執行的不同職能。產品總價值超過產品形成要素的價值總額而形成的余額,就是價值已經增殖的資本超過原預付資本價值而形成的余額。生產資料、勞動力,只是原有資本價值從貨幣形式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時所采取的不同存在形式。可見,轉變為生產資料的資本,即購買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由于在生產過程中未改變自身價值量,因此稱為不變資本部分。反之,轉變為勞動力的資本,由于在生產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再生產出超過自身價值而形成的余額,即剩余價值,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轉化為可變量,因此被稱為可變資本。

生產資料的價值變動,會影響到已經進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但不會改變生產資料作為不變資本的性質。同樣,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的量的比例的改變,也不會影響它們在職能上的區別。舉例來說,在技術條件大為改善后,以前10個工人用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少量的原料,而現在1個工人用1臺價格昂貴的機器就能加工為原來100倍的原料。在這種情況下,被加工的生產資料,即不變資本的價值量大大增加了,但資本的可變部分即預付勞動力的部分大大減少,然而,這種變動只是改變了總資本中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占有比例,對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并未產生任何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安阳市| 成都市| 开封市| 察隅县| 三原县| 永靖县| 永城市| 阳西县| 北川| 濮阳市| 珠海市| 神木县| 交口县| 宁德市| 望谟县| 揭阳市| 修文县| 正阳县| 桂林市| 景洪市| 兴国县| 汝南县| 寿阳县| 巨鹿县| 青龙| 蒙自县| 海丰县| 绥中县| 诸城市| 邓州市| 扶沟县| 东乡| 璧山县| 如东县| 格尔木市| 紫金县| 巴南区| 永年县| 晋江市|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