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晉楚的西門盟和,楚國的司馬公子側覺得如此大事,公子嬰齊不跟自己商議,自個兒就做成了,心下十分憤怒。定要找個機會把這事攪黃了。恰此時聽說那叛臣巫臣將糾合吳子姬壽夢,與晉,魯,齊,宋,衛,鄭幾國大夫與鐘離會面。他趕緊來游說楚共王:
“晉吳通好將謀算我楚國,那宋國與鄭國也偕從,若讓他們事成,恐怕我楚國麾下將為之一空。”
楚共王說:“孤倒想伐鄭,可是奈何已有西門之盟。”
“想那宋與鄭跟我楚國會盟非止一日,如今不也毫不顧及盟誓,依附于晉國。如今這世道,只有利益而已,盟約算什么呢?”
楚共王深以為然。周簡王十年,公子側率師伐鄭,鄭國迫于強大的軍事壓力,遂背晉從楚。
此時的晉國也不平靜。雖然欒書表面上為中軍元帥,執掌國政,下頭卻有三郤擅權。哪三郤?郤錡為上軍元帥,郤犨為上軍佐,郤至為新軍副將。除了這三郤,還有郤犨之子郤毅,郤至之弟郤乞也拜為大夫。
謀臣伯宗屢次向晉厲公進言:“郤氏族大權盛,應該削抑其權,以保其他功臣之后。”可惜厲公不聽。反惹得郤氏恨上了伯宗,在厲公面前屢進讒言,反誣殺了伯宗。其子伯州犁逃奔楚國,被共王用為太宰,對付晉國。
晉厲公這個人,驕奢淫逸,且是個雙性戀。外朝上有胥童,夷羊五,長魚矯,匠麗氏等一干美少年,都拜為大夫。至于內宮的美姬愛婢,更是不計其數,日日淫樂,政事不修。如今聽說鄭國又倒向了楚國,大怒,便要伐鄭。
士燮覺得朝政不修,不想伐鄭。郤至卻贊同:“不伐鄭,如何求霸于諸侯間?”
欒書表態:“今日失鄭,則魯與宋也將離心,還是郤大夫說的對。”
一旁的楚國降將苗賁皇也勸說伐鄭,晉厲公聽了,留下荀罃居守新絳,自己親率大將欒書,士燮,郤錡,荀偃,韓厥,郤至,魏錡,欒針等,出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殺奔新鄭而來。一面派郤犨去往魯衛各國,邀他們一起出兵。
鄭成公聽說晉兵來勢洶洶,頓時腿軟,想著要不投降算了。大夫姚鉤耳說:“鄭國地小偏狹,又居于南北兩個大國中間,只能選一個強的侍奉。如果朝楚暮晉,那不是年年歲歲都要招來兵災嗎?”
“那該怎么辦?”
“依臣之見,不如向楚國求救。等楚國出兵,咱們與之內外夾攻,可破晉兵,保我國數年之安。”
姚鉤耳前往郢都求救,楚共王顧忌著西門之盟,本不想出兵,便讓令尹羋嬰齊拿個主意。公子嬰齊說:“招來晉兵實是因我國失信之故,如果庇護鄭國與晉相爭,也不一定能勝,不如看看再說。”
公子側反對:“鄭人不想背楚,才來告急。之前不救齊,如今又不救鄭,以后哪國還肯歸附于我楚國?臣雖不才,愿提一旅,保駕前往。”
楚共王便拜司馬公子側為中軍元帥,命令尹公子嬰齊將左軍,右尹公子壬夫將右軍。共王自己親統兩廣親軍,望北進發,來救鄭國。
早有探馬報于晉軍。士燮私下對欒書說:“主公年幼不通國事,咱們可假裝畏懼避楚,可震懾主公使其知懼,可得少安。”
“畏敵之名,我欒書可不敢擔。”
士燮只好退下感嘆道:“此次若敗了反為幸事,萬一勝了,外頭倒是安寧了,可內憂隱患將至,我真是怕呀!”
此時楚軍已過鄢陵,晉軍也不前進了,便在彭祖岡這里扎營。第二天是六月的晦日,按規矩,晦日不行兵,所以晉軍營中也沒有做戰前準備。五更時分,天色尚未大亮,忽然晉營外喊聲大振。守營軍士來報:“楚軍已直逼本營,排下陣勢。”
欒書大驚:“他們如此前逼列陣,使我軍無法伸展列陣,兩下交兵怕是不利于我方。咱們只能堅守不出,待從容規劃好再出擊。”
底下諸將議論紛紛,有說選精銳出擊敵陣的,有說移兵后退再列陣的。士燮之子士匄,此時只有十六歲,聽說眾議不決,遂闖入中軍帳,對欒書說:“元帥不用擔心沒地方列陣,這事容易。”
“你有何計?”欒書問。
“傳令嚴把營門,叫軍士們把各營的灶土削平,用木板蓋上,不消半個時辰,結陣之地有余矣。成列于軍中,便挖開營壘,以為戰道,楚軍能奈我何?”
“可把井灶都平了,做飯可怎么辦?”
“先讓各軍預備下干糧凈水,足可支用一兩天的,等陣布好了,再撥些老弱去營后支些井灶做飯即可。”
他老子士燮是不想打仗的,見兒子獻計,大怒,罵道:“作戰勝負關系天命,干系重大,你一個小孩子知道什么,敢在這里翻動口舌?”
一面罵,一面拔出戈來去追兒子,眾將把他死死抱住,士匄才能脫身。欒書笑著說:“雖是童子之智,卻比他老子強多了。”
于是,欒書下令各營,依著士匄的法子準備干糧,平灶掩井,排兵列陣。準備來日交戰。
卻說楚共王此番突逼晉營列陣,本是出其不意,卻不見晉營中有任何動靜,便問太宰伯州犁:“晉兵為什么堅守不動,你是晉人,必知內情。”
“請大王登上望車而遠觀之。”
楚共王登上瞭望車,命伯州犁在他旁邊解說。兩人一問一答。
共王問:“晉兵在營中左右奔馳是做什么?”
伯州犁答:“是召喚軍吏。”
“如今又齊齊聚于中軍了。”
“是開會議定作戰方略。”
“忽然又帳幕大開是為什么?”
“是要向先君禱告。”
“帳幕又撤下了。”
“那是元帥即將發令了。”
“那軍中為何如此喧嘩,飛塵不止?”
“因為營中地窄,無法成列,便削平井灶為平地,好有地方列陣。”
“兵車都套好了駕馬,將士都登車了。”
“那是馬上要列陣了。”
“已登了車的人為什么又下來了?”
“即將出戰,要向神明禱告。”
“看那中軍人數眾多,莫不是晉侯在那里?”
“欒范二族,挾君而戰,大王不可輕敵。”
如此問答,楚共王已盡知晉營中事,便曉諭軍中,準備來日交鋒之事。那邊的晉營中,楚之降將苗賁皇也在晉厲公身旁獻計:“自從令尹孫叔敖死后,楚國軍政不修,兩廣精兵很久都沒有更換過,年老不堪戰的多矣。而且左右二帥不和已久,此一戰定可擊敗楚軍。”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究竟晉楚誰更勝一籌,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