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王朝抗倭錄1:拯救
- 許葆云
- 2009字
- 2021-06-15 16:30:31
前言 像大國一樣思考
公元1592年,也就是大明萬歷二十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明軍出兵抗倭援朝。這場戰(zhàn)爭前后耗時七年半,分為兩段,朝鮮方面稱之為“壬辰之亂”和“丁酉再亂”。在這兩場抗倭戰(zhàn)爭中,明軍第一次參戰(zhàn)從萬歷二十年六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領兵進入朝鮮到萬歷二十一年十月明軍基本撤出朝鮮,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第二次參戰(zhàn)從萬歷二十五年六月遼東副總兵楊元率先頭部隊開進朝鮮南原布防到萬歷二十七年正月明軍撤離朝鮮,歷時一年零六個月,加在一起,明軍在朝鮮作戰(zhàn)時間共計兩年零十個月。其他時間,大明王朝一邊派使臣對日本“談判冊封”,同時在忙著自己的事。
在這場實際交戰(zhàn)時間為兩年零十個月的戰(zhàn)爭中,倭寇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十九萬人,平時維持在十四至十六萬人,最少時七萬人;明軍投入兵力最多達七萬余人,平時維持三四萬人,兵力最緊張時僅有不足萬人,整場戰(zhàn)爭耗餉八百多萬兩,相對于一場發(fā)生在國門之外而且戰(zhàn)場條件艱苦、后勤保障困難的戰(zhàn)爭而言,這筆軍費投入并不算多。
從戰(zhàn)爭規(guī)模、投入兵力、軍費消耗幾方面不難看出,“抗倭援朝”對大明王朝而言只是一場規(guī)模不大的局部戰(zhàn)爭,是同一時間發(fā)生的多場戰(zhàn)爭中的一場。因為大明王朝是個“古代超級大國”,具備同時打贏多場戰(zhàn)爭的實力。在抗倭援朝戰(zhàn)爭中,明軍參戰(zhàn)時間不長,派兵不多,耗費有限。整場戰(zhàn)爭中,明軍始終以劣勢兵力追著對手、堵著對手、壓著對手從頭打到尾,每戰(zhàn)皆取攻勢,滅倭十六萬有余,自損三萬余員。豐臣幕府因這場戰(zhàn)爭而滅亡,德川幕府接受了豐臣秀吉的教訓,從此閉關鎖國,對強大的鄰邦再也不敢起“侵略”的念頭。
對這場抗倭援朝戰(zhàn)爭朝鮮人感激涕零。朝鮮國王李昖下令在王京漢陽昌德宮建“大報壇”,對大明萬歷皇帝賜予朝鮮的“再造之恩”永遠祭祀,從此朝鮮人把祭天、祭地、祭先王、祭江山、祭萬歷皇帝并稱為“五祭”。
對于這場抗倭援朝戰(zhàn)爭,史界的評價錯誤百出,歸結起來都是同一個原因,或者說都犯了同一個“錯誤”:最近一百年間中國人“抗日”抗傷了心,一提“抗日”就本能地認為這是一場多么大的戰(zhàn)爭。結果我們本能地把“大明抗倭援朝”和八年抗戰(zhàn)、抗美援朝兩件事放在一起看了。
——“大明抗倭援朝”與八年抗戰(zhàn)或抗美援朝戰(zhàn)爭完全不同。
八年抗戰(zhàn)時,中國空前衰弱,面對日寇入侵陷于亡國危機,不得不全民動員、全民抗戰(zhàn),不顧犧牲不計損失;抗美援朝是新中國剛建立,百廢待興,敵強我弱,不得不傾盡舉國之力與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打一場硬碰硬的惡仗。可萬歷年間的“抗倭援朝”卻是一個如日中天的“古代超級大國”出兵救援一個遭到欺辱的鄰邦,雖屬仁義之舉,卻遠遠談不到“傾舉國之力”。明軍一邊幫朝鮮人抗倭,同時在遼東、西北、西南邊疆與不同的敵人進行著多場戰(zhàn)爭,而且這些戰(zhàn)爭無一例外都打贏了。
作為“古代超級大國”,在整場戰(zhàn)爭中大明王朝始終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尊重朝鮮主權,不干涉朝鮮內政,不迫害朝鮮百姓,真心實意幫助朝鮮打擊侵略者;二是在保證戰(zhàn)爭取勝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
就是出于“少花錢多辦事”的心態(tài),明朝派往朝鮮的軍隊不求數量眾多,而是夠用就行;正是本著“不花錢也辦事”的原則,大明王朝在擊敗倭寇之后,可以怡然自得地對倭寇展開“談判冊封”,他們的思路是:冊封已成為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外交慣例,如果用一顆金印就可以解決問題,何苦要打仗、要殺人呢?
中國自古有個傳統(tǒng),中原王朝一向不喜歡“稱霸”,即使像大明這樣的“古代超級大國”也不以霸主的姿態(tài)示人,而把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個謙遜、厚道、有理有節(jié)的文明禮義之邦。我們不侵略別人,不欺壓別國,只要求大家平等相處,互相尊重。只有那些與故意大明為敵的才是大明的敵人。對敵人自然是“雖遠必誅”,但只要敵人改弦更張,愿意做我們的朋友,我們也可以“有教無類”寬厚待之。這是中華上國自古以來一向的政治態(tài)度,也是一個大國應有的胸襟氣度。以前是如此,現在是如此,以后仍是如此。
換言之,有這樣的氣度才能做“大國”,沒有這樣的氣度就做不成大國。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之一。但中國人對于“大國思維”還遠未適應,我們仍然習慣用“全民抗敵、傾盡國力”的弱國思路考慮問題,對于古代中原王朝“能夠同時打贏幾場戰(zhàn)爭”的強大國力和“有教無類,寬嚴相濟”的大國思維模式很不習慣。可話說回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大國,如今崛起的中國仍然是個大國,身為大國國民一定要有大國思維,不接受,要學著接受;不習慣,要慢慢習慣。
只有從“大國思維”出發(fā),本著尊重朝鮮主權、不干涉朝鮮內政和“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兩條原則來看這場戰(zhàn)爭,我們才能理解當時在朝鮮、在中國、在日本,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現在讓我們基于“大國思維”對這場戰(zhàn)爭做個簡單的總結。
——大明王朝是否因為抗倭援朝而對朝鮮“有恩”呢?這個問題根本不必討論。因為一場正義戰(zhàn)爭是不該用“恩德”來評價的,對一個大國而言,我們擁有正義,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