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郎故里話今昔
- 嵇道鑫 袁鑫編著
- 6643字
- 2021-06-18 11:08:42
1.2 海西政區沿革
政區變革
灌南縣域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據《嘉慶重修—統志》記載,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 曾在海州之南一百二十里置海西侯國,為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封邑。征和三年(公元年前90年),李降匈奴廢侯,遂改置海西縣,屬東海郡,后漢屬廣陵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府設莞瀆場,監收鹽稅,今莞瀆即鹽課司駐地。洪武三年(1370年),立張店鎮,領州南7鎮,惠澤巡檢司駐于此。崇禎九年(1636年) 將張店鎮之南的悅來集,正式命名為新安鎮。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巡檢司遷新安鎮,隸屬海州直隸州。
辛亥革命后,在東海縣南部設立灌云縣。今灌南縣以北地區均屬其轄地。1941 年冬天,中國共產黨在此設立灌東辦事處。灌南縣組建后,屬江蘇省蘇北人民公署、淮陰專屬和淮陰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
縣”體制,灌南縣隸屬淮陰市。1996年7月19號,經國務院批準,改屬連云港市。鄉鎮風采
1. 灌南現今政區概況
灌南縣位于江蘇省北部海濱城市——連云港市的南大門,是位于長江和沿海兩大經濟帶交匯處的一座水綠新城。地處北緯33°59′至34°27′、東經119°07′至119°48′之間。瀕臨黃海,西與宿遷的沭陽縣接壤,東、南與鹽城的響水縣和淮安的漣水縣相連,北隔新沂河與灌云縣相望,位于四市交界之處。東西最長直線距離71公里,南北最寬30公里。全縣版圖面積1029.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萬畝,水域40.37萬畝。土質肥沃,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是江蘇省10個高光照縣之一。縣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東部2.0米,地面坡降1/18000,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地形西寬東窄,宛如鑲嵌在黃海之濱的一把金鑰匙,正在開啟海洋經濟發展的財富之門。
全縣有10個建制鎮、1個建制鄉,221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委會。全縣戶籍總人口80.34萬人,其中男性42.54萬人、女性37.80萬人,戶籍男女性別比為112.56(以女性人口為100),人口密度772人/平方公里。
以下是各鄉鎮基本情況:
新安鎮:新安鎮始建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是縣政府駐地,南與淮安市漣水縣灰墩鎮接壤,鎮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43萬畝,轄29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17.4萬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國家級生態鄉鎮”。
李集鄉:李集鄉位于縣城西郊,環抱縣經濟開發區,寧連高速、236省道縱貫南北,235省道橫貫東西,鹽河、六塘河穿境而過。轄20個村和1個社區,總面積88平方公里,耕地5.1萬畝,7.1萬人。萬圩粉絲等優質無公害產品暢銷省內外。
孟興莊鎮:孟興莊鎮位于灌南縣西北部, 新沂河南岸, 北與灌云縣隔河相望, 西與沭陽縣緊密相連, 總面積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5.68萬畝, 轄20個村,6.03萬人。境內地勢平坦,水陸交通便利。素有蘇北“林木之鄉”的美譽。
新集鎮:新集鎮位于縣城正南方,是連云港南大門西、南分別與漣水縣義興、五港鎮隔河相望。總面積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7萬畝。轄26個村,1個居委會,7.2萬人。擁有淮牌韭菜、淮山藥、“貴生緣”牌草雞蛋、“悅城”
牌獺兔等省級無公害農產品。
百祿鎮:百祿鎮位于連云港、鹽城、淮安三市交界處, 是蘇北物流商貿主要集散地。總面積107.5平方里, 耕地面積6.62萬畝, 轄24個村, 6.7萬人,是“楊木之鄉”、有機淺水藕生產基地。“百祿”牌套腸和“小窯”牌肉圓曾是清乾隆時貢品。
湯溝鎮:湯溝鎮地處連云港、宿遷、淮安三市結合部,河流縱橫,道路通達,東距寧連高速20公里,西離滬寧高速30公里,總面積33.8平方公里,耕地2.13萬畝,轄8個村,2.96萬人。湯溝鎮是“美酒之鄉”,湯溝酒暢銷海內外。該鎮還是省級中心鎮、江蘇百佳鎮。
張店鎮:張店鎮位于縣城北15公里, 是灌南縣北大門。鹽河、灌河交錯其內, 寧連高速縱貫其中。總面積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4.79萬畝, 轄12個村, 1個居委會, 4萬人。素有“苗豬繁育之鄉”的美譽,“鑼鼓”牌西瓜聞名遐邇。
北陳集鎮:北陳集鎮位于縣城北6公里,東接204國道, 北毗寧連高速、淮連一級公路穿境而過, 北與灌云縣接壤, 是農業產業大鎮、工業發展新鎮、西游文化名鎮。總面積58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4.73萬畝, 14個村, 1個居委會, 4.17萬人。
三口鎮:三口鎮位于縣城東北部, 距縣城21公里, 東南與響水縣交界,南瀕一帆河, 北臨灌河。總面積87平方公里, 耕地7.94萬畝, 轄18個村, 3個居委會, 6.5萬人,素有“食用菌之鄉”、“淮山藥之鄉”等美譽,是“省放心消費示范地”。
田樓鎮:田樓鎮位于灌南縣東北部,南與響水縣隔灌河相望,北鄰新沂河。鎮域面積109.1平方公里,轄2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7.7萬人,耕地8萬畝。灌河風光帶及市三星級鄉村旅游示范點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名片。被列為市城鄉統籌示范鎮。
堆溝港鎮:堆溝港鎮地處全縣沿海開發前沿,東瀕黃海,南依灌河,北枕新沂河,距沈海高速8公里,距204國道15公里,三面環水,素有“灌河半島龍頭”之稱,轄27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面積155.48平方公里,8.6萬人。
工業發展迅速,特色農業初具規模。
2.灌南自然地理概況
灌南地勢西高東低,地形西寬東窄,狀如一朵綻開的喇叭花。灌南縣淡水、海水資源豐富。海、淡水交匯更是獨具特色。境內有14條淡水主干河,長380公里,與大、中排灌系統織成灌溉、排澇、蓄水、航運網絡,可充分滿足工業、生活用水。豐富的水資源形成的40多萬畝水域,可進行多種水產品養殖。全長74.5公里的灌河,是江蘇省唯一沒有建閘的天然入海河道,可與德國萊茵河媲美,是河運、建港、造船業的黃金水道。東部的黃海海域是捕撈、海水養殖和化工制鹽的天然場所。海、淡水交匯處的水產品風味讓人稱奇。灌南土地為海水沖積平原,土壤集海、陸多種微量元素于一體,所出產的農副產品微量元素含量豐富,具有獨特風味,富有營養。全縣地勢一馬平川。現有耕地分5個土屬,16個土種,土壤肥沃污染較少,是建設綠色生態農產品的理想之地。
灌河位于連云港市南端,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是唯一沒有在干流上建閘的黃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長74.5千米,一般河寬350米,水深7-11米。內可以經鹽河、京杭大運河通達長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與日本、韓國通航,具備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陸相通的良好輸運條件。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資源優勢,專家稱灌河可與德國的萊茵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蘇北的黃浦江”。流域面積大約8000平方公里,包括連云港、鹽城、淮安、宿遷四市的灌南、灌云、響水、漣水、沭陽、濱海、阜寧、淮陰、泗陽、宿豫等10個縣區,約1000萬人。
【氣候特征】屬溫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3.8℃,最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0.6℃,最熱7月份平均溫度為26.9℃。全年無霜期212天,年降水量約660毫米。冬季多偏北風,氣候寒冷干燥,正常年景少雨雪,春季雨量偏少,有寒流。夏季時有冰雹,7、8、9三個月盛行東南季風,雨量充沛,偶有臺風、暴雨、龍卷風出現。
【農產品資源】灌南是典型的農業縣,資源優勢十分豐富,除了優質林木、優質稻麥、優質棉花三大主產品外,淮山藥、淺水藕、食用菌、線椒、鴨蛋、粉絲、螃蟹、苗豬等特色農副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
【生態環境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灌南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創建,更進一步優化了生態環境。遍走灌南大地,林木蔥郁,空氣清新,“白天不見村莊,夜晚不見燈光”,堪稱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園。橫跨縣域東西的十萬畝沂河淌,是灌南的又一大獨特景觀和生態資源優勢,綠草如蔭,牧羊如云,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內蒙古大草原。萬畝無公害蔬菜經濟帶和百萬只食草動物養殖區,給沂河淌又帶來了蓬勃生機。
【水資源】由15條干河組成的河流網絡,使灌南縣穿江達海,帆檣林立。
堆溝港背靠大海,總攬百川,是串接海河的明珠海港。被稱為灌南“母親河”
的灌河,兩岸風光旖旎,景色秀麗,與武障河、六塘河等五水交界處的武障河生態園,碧水藍天,林木蔥郁,田園鄉土氣息十分濃厚,是有待開發的旅游、休閑資源。境內擁有15萬畝水面,魚鮮蟹肥,香藕滿塘,是發展水產養殖和水生蔬菜種植的優勢條件。灌南地下水儲量豐富,水質優良,是城鄉居民的健康之源。
【土地及存量資產】縣內土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是經商辦廠、開發利用的基礎條件。近幾年來,通過一些中小企業的改制和轉向,形成了2億多元的企業存量資產,可以通過租賃、出售、合作等形式,發揮應有作用①。
課外閱讀
1. 關于灌河口二郎神的傳說
二郎神神話傳說源遠流長,較為權威的版本是:“二郎神楊戩,道教俗神,天庭大將,玉帝的外甥,變化無窮,神通廣大,肉身成圣;早年劈山救母,視天界兵將如無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紂,助孫悟空降服妖魔,為唐僧西天取經“給力”,再封昭惠顯圣仁佑王。王母甚為疼愛二郎,但二郎與舅舅玉帝不和,故不愿住在天界,而在下界受人間香火,率領梅山六怪及麾下1200草頭神駐扎灌江口,與玉帝立約“聽調不聽宣”。他在駐地顯圣護民,斬健蛟、治水害,凡人間生靈災難,呼其尊號必往救。”《辭海》中注:
“二郎神,神話人物。小說《西游記》《封神演義》及戲劇《寶蓮燈》等俱有引用。……小說稱二郎神,名楊戩,住灌江口。”——張名艾《話說二郎神與灌河口》
2. 海西古鎮
灌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鎮則是其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灌南歷史上曾經有八大古鎮,分別是海西故城,莞瀆蒲鎮、新安古鎮、張家店鎮、湯家溝鎮、陳家集鎮、三岔口鎮、和百祿溝鎮。其中海西故城和莞瀆蒲鎮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漸次淡出人們的視野,而像新安古鎮、湯溝古鎮等名鎮至今仍然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下面僅就新安古鎮和湯溝古鎮作一簡略介紹,全當管窺灌南歷史名鎮之一斑。
(一) 新安古鎮
新安古鎮,始建于明嘉靖末年,初名悅來集。擴建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建成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崇禎九年(1636年) 定名為新安鎮。
迄今已逾四百年歷史。歷史上的新安鎮曾是淮北鹽運、柴運的重要口岸和淮海東部南北交通咽喉,因此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屢經戰火的洗禮。新中國成立時已經是一片廢墟,現在的新安鎮,是1958年設立灌南縣后重新改造建設成立的。
新安鎮位于舊海州府南面,西有古碩項湖,東有古莞瀆蒲鎮鹽場,官河(今鹽河) 與古關頭河匯聚于此,原本河港交叉,蘆葦叢生,是一片荒涼之地。明洪武年間,從江南來了一批移民,在此地圈地開始墾殖,安家立戶。以后人煙漸次增多,被編入海州戶籍,成為原住居民。明朝嘉靖年間,又有一批徽州客商來碩項湖畔開始經營漁場和鹽米生意,生意紅火,人口也隨之增多。
(二) 湯溝古鎮
在連云港地區,談起美酒,我們就不得不想起湯溝這個名字。“南國湯溝酒,開壇十里香”的佳句使得這個古老的鎮子名揚四方,以湯溝命名的湯溝美酒成了連云港市人民的一張靚麗名片。湯溝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該鎮溝湖密布,水甜土香,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商賈云集,豪情風流,繁華無限。
據史料記載,湯溝是歷史上的地震陷落地帶,秦時曾發生過一次強烈地震,這里遂陷落成一片汪洋。宋朝以前稱“大三湖”,“碩獲湖”,宋元時期將其東南改稱“碩項湖”,西北改稱“桑墟湖”。湯溝當時就形成于兩湖交界之處。后因黃河多次改道入海,泥沙在此屯積,地勢逐漸增高,宋代以后遂使原來的大湖漸成水陸相交、溝湖密布、水甜土香、物產豐富之地。所以,這里當年湖洼相連,野草叢生,湖魚聚集,燕鶯爭相在此棲息繁殖。故湯溝素有“燕鶯窩”之美稱,后稱為湯家寨。天翻地覆間蒼天神工鬼斧造化的一泓微香甘爽、傳奇靈異的“香泉”也隨之悄然出世,逐漸展露出奇絕亮麗的風華。古時這里有一條通往古碩項湖東西走向的天然無名大溝,當時居于溝北側的移民多以湯姓為主,因稱之為“湯溝”、“湯家溝”。“湯溝村”也由此得名,以盛產馳名中外的“湯溝酒”著稱于世。由于該鎮駐地湯溝村,且湯溝村知名度在本鎮各村中最高,其傳統名產“湯溝酒”享譽天下,故名湯溝鎮。歷史沿革: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載,湯溝,原名湯家溝,又名湯溝。明時屬淮安府海州管轄,清屬海州沭陽縣韓山鎮。民國時,位于漣水、灌云、沭陽三縣交界處,屬沭陽縣第五區。解放后劃入灌云縣曙紅區,1958年成立灌南縣時,劃入白皂鄉,1981年6月,由白皂、孟興莊兩公社西部部分大隊析出,成立湯溝人民公社。1983年三月鎮社分設時更名湯溝鄉。1985年10月撤鄉設鎮。湯溝自古以釀酒聞名,這里東近大海,氣候溫熱,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特別適宜釀美酒,尤其是傳奇靈異的“香泉”水,我國源遠流長、譽滿天下的傳統名產、歷史文化名酒——湯溝酒即產于此。釀酒業是湯溝的支柱產業,全國知名企業湯溝兩相和酒業有限公司坐落于該鎮。
以上敘述了新安古鎮和湯溝古鎮的情況,這兩個古鎮是灌南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充分展現了灌南作為一個有著濃郁地方特色文化的古老縣城的魅力。
3. “海西”名人軼事
李廣利與海西侯國
據史料記載,西漢武帝酷愛西域大宛國所產良馬,曾派使臣以重金索購未果。使臣回報稱大宛國良馬藏在貳師城中,不肯奉獻。漢武帝乃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兵數萬去征伐大宛,歷時三年,終殺大宛王,大破貳師城,奪馬三千匹,其中良馬有數十匹歸來。為表彰李廣利的功勞,在太初四年,特封李廣利為海西侯,建海西侯國于現今灌南境內。后來李廣利征匈奴失敗投降,海西侯國被廢掉,改名為海西縣,隸屬于東海郡。①董憲與海西王
新莽末年,天下大亂,西漢梁孝王八世孫劉永的父親為王莽所誅殺。劉玄繼位后封劉永為梁王,建都睢陽。劉永聞更始政亂,于是聚眾起兵,招攬各路豪杰,攻下濟陽、沛、楚、淮陽、汝南、從綿等28個城市,當時東海人董憲也起兵討伐并占據東海郡,劉永聞訊,遣使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與其連兵,后來更始戰敗,劉永自稱天子。漢光武劉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遣虎牙大將軍蓋廷,率兵討伐劉永。建武三年,劉永遣使立董憲為海西王。新莽末年,南宛縣吳漢投歸劉秀,任大司馬,封廣平侯,轉戰各地,到處鎮壓農民起義。建武五年,吳漢軍隊把董憲包圍在朐縣,次年,攻下朐縣,董憲的妻子和孩子也被俘獲,董憲占據郯城進行抵抗,后因寡不敵眾欲投降吳漢軍隊,后被其軍隊的校衛韓湛所殺,海西遂平。
東漢時,海西屬廣陵郡。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備屯兵下邳。
二年,呂布為曹操所敗,投奔劉備,居于小沛。袁紹進兵廣陵,劉備為保衛廣陵發兵至淮上,與袁紹展開激戰。此時袁紹暗中致書呂布,相約共同攻打劉備,許諾成功后給呂布軍糧米二十萬斛。呂布貪利,遂發兵下邳,虜獲劉備家小。劉備兵敗淮上,北走屯兵于海西,陷入困境。當時東海大戶竺糜芳聞訊,攜帶白銀二十萬兩和兩千人前來慰問劉備,并把自己的妹妹獻給劉備,以結婚盟,希望共圖大業,后來呂布因為袁紹并未兌現承諾,而后悔偷襲劉備,又派車馬迎回劉備,以劉備為豫州刺史,居于小沛。后來劉備取得益州后,拜竺糜芳為安漢將軍。
劉備屯兵海西雖然時間不長,但也在海西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在今天陳集、大圈、新安三鄉有個九里十八墩,從中出土了一些瓷器、銅器、銅鏡、護心鏡、鐵槍頭等物,后來經江蘇省的文物專家鑒定,皆系東漢時文物,認定九里十八墩為漢墓,這與當時劉備大軍屯兵于此是有關聯的。②“海西古國”消失
南北朝時,海西這塊地方屬于劉宋臨淮郡(今天泗洪)。后來,由于戰爭不斷,海西這塊地方雖屬邊遠地區,但也動蕩不定,歸屬不明。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 又設海西郡,北齊、北周時,建制不明。隋朝時建制屬于漣水縣,北宋改設漣水郡。宋徽宗時,山東梁山農民起義,李逵曾經血戰漣水郡南寨,從此便拉開了漣水郡宋、金、元連年戰爭的序幕,人民流離失所,家園盡毀,至于海西古國何時消失,則成為一個謎,相關史料均無記載,民間也不聞傳說。
新中國成立后,新集鄉城頭村發現了海西古國的遺址。古城遺址現在灌南縣梨園、于橋、施大莊等周圍四十五平方公里的境內。深度一般為兩米左右,上層土質,為五花混合土,下層為黑土,挖出的古城磚,寬約為一百四十厘米,出土文物有東西排列的糧囤二十多個,糞塘十多個,磚棺八個,還有木船,瓷枕、銅錢等物,還有一塊刻有“匡胤”二字的石刻。這些歷史遺跡的發現驗證了海西古國曾經的輝煌。
目前,位于灌南縣城新區的海西公園,其名字的命名就受海西古國文化的熏陶,帶有紀念意義。海西,這個令人神往的名稱現在已經形成代表灌南的一張歷史名片,也凸顯了灌南豐厚的文化底蘊。
活動與建議
1. 你知道灌南的地名來歷嗎?你所住的村莊和鄉鎮叫什么名字,請了解并講述一下這些名稱的來歷!
2. 說出你所住的村莊及鄉鎮在灌南的位置,并考察其人口狀況和行政區域變遷情況,撰寫考察報告。
3. 簡述明清、民國與新中國成立后的灌南行政區沿革史實。
4. 閱讀新安鎮,湯溝鎮等古代名鎮的發展歷程,簡述如何做好古鎮保護工作,并使得古鎮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