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足氣血百病消
- 董建軍主編
- 1497字
- 2021-06-18 11:02:58
四季調養
我朋友梁女士跟我說,她最近發現了一個現象:夏天的時候,人體皮膚會變得松弛,而一到秋冬,皮膚就變得很緊實。
對于這個現象,在《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其主要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向表面擴散,表現為皮膚松弛,易出汗等;而秋冬時氣血容易趨向于里,表現為皮膚緊實細膩,少汗多溺等。
我們的皮膚都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一年的養生戰略,也應該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調整。
法時,也就是要養生與氣候天時相適應。說具體一點,就是春夏天有春夏的養生方法,秋冬也有秋冬的養生方法。總的原則就是按照陰陽自然變化來調整我們的身體。
法時養生最精華的地方就是四季養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溫、熱、涼、寒的變化來養生。
那么,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呢?
第一,四時對于精神的影響。
在醫學典籍中《黃帝內經》中有一篇專門寫季節對于精神的影響,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對于此篇,在《黃帝內經·直解》講:“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態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于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這里的“四時之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就是指精神狀態。四時氣候變化,是外面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活動,是人體內臟活動的主宰,內在臟氣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第二,四時對于人體氣血活動的影響。
傳統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如《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里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位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氣候熱的時候則氣血順暢,天冷的時則容易氣血瘀滯。
從中醫的角度看,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故氣血運行的變化進一步引起脈象的變化,在《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四時的脈象,春脈弦,好像魚兒在水面上游動;夏脈洪,夏季時人體血管舒張,表現為脈象上即為搏動起落較大,來去似波瀾之狀;秋脈浮,秋季是萬物收成之時,其氣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像微風吹拂禽鳥毛羽;冬脈沉,冬季時肌膚血脈緊縮,故脈象沉下,如蟄蟲潛居地下越冬一般。
以上幾點已經充分說明了季節變化對于氣血的影響。若是氣候的變化已經超出了人體的承受范圍,則極容易造成氣血障礙。在《黃帝內經》中記載:“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這里所說的泣而不行,是指外邪侵入血脈之中,使血脈流通不周;若寒邪之氣侵入經脈中,則血病傷及氣血,脈氣不能順暢,就會突然感覺疼痛。
第三,四季對于五臟的影響。
在《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記載“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臟與自然界的四季,各有影響。
事實上而言,四季對于五臟的影響非常明顯,就以夏季而言,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時期,尤其是有很多的室外活動,而且活動量也較為巨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非常炎熱,所以睡眠時間也相對要少一些。這樣,就會消耗身體內很多的能量,血液循環加快,出汗也隨之增加,“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則易耗散心氣,而見心悸氣短等。因此在夏季,心臟的負擔非常大,如果在夏季不注重心臟的保養,很容易使其受到傷害。
一年之中,四季陰陽的變化,是天地萬物自然生命的生、長、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善于養生的人士,能夠掌握自然界變化規律并且按照四時變化而活動的人,會非常適時的按照四季變化而活動,以順應生長的需要,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破壞人身真元之氣,從而影響人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