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典誦讀本(上)
- 張乃美主編
- 594字
- 2021-06-18 11:09:04
第12課盜桍
注釋
①我:指有道的圣人。老子在這里托言自己。
②絜:微小。
③施:邪、斜行。
④夷:平坦。
⑤朝甚除:朝政非常敗壞。一說宮殿很整潔。
⑥厭:飽足、滿足、足夠。
⑦正:指無為、清靜之道。
⑧取天下:治理天下。
⑨奇物:邪事、奇事。
⑩自化:自我化育。
譯文
不給自身造成災殃,這叫作襲常。如果我能獨立做主推行大道,最怕的就是有所施為。大道很平坦,而百姓喜歡走小道。朝堂修治得越整潔,田地越荒蕪,倉庫越空虛。穿上紋繡的朝服,佩戴利劍,飲食滿足,財貨有余,這叫作盜桍。不是道啊!
以無為清靜的正道來治理國家,以奇詐、詭秘的方法來用兵,以不去擾民來取信天下。我怎么知道應該這樣做的呢?根據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眾就越貧窮;民眾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民眾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惡的怪事就越容易發生;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多。所以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樸實。”
日積月累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陶淵明《讀山海經》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列子·周穆王》
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荀子·正名》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屈原《離騷》
拓展閱讀
妙識漢字
化,甲骨文左邊表示一個頭朝上站立的“人”,右邊表示一個頭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變。造字本義是動詞,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