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自然語文的有效識字

第一節 激發興趣是關鍵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要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字理教學法就是依據漢字的組構和演變規律,從漢字形與義、音的關系入手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漢字之所以能承載中國的文化,關鍵在于它形象而又寓于理性的建構體系。因此在教學漢字時,應該以字理為本,播種文化智慧以培育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漢字的樂趣,領略漢字的文化內涵,是提高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一條簡捷而有效的途徑。

自然語文課堂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歷來是啟蒙教育階段的一個重點。人生聰明自識字始,識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的確,識字是遣詞造句、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能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協調發展。在《語文課程標準》

中亦對識字作出了比較準確的定位:識字寫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過去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識字要以感知為先導,并有分析、綜合以至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參與,而最主要的過程是記憶。機械記憶容易遺忘,意義識記則印象深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立德樹人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對教育本質認識的催化。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我們真正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確立回歸教育本源的思維邏輯,為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等提供了引領性支撐。這是“人”的回歸,“學生”本位的回歸。在進行識字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漢字文化進行識字教學,借助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溯到造字時代的象形貌和造字意義,使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使字形與字義聯系起來,通過各種直觀形象的語言,把漢字的構形理據一一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聚焦語文核心素養,播種文化智慧。

一、滲透文化道理,激發識字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識字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識字的興趣。在識字教學中根據漢字特點滲透字理知識,能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領略到漢字內在的意蘊。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每次涉及分析漢字字理時,學生總是表現出異樣的熱情。有選擇地抓住一些典型漢字,滲透字理知識,是培養學生識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在教“休”字時,我這樣告訴學生,“休”是會意字,人靠在樹旁歇息,那就是“休息”了;在教“州”字時,我這樣告訴學生,“州”是象形字,其中“川”是河流,中間的點像水中的陸地,即是沙洲,“州”是“洲”的本字,也即現在的“洲”以前都是寫作“州”。類似這樣的字還有很多,比如“灰”是“手”抓住“火”,即是火燼所余下的灰了;“早”是指太陽長升出草(十)面,表上;“網”像一張漁網,“冂”像網綱,綱內的1像網眼。這些會意或者象形字,學生經過老師這么一解說之后,都興致勃勃地傾聽,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剖析字理文化,引導形象識字

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因此,思維發展與提升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很多時候,學生記不住所學的生字,是因為我們老師還沒有運用一些形象的語言解析給學生聽,而只是單純地要他們記住這個字是什么偏旁,怎么讀,怎么寫等這些內容。其實如果我們換用另一種說法,把字理知識滲透進去,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比如我在教帳篷的“帳”字時,很多學生總以為是賬戶的“賬”,這是學生沒有了解漢字的偏旁表意功能。這時我會說“巾”像垂掛的布巾,與布帛有關,我們可形象地記為:長長的布巾扎成的帳篷。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帳篷”寫成“賬篷”了。又如在教“葬”字時,我說這個字,上面是“艸”,下面也是2,中間是一“死人”,古人死后,便墊上厚厚的草埋葬。這樣的解說學生肯定記憶深刻。還有,對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學生常常張冠李戴。運用字理比較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比如,操、澡、燥、躁、噪等字,我們可以編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有“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火”熱真干燥,跺“腳”人急躁,張“口”亂聒噪。學生根據字理,又有順口溜的幫助,一下子就把這幾個字給區分開了。我想,如果我們長期對小學生進行漢字理據的解析,使學生養成從理性層面上看問題的習慣。看到一個字,先不是去記它的形、音、義,而是問這個字為什么這么寫。在用字時,遇到把握不大的字,從它的語義環境去思考該用什么字,就能使小學生從小養成站在理性層面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和思維水平。

三、把握字理規律,歸類批量識字

語文教學一定要守住語言文字學習的根,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其他都是從這里長出來的。漢字有各種不同的偏旁部首,我們可以通過歸類進行批量識字。

特別是在形聲字的教學中,要利用其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特點,幫助學生建立起音、形、義的聯系,通過字音、字形,促使理解字義。首先要讓學生對漢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義有基本的了解,以后凡是看見帶有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斷其與什么有關。這樣就便于見形(形旁)大致知其意。如“心”字底與心思有關,帶有“心”字底的字有想、念、悲、戀、忘、怨、恐、愁等;“止”與行走有關,帶有“止”字旁的字有武、此、步、肯、些、歧等;“宀”像房屋的形狀,表示與房屋有關,帶有“宀”蓋頭的字有安、家、宇、宅、牢、宙、室、宮、寄、宿、寢等。學生知道了這些部首的含義,以后遇到同一個部首的字,就會對相同部首的字有敏銳的直覺,隨著識字量的增多,部首知識會不斷有效地同化后面學習的新知,漢字系統的理據、結構優勢就會逐漸顯現,有助于培養兒童思維的科學性、有序性。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歸納同一部首的漢字來學習。這樣的識字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運用字理識記生字,學生的錯別字減少了,對于形近字、同音字,學生用字理區別后,記憶更深刻了,對詞的理解,也有很大幫助。實踐使我體會到,運用字理識字教學法進行識字教學,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能使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減輕學習負擔。總之,識字的方法,必須兼顧漢字的形義,內容豐富,方法多樣,如果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老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還讓學習生字成為一種樂趣,使學生想學、樂學,識字教學就不再枯燥無味,而是豐富多彩。

四、積極借助媒體,圖文并茂識字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該能借助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在識字教學中,積極借助多媒體,可以展示漢字演化的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圖形去思考字形與字義的聯系,充分發揮圖的作用,使學生通過觀察、對照、比較、分析等方法,把握字形特征和基本字義。例如,我在教學“山”字時,先借助多媒體出示一幅有群山的彩圖,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其名稱,再出示一幅有山的概括抽象圖,以幫助學生由圖畫到文字形成思路,進行理解和識記漢字。最后再由多媒體出示正楷漢字“山”,并讓學生與以上兩幅圖對照,通過觀察,學生能說出“山”的中間和兩邊就像一座座山峰,底下平折的一橫表示一座座山峰相連。這樣,學生從觀察實物圖到概括抽象圖再到正楷字,就很容易記住字形了。再如教學“鳥”字時,可以依次出示飛鳥圖、篆體鳥字和楷字鳥字,直觀形象地演示出“鳥”的象形意義和過程。

學生通過圖、字對照,觀察出“79”表示鳥頭,“丶”表示鳥眼,“80”表示鳥的身子,“一”表示鳥的腿腳,這樣由圖到字,學生清楚地知道鳥的演變過程,起到學而不忘的作用。又如識記“鼠”的字形是個教學難點,可以利用識字課件輔助教學。首先,出示一幅“仰著頭、張著嘴、拖著長尾巴”的卡通鼠圖片創設情景,為學生理解字義打下基礎。然后,動態展示出“鼠”字的演變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激發學生探究漢字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鼠”字底部的“3”,前兩個“豎提”后面都帶有“兩點”,后一個“斜鉤”后面卻沒有帶上“兩點”,這是為什么呢?對照“鼠”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分析:“鼠”字上部的4 ,像老鼠仰著頭、張著嘴、露出牙齒的樣子。底部的5,前兩個“豎提”是老鼠豎起來的兩只腳,“兩點”表示老鼠的“爪子”;后一個“斜鉤”是老鼠身子和長尾巴的變形,當然不可能有表示爪子的“兩點”!利用識字課件輔助識字教學,揭示構字規律,不但能夠讓學生牢牢記住“鼠”字的形體,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漢字、探究漢字奧秘的興趣。教學生識字,借助直觀手段,讓學生對字表示的事物,眼觀其形,耳聞其聲,他們對字義就會有透徹的理解,并在頭腦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五、尋找構字規律,循序漸進識字

識字教學應該引導學生感受漢語漢字獨特的美,表現出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體驗到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因此,識字教學重視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象形字、指事字是最基本的字,教好了這些字再教會意字、形聲字。在進行象形字識字教學時,對于難以識記字形的漢字,借助識字課件,揭示出其構字規律,幫助學生認清字形,建立起漢字形、義之間的聯系,就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象形字源于實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據字形表現的客觀物體的形狀出示與漢字相應的具體事物彩圖。再展示黑白概括線條圖。這是實物圖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須在展出流水彩圖的基礎上展出強調概括線條的黑白圖(畫三條浪線)。概括線條圖是幫助學生由圖到字形成思路,進而理解和識記漢字的重要條件,不可隨意刪減。接著展示篆體漢字。實物彩圖和概括線條圖都是圖畫,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與現今使用的楷體相去甚遠。

在通常情況下,以小篆作為從概括線條圖到楷體漢字的過渡比較適宜。最后展示正楷漢字,字體須與教材上的字體──正楷相同。上述內容一般有兩種展示的方式:(1)按順序分步驟展示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這種展示法常見于最初學習象形字的時候或學習一組象形字之初。(2)將按順序排列的四個內容一次性展示出來,再引導學生按順序逐步觀察理解每個內容。這種展示法常見于通過多次性展示法進行識字教學,掌握了一定的漢字演變規律之后。所以在出現構字率強的山、日、月等這類凸顯象形字特點的獨體字時,一般就可以采用上述方法概括起來就是用“畫圖—古文字(一般為篆體)—楷體漢字”的象形規律來教,以此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中國象形字的“象形”。

指事字借助指事性符號表示抽象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從古至今指事字極少的原因。學習指事字時,學生如果能夠借助識字課件,明確指事性符號的指點作用,就容易認清字形,了解字義,突破識字教學難點。制作指事字識字課件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根據構形理論把復合的形體分開,指明指事符號是什么,以及指事符號的作用。在進行指事字識字教學時,對于難以識記形、義的漢字,借助識字課件,揭示出其構字規律,引導學生明確指事性符號、指事性符號的“指點作用”,就可以讓學生認清字形、了解字義,突破教學難點。如本、末都是指事字,在“本末倒置”這個成語中還保留著本義,學生理解起來有較大的難度,就可以利用識字課件揭示出它們的構字規律,突破教學難點。首先,在一幅“枝繁葉茂、樹根外露”的大樹圖片旁邊,展示出“木”字的演變過程。然后,在“大樹”根部動態呈現出一條醒目的“紅色粗線”,隨后“本”展示出來。

接下來,“大樹”根部的“紅色粗線”消失,“樹梢”部位動態出現一條醒目的“紅色粗線”,隨后利用識字課件,將“木”字與“大樹圖片”進行比較,學生就會明白“木”是大樹的象形。“紅色粗線”在樹根部位動態呈現,指導學生弄清楚“本”字下部的“一”是指事符號,在“本”字中指明樹根所在的位置。“本”的本義是“樹根”,后來才有了“事物的根本、根源,主要的,中心的”等意思。

用兩個或幾個部件合成一個字,把這些部件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的字就是會意字,如休、明、從、掰、采、看、牢、牧等。學習會意字的關鍵,在于抓住其“復合性”特點,理解幾個部件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組合起來表示什么意思。制作會意字識字課件時,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根據構形理論把復合的形體分開,揭示每個部件的意思、幾個部件合起來的意思。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對于難以識記形、義的會意字,利用識字課件揭示其構字規律,讓學生理解組成漢字的幾個部件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組合起來表示什么意思,就能夠突破教學難點。如受“取”字的影響,學生經常會把“敢”字右邊的“攵”寫作“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呢?首先,借助識字課件出示一幅這樣的畫面:在古代戰場上,獲勝一方的士兵,用手拿著敵方戰死士兵的耳朵,向首領邀功請賞。然后,展示“取”的古代形體。最后,揭示“取”字蘊含的奧秘:古時候,我國部族、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獲勝一方的首領對士兵論功行賞時,讓士兵把敵人尸體上的左耳朵割下來,交一只耳朵就證明殺死了一個敵人!“耳”和“手”放在一起,記錄的就是這種統計戰功的方法。“取”本義是“割下左耳”,后來才有了“捕獲、索取、收受、采用”等義。采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敢”字的奧秘。“敢”字在古代,就像是一個人雙手緊握獵叉,迎面刺向野豬(豕)的樣子。野豬是一種很兇猛的野獸,敢于和野豬進行搏斗并捕獲它,需要有很大的膽量和勇氣,所以“敢”字有大膽、勇猛的意思。后來,“敢”字演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字形中已經很難發現“野豬”的影子了,但是,“手握獵叉”的樣子(攵)還保留在“敢”字中。“取”字中的“又”,表示的是一只手;“敢”字中的“攵”,表示的是“手握獵叉”的樣子。利用識字課件揭示出它們的構字規律,學生很容易就會記住它們二者在字形上的區別。

綜上所述,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依理而行則興,逆理而為則衰。我國漢字的最本質特點是其表意性,這樣決定的漢字的形與義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即使漢字經過演變和歷代的簡化,漢字原來的線條變成了橫、豎、撇、點、捺等筆畫,使得許多漢字不能因形而知意了,但是現行漢字仍然保存著象形的殘跡。一個人的語言發展與年齡認知特點是匹配的,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需要從基礎語言的詞匯積累開始,而且要積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字墊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現代社會,不識字的文盲少見了,可是因為缺乏經典文化智慧墊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讓一部分人成為識字的文盲——其實是文化盲、思想盲。因此,我們的識字教學要根據文字提供的簡要信息,巧妙轉化成低年級孩子容易獲得的語文核心素養的信息,由淺入深地增加思想含量和文化含量。一方面,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有效地指導,輻射傳統文化的語文教學,才能彰顯識字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語文學科識字教學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識字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識字教學之筏,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才能使學生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這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留坝县| 平度市| 辉南县| 当阳市| 漳浦县| 白河县| 余干县| 河北区| 汉川市| 会宁县| 宁乡县| 哈尔滨市| 亳州市| 巴马| 济源市| 曲周县| 临湘市| 文昌市| 北票市| 宁都县| 安图县| 大丰市| 南昌县| 北流市| 皮山县| 涿鹿县| 缙云县| 天长市| 田林县| 宣城市| 宝坻区| 元江| 滦南县| 吉木乃县| 巴彦淖尔市| 武山县| 桦川县| 嘉祥县| 孝义市| 外汇|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