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素描”基礎 提高作文水平
習作,對于一些學生來說是非常頭疼的話題,考試時總是成為學生擔心失分的項目,不少學生也是知道要寫什么的,就是在寫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文筆總是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清楚,從而導致文章出現記流水賬、描寫得不夠具體等狀況。
《課程標準》2011 版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面對《課程標準》高屋建瓴的描述,目前整體的習作教學情況卻令人堪憂。由于教育觀念的相對滯后,教學思維的定勢化,作文教學無本可依,無章可循,盲目性、隨意性很大,所以作文教學效果不好,學生作文的語言表述能力比較弱。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建構的基礎階段,除了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之外,還應當具備一定的能力,習作能力便是其中的一種。無論是學習、工作或者其他帶有技術專業的能力都需要進行專題的訓練和指導,要為學生創造“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契機。在此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習作需要出發展開了“素描作文”的課題研究。
一、引子
新接手一個班級,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看圖寫話課,我讓一群五年級的學生去完成一則看圖寫話訓練。當作文交上來后,我大吃一驚,能夠看懂圖意,把事情記錄清楚的學生不超過5 個,大部分的孩子竟然連圖意都表達不清楚,更別說想象了,這群五年級孩子的觀察能力實在令人瞠目結舌。這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呂叔湘先生對語文教學的質疑,也聯想到了葉開先生對“語文教學”問題的深入闡述。我和我的孩子們陷入了思考。
有一次瀏覽教學雜志的時候,我無意中看到一段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指導學生習作的介紹:當時契訶夫的寫作能力名聞遐邇,于是有一些貴族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契老師的門下,讓他去指導孩子們寫文章。推辭不過,契訶夫勉強答應了。第一天,他把這群孩子帶到曠野上,然后讓這些孩子對著一堵白墻,然后大手一揮“寫吧”。第二天,又把這些孩子帶到鬧市,對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大手一揮“寫吧”。第三天、第四天……直到數月以后,這些孩子的作文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沒有指導的“素描作文”真的能給學生的習作水平帶來積極的影響嗎?
《課程標準》提出:“我們習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反而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寫作時間,甚至增加了學生表達的難度,讓一些無形的枷鎖禁錮在了學生的筆頭上。其實對于學生而言,把眼前最基本的事物觀察好、寫好,就是為他們的作文素養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習作基礎,至于技巧、方法,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結合語文課堂上對學法、寫法的教學,從而不斷得到發展。因此,我開展了一項以“素描作文”為主題的研究,同時堅定了我要以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為實驗目的的決心。
二、策略
“素描作文”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是一次帶有“復古味道”的習作訓練模式,要想讓學生寫出富有求實和創新精神并顯的作文,首先老師需要為學生們提供“可素描”的事物。同時在擬定作文的題目時,要設計出富有創新精神的作文題目、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學思路。為了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我采取了以下幾種策略:
1. 靜物素描打基礎
這是“素描作文”的起步階段。我首先從學生們非常熟悉的東西入手開展習作訓練工作。如組織學生寫大家每天都能見到、用到的黑板,組織學生去寫放在教師講臺上的卡通粉筆盒;組織學生去寫教室里新一期的黑板報;組織學生去寫自己的書包和筆袋……通過對這些學生熟悉的事物的樣子、大小、色彩、功能等方面的描寫來促進學生狀物語言的積累和把握,從而為下一步作文訓練打下基礎。
緊接著,我又從自己的家里,別的老師那里,或者是學生自己帶來一些能夠激發學生習作熱情的東西來寫。有的學生帶來了家里的玩具;有的同學帶來了自家養的動物;我還把一個學生的小自行車搬上了講臺,邀請一位同學將他們的“臘腸狗”天天帶到學校來,堅持了兩個星期,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習作的訓練。這些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素描”范圍也變得廣泛,對于學生的練筆是非常有幫助的。
2. 看圖想象提能力
對于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看圖寫話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學生習作基礎能力的方式。由于我的習作實驗生都是一些學習能力、習作水平比較一般的學生,所以,他們的想象力在作文考試中常常顯得比較薄弱,于是,我又組織孩子們開展了多次“看圖寫話”專題訓練。我找來了《父與子漫畫集》《漫畫世界》等書刊,帶著孩子一起訓練。
首先從單幅圖的看圖說話開始,隨后提升為單幅圖的看圖寫話,再進行四幅圖、六幅圖……看圖寫話讓學生在把握圖畫表面意思的同時,對于圖畫沒有表現出來的部分進行想象,比如說人物在“圖前”“圖后”可能表現出來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等。通過“看圖寫話”專題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現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后來的課堂常規習作訓練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 外出寫生促興趣
訓練了一段時間的“靜物”,對于參與課題實驗的學生就要增加難度了。于是我便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了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外出參觀、游覽、開展活動等。并且結合學校的《跟著教材去旅行》的校本課程進行了一系列參觀、游覽、訪問等活動。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云錦研究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渡江紀念館等地都留下了同學們的足跡,而文章的創作也隨著外出寫生的興趣增加而提高。
4. 體驗作文顯成效
現在的孩子由于家庭和學校兩點一線,所以真正參與一些實踐活動的機會確實不多,也難怪他們寫不出帶有體驗性質的好文章來。于是,我結合語文教學綜合性實踐活動努力為學生們創設開展“體驗活動”的機會。“月餅品鑒會”“餃子課”“頭腦風暴”“辯論賽”“寫春聯”……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的習作素材一下子多了起來。我還邀請其他課程的老師,尤其是科學老師到我們班上實驗作文,《硬幣為什么會浮起來?》《筷子神力》《火燒孫悟空》等實驗作文,讓學生在關注事件描述的同時,也了解一些科學小常識,豐富他們的感悟和體驗。不難發現,學生們對寫作文更感興趣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組織學生開展“漢字小醫生”的活動。孩子們把自己如何在社區里尋找“不規范字”的過程寫得非常具體、生動,有一篇還發表在《金陵晚報》上。
5. 搶抓鏡頭養習慣
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為此,我常常會抓住一些瞬間的鏡頭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比如說學校的海棠花、廣玉蘭綻放的時候,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品味、欣賞;當學校的校工在雨天打掃衛生時戴著一頂有趣的小帽子時,我會拍下來,給學生描寫;當一只調皮的蜜蜂飛進教室的時候,我會停下語文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搶抓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當我在報紙或者網絡上看到一張富有情趣的照片的時候,我會把它制作成課件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這些都成為組織學生進行“素描訓練”的寶貴契機,也正是通過這瞬間的靈感,讓學生感受到作文中還有這么多的東西可以“素描”,可以創作。與此同時,也逐漸養成了學生們主動關注生活,積累習作素材的好習慣。
三、成效
開展“素描作文”實驗已經近一年的時間了,無論是教師或者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質”的飛躍。具體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 教師的變化
開展“素描作文”的專題研究,第一個受益者就是教師。教師在整個課題研究中是組織者、策劃者、研究者、指導者,當靜下心來潛心研究該課題后,教師通過閱讀文獻、尋找方案、具體操作等途徑,對于習作教學規律、孩子的習作現狀、相關策略的運用,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和選擇。通過專題研究,個人的指導水平得到了提高。無論是對語文教學、習作教學的內在把握,還是對學生習作水平深入的了解,這些都為自己將來的語文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更關鍵的是老師的理念得到了更新和轉變。
同時,教師也逐漸具備了開發、構建“創新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能力。圍繞習作,教師能夠根據需要從各個年段設計不同層面的課程來選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方案,開展教學活動,形成教學評價,從而全面、綜合地發揮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 學生的變化
在課題研究的一年時間里,每個星期參與實驗的學生至少要進行兩次的“素描習作課”,有個別的學生會練習到更多,雖然學生的習作水平和能力存在“反復”的現象,但是總體來說,學生的習作水平在提高,尤其是整體的習作水平和剛剛接班的時候,有比較明顯的進步。
目前,在給定一個事物的前提下,實驗班上的大多數學生能夠圍繞它的外觀、功能、特點寫出一篇“合格”的作文,部分學生能寫出比較優秀的作文。目前,90% 的實驗生對于習作的興趣隨著自己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幾乎人人都希望能夠成為“作業改革試點”中的一員。如果是事件性質的內容,學生們也能文通字順地記敘事情發生的過程,同時逐漸學會了自主修改自己的習作。
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共同付出和努力,目前參與實驗的學生中,已經有14 人次的作文發表在《金陵晚報》《晨報》《南京日報》《樂學記者報》。課堂上,孩子們的表達和與授課者的互動也體現了孩子們內在素養的進步和發展,這與“素描習作”的訓練是密不可分的。
“素描習作”是一種由課題引領轉化而來的嘗試,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作為教師需要思考的不是我們教孩子去寫作文,而是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以生為本”的天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摸索和把握,逐漸尋找到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素描習作,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