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礁石上的腓尼基人

  • 腓尼基神話
  • 龔琛
  • 7939字
  • 2021-06-15 17:52:31

《紫色的民族》

腓尼基是對古代地中海東岸一連串城邦小國的統稱,它們集中在今天的敘利亞和黎巴嫩海岸線約三百二十公里長的狹長地帶。這一區域西臨地中海,東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亞細亞,南連巴勒斯坦,就在這樣一塊彈丸之地卻誕生了古地中海世界的第一個航海和商業霸權。

腓尼基諸國中國王的權力受到城邦長老會議的嚴格限制,長老會議由大奴隸主把持,城邦的官吏也從富有的貴族奴隸主中選出。

腓尼基這個名字并不是這群城邦小國的自稱,就像“埃及”這個詞源自希臘語一樣,“腓尼基”同樣是希臘人對這群地中海東岸異族人的稱謂,意思是“紫紅之國”。

在當時的埃及、巴比倫、赫梯和希臘等國度流行穿著紅袍,不過這些國家的染色技術不過關,鮮艷的時裝很容易會褪色。后來大家發現來自地中海東岸的一些人總是穿著鮮亮的紫紅色衣服,那些衣服的顏色似乎永不消退,直到被穿破了顏色也和新的時候一樣。

于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埃及人就稱呼這些人為“腓尼赫(紫紅色的人)”,后來希臘人沿用埃及人的稱呼,懷著羨慕嫉妒恨的心態將這些幸運兒稱為腓尼基人。

首先,腓尼基人從何處來的呢?

考古學證據顯示,腓尼基人起源自肥沃的黎凡特新月地帶,一般認為腓尼基人是閃米特人中的一支,與古猶太人很有淵源。

公元前3000年起,腓尼基人的祖先遷徙到后來被稱為腓尼基海岸的地區,與此地生活了兩千年的土著居民胡里特人融合。這些新來的移民選擇定居在易守難攻的海邊礁石上,并逐步建立起一個個城邦。

研究者們通過考古研究,并對腓尼基人的語言、生活方式和宗教進行考證,認為腓尼基人與黎凡特的其他居民,如他們的近親和鄰居以色列人之間差異很小。

這一論點得到了很多研究《圣經》的學者支持,他們指出猶太人在遭到亞述進攻時曾前往腓尼基海岸避難,后來又因為與腓尼基結盟而遭到羅馬人的憎恨和報復。即使在羅馬統治時期,猶太人也依舊頻繁前往腓尼基故地:“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波利境內來到加利利海。”

這里所提及的推羅、西頓都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市,這些城市沿著今天的以色列、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海岸線一字排開,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獨立的城邦國家。

那么,腓尼基人到何處去了呢?

2004年時,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贊助了牛津大學的一項人類基因考察項目。項目牽頭人是人類基因學家斯賓塞·威爾斯和皮埃爾·札盧亞,這兩位分別來自英國和黎巴嫩的科學家經過兩年的工作后,在地中海沿岸收集了兩千份血液樣本。他們將其與從黎巴嫩拉斯基法山洞中發現的四千年前的腓尼基人尸體進行了DNA對比,得出結論:基本可認為腓尼基人的直接后裔就是今天的黎巴嫩人。

也就是說根本不用問腓尼基人后來去哪里了——幾千年過去,他們其實根本沒有搬過家……

聲名狼藉的民族

在大眾最為熟知的希臘傳說中,腓尼基的傳奇起源自一個腓尼基牧人的突發奇想——這人有一天閑得沒事干,居然跑到地中海邊撿貝殼喂狗。

還有一種說法是狗自己在海灘上叼了個貝殼回來,根本沒麻煩主人。

無論開頭是什么,總之結果是這只狗當著牧人的面把貝殼咬得粉碎,隨即嘴里噴出一股紅色液體。

牧人一看,還以為是狗嘴讓貝殼碎片劃破了,于是趕緊找清水為愛犬清洗。結果發現這種紅色液體并不是狗血,費了半天勁兒,居然無法將其洗掉。

愛動腦筋的牧人仔細觀察剩下的貝殼,發現這神秘液體來自貝殼內部的兩片軟體組織。他把貝殼搗碎后,便得到了純天然不褪色的紫紅色染料……

按照希臘人的說法,腓尼基人自從發現了貝殼染料的奧秘之后便放棄了農業生產,他們是“有錢就變壞,變壞更有錢”的典型,昔日的淳樸牧人成了手握皮鞭的奴隸主,驅使來自非洲的奴隸潛入冰冷的海水中捕撈貝殼制成染料,然后用一艘又一艘的商船將這種神奇的特產行銷海外。

當然,為腓尼基人賺取財富的貨物清單中并不是只有染料一種。

被腓尼基人販運到地中海各地的還有象征不朽的黎巴嫩特產雪松,阿拉伯沙漠中的瑪瑙、紅寶石、碧玉、水晶、黑曜石、彩色長石、雪花石膏、祖母綠和銅礦石,西奈半島源源不斷出產的銅錠和綠松石,近東以及西班牙的白銀和天青石,非洲地區的黃金、黑檀木、象牙、紫寶石、瑪瑙、碧玉、閃長巖、各種獸皮、香料、油脂、鴕鳥蛋和鴕鳥翎毛以及各種猿猴等奢侈品都借由腓尼基人之手在地中海世界傳播流通。

精明的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兩岸建立起一個個港口殖民地,它們由小鎮和商棧逐漸發展為城邦。憑借這種手段,腓尼基人控制了地中海的霸權。于是從以色列的阿市多得、阿什科隆和厄科隆,黎巴嫩的推羅和西頓,一直到塞浦路斯、西西里、法國和西班牙的海岸線上遍布腓尼基人的蹤跡。

在希臘和羅馬人的筆下,腓尼基商人待人苛刻,為人狡詐。他們用一船油脂騙取了西班牙人一船白銀,冒著船只被超載白銀壓沉的危險返航;他們唯以榨取利潤的手段為標準選擇任命總督,致使腓尼基非洲領地的黑人慘遭橫征暴斂,苦不堪言;他們不恥于海盜行為,公然在地中海上攔截商船進行搶劫;他們熱衷于奴隸買賣,經常誘騙自由人為奴,除了慣于誘拐岸上居民外,還會將靠岸者的船只推入大海,迫使失去退路的可憐人賣身為奴……

希羅多德就留下了如此記載:

當年腓尼基人將埃及和亞述貨物運抵希臘的阿爾哥斯王國進行交易,那里是當時希臘最富強之地。

腓尼基貨船一直停留在海邊,在五六天的時間里就基本上把貨物都賣光。

這時候阿爾哥斯國王伊那柯斯的女兒伊奧與一些女伴登上貨船,當這些希臘女人站在船尾對著尾貨挑挑揀揀時,腓尼基商人們卻變了一副嘴臉,朝她們猛撲過去……

大部分的希臘女人跑開了,但仍有一些不幸者被腓尼基人綁架到了埃及,其中就有伊奧公主本人。

隨后希臘人以暴易暴跑到腓尼基的推羅搶回了可憐的公主歐羅巴,但在希羅多德筆下這次復仇行為卻顯得正義凜然……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腓尼基人正是依靠這些低劣下作的手段積累了無數財富,以至于推羅城中“堆銀如土,堆金如沙”。環地中海世界的其他民族對其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

他們將腓尼基人描繪成為一種同時威脅東方和西方世界的窮兇極惡之徒:他們認為不能賺錢的人是可恥的,他們可以出賣一切東西去謀取利潤;他們是一個毫無教養的野蠻民族,族人全都是無恥的吸血奸商;他們軟弱怕死依靠雇傭兵賣命;他們毫無底線地殺害自己的孩子取悅神靈……

總之,希臘人和羅馬人眼中的腓尼基人是一個軟弱、懶惰、無誠信、殘暴的東方民族,他們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正義的懲罰——這一看法一直到19世紀時依然被西歐人全盤接受。

羅馬人對腓尼基人的仇視情緒繼承自希臘人,并且將希臘人與腓尼基人時而通商時而交戰折騰了十幾個世紀的復雜關系發展到極致——羅馬人不僅從肉體上毀滅了迦太基等腓尼基文明的國度和人民,還將所有被征服城邦的檔案和圖書焚毀或贈送給自己的非洲蠻族盟友處置。

由于希臘人和羅馬人數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努力抹殺腓尼基人的歷史,導致后世只能從他們單方面的證詞來追尋腓尼基人消逝的文明了。

墳墓的證詞

如果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對腓尼基的描繪失之偏頗的話,那么真正的腓尼基文化又是什么樣的呢?

在一座腓尼基人建造的阿波羅神廟遺址中,出土了一份外形看似完好的檔案。這份檔案與其他成千上萬的卷軸一樣,寫在自埃及進口的莎草紙上。當時,腓尼基人寫好檔案之后,小心地卷起莎草紙,并用細繩纏繞,再糊上泥封,加蓋上印章。

當時的阿波羅神廟中有無數份這類文件,它們被密密麻麻地排放在一起,以防散開受損。腓尼基人相信,將它們存放在神廟中,太陽神的神圣權威能保證其完整安全地永久留存。

然而這一切努力都在公元前146年化為烏有。當羅馬士兵沖進神廟殺死避難者和祭司并洗劫縱火時,千千萬萬份檔案隨著整座神廟和城邦一起灰飛煙滅。雖然這份檔案幸運地保持了自己的外形,但它內部的莎草紙早已化為灰燼。

千百年來,腓尼基人在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無法為自己的名譽辯護。

不過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情,盡管羅馬人雷厲風行,手段殘酷,卻無法徹底清除腓尼基人的一切遺產,在歷史的邊邊角角還是留下了腓尼基文明的蛛絲馬跡。

腓尼基人雖然以航海與商業立國,但他們在農業、手工業和文學藝術方面也很有成就。

在迦太基城陷落之際,羅馬元老院曾特別下令要搶救出一批無價珍寶——對于富甲地中海的迦太基城來說,這樣的珍寶會是什么呢?

答案有些出人意料:元老院想要的是迦太基大圖書館中存放的由迦太基人馬戈撰寫的二十八卷農業名著!這批圖書被征服者小心翼翼地護送回羅馬,并翻譯成拉丁文廣為傳播。盡管馬戈的著作最終未能保存到今天,但史籍中仍然留下了關于這位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農藝學權威的記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與馬戈的著作一同存放在迦太基大圖書館中浩若煙海的腓尼基歷史神話及文學著作卻只能在烈焰濃煙中與城市一同毀滅了。

雖然迦太基人沒能留下只字片語,卻通過一個特別的方式向世人講述著他們的傳說——他們留下的許多墳墓。在考古學家看來,墳墓恰恰是回溯時光,走進歷史的最佳通道。

因為墳墓是人類文明的獨特產物,其建造目的不僅在于安放墓主的遺體,更是為了綜合展示墓主生前身份、地位、種族、習慣等,而且不同身份的墓主自然會有不同形制的墓葬。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腓尼基地區大部分時間是在埃及統治之下,深受埃及文化的影響,貴族奴隸主們不僅照搬來埃及式的石棺和木乃伊制作技術,更將生前享用的生活器具、藝術品等一并埋入墳墓,以備自己在永生的來世繼續享用。

在失去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下,腓尼基人的墳墓提供了強有力的證詞。貴族墓葬里出土的大量隨葬品不僅體現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特點,更是墓主個人形象的展示舞臺:

他是誰?

他生活在什么時代?

他信仰什么?

他喜歡什么?

他經歷了什么?

不同時代墳墓中隨葬的首飾、生活用品等不僅體現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也表現出他們的文化與埃及和希臘等鄰近文明相互交融的進程。而壁畫和陶器彩繪則生動地表現出墓主生前的生活場景。

通過對墳墓的發掘,一個個墓主形象站立在了考古學者眼前,在充斥著死亡氣息的墓穴中,腓尼基人開始復活。

說到這里,就得先講一講古埃及史上的一樁盜墓案件。

案件要從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中收藏的一具來歷復雜的石棺講起,據說這具石棺的原來的主人是埃及國王,后來則變成了西頓國王伊什穆納扎爾二世的長眠睡床。而西頓是腓尼基城邦國家之一,那么為何腓尼基國王會躺在埃及國王的棺材中呢?正是因為盜墓。

埃及人盜墓的歷史與他們建造金字塔的歷史一樣久遠,甚至更為久遠。埃及人代代口耳相傳:神廟中藏有財寶,墳墓里有豐富的陪葬品。但一般來說盜墓賊要的是財寶,很少有人會把石棺偷走。

從三千余年前拉美西斯九世時期一個八人盜墓團伙的供述來看,埃及的盜墓賊一般是這么干的:“我們打開了棺材,揭去了覆蓋,看到這位國王那莊嚴的木乃伊頸部戴著一串金質的護身符和許多飾物,頭上戴著金面罩。這位國王莊嚴的木乃伊通身蓋著黃金。覆蓋物里外都是金銀編制的,并且鑲嵌著各種寶石。我們剝下這尊神圣莊嚴的木乃伊身上的金衣,取下他頸上的金護身符和飾物,揭走覆蓋的金被。我們還找到了國王的妻子,并把她的木乃伊身上的東西照樣剝光。我們還找到了殉葬的金瓶、銀瓶和鋼瓶,也統統偷走。我們把從這兩位神圣木乃伊身上取到的護身符、飾物、覆蓋的一切都分成了八份。”

瞧瞧,埃及的盜墓賊一點都不傻,沒人會去打石棺的主意——即便真弄來這么拉風的一件贓物,也不好銷贓不是?

那么伊什穆納扎爾二世所使用的石棺又是哪個特立獨行的盜墓賊偷來的呢?

公元前525年左右登上王位的伊什穆納扎爾二世是伊什穆納扎爾一世之孫,塔布尼特國王和阿瑪施塔特王后之子。

在這位少年擔任國王的日子里,西頓的事情實際上由他母親說了算。當時波斯帝國皇帝岡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西頓和其他本屬于埃及附庸國的墻頭草紛紛改弦易轍歸順了勢力滔天的波斯人。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當時的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是篡位上臺的埃及將軍雅赫摩斯二世,國家防線完全依靠貪婪無信而又矛盾重重的利比亞和希臘雇傭兵支撐。

岡比西斯二世首先向雅赫摩斯二世索要一名埃及最好的眼科醫生,雅赫摩斯二世不敢得罪這個強鄰,便從埃及挑選了一名眼科醫生強行送到波斯。

埃及人素來不愿離開故土,所以這位心懷不滿的眼科醫生隨即挑唆岡比西斯二世向雅赫摩斯二世求娶公主,因為這樣會使波斯皇帝獲得埃及王位繼承權。

雅赫摩斯二世當然不愿送出女兒,于是便讓前任法老阿普里伊的女兒尼特緹絲頂替自己的女兒出嫁——問題是這位公主可是遭到他背叛的前法老的女兒。

尼特緹絲在嫁到波斯之后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岡比西斯二世,岡比西斯二世勃然大怒,決定出征埃及。

就在此時,雅赫摩斯二世的希臘雇傭軍首領法涅斯也與他鬧翻了,法涅斯不僅丟了工作還差點丟了性命,于是這個被一路追殺的希臘人決定攜帶大批埃及軍事情報投奔岡比西斯二世。

這下岡比西斯二世更加胸有成竹,波斯大軍勢如破竹。波斯的戰艦由西頓等腓尼基國家提供,但是基本上沒怎么派上用場。在梵蒂岡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座埃及貴族烏加霍列森尼的雕像,雕像上的銘文記載了這位賽斯城奈特女神神廟的祭司暨埃及海軍統帥在波斯人入侵時勾結侵略者葬送自己祖國的行徑——銘文來自烏加霍列森尼本人執筆的自傳。

當波斯順利征服埃及之后,忠誠的西頓王國自然也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歡心,沒想到國王伊什穆納扎爾二世卻不幸去世,西頓方面提出想在孟菲斯的墓地中尋找上等大理石材打造棺木——看人家腓尼基人把盜墓說得多優雅。

消息傳到岡比西斯二世那里,波斯皇帝一拍大腿說:“找什么找,從土里刨一個現成的不就行了嗎?”

于是一位長眠在孟菲斯國王谷中的埃及國王從自己的棺中被拖出,沉重的石棺被千里迢迢運到西頓,成就了國際盜墓史上的一樁傳奇。

當然,在伊什穆納扎爾二世墓室銘文中并沒有明確提及這具石棺的尷尬來歷,但有不少希臘學者將這個傳奇的故事作為“波斯昏君岡比西斯二世暴行錄”的一部分加以傳播。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確實可疑,畢竟以西頓的財力和物力購買或制造石棺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如果石棺真的來自埃及,那么很有可能是少年國王驟然去世時匆匆購買了來自埃及的殯葬用品罷了。

總之,腓尼基工匠把石棺上的埃及象形文字打磨掉,重新刻上腓尼基文字的咒語銘文,但整具石棺依舊保持著埃及式的風格。從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當時的腓尼基社會被埃及風俗同化的程度相當深,但伊什穆納扎爾二世依舊祈求由腓尼基人的神靈阿詩丹特和巴爾來保佑自己的永恒來世不受打擾。

盡管腓尼基人刻下的詛咒和警告似乎全無用處,但這種文字卻是他們留給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它是第一種字母文字,對西方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腓尼基人受蘇美爾、赫梯和埃及文明影響,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啟發下,以埃及圣書體文字為基礎設計出了二十二個腓尼基字母。他們放棄了象形文字的華麗外形,以獲得更高的書寫效率。

腓尼基文字對愛琴海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傳入意大利后形成了羅馬人的文字,羅馬征服西方世界時又將這套文字傳給周邊未開化的蠻族——而所有這些古民族的后裔構成了今天的西方世界。

從這一點看,可以說腓尼基文字是西方文明興起的基礎,但它自己卻隨著腓尼基人的衰敗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早在伊什穆納扎爾二世去世前三百年,腓尼基文明就開始走下坡路。到西頓人為少年國王尋求石棺時,希臘人已經在地中海東部占據上風,不斷奪取腓尼基的殖民地和市場份額了。

伊什穆納扎爾二世去世后兩個世紀,公元前332年,推羅城被亞歷山大大帝摧毀,腓尼基人的名字和文字不再見諸史書;公元前147年,迦太基城被羅馬軍夷為廢墟,腓尼基文明的余脈也徹底斷絕……

不過就在伊什穆納扎爾二世死去時,腓尼基的社會文化出現了新的變化。

由于波斯帝國統治的疆域遼闊,波斯、亞述、埃及和希臘文化得以在腓尼基的海船上匯聚。學者、商人和士兵搭乘滿載充滿異國情調商品的船只跨越汪洋大海,將不同地區的工藝技術和審美品味傳播到新的土地。

逐漸成熟的希臘文化開始深刻影響腓尼基人,他們的石棺造型開始由埃及血統轉向希臘風格。

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藏有一具公元前5世紀后期的腓尼基石棺,這具石棺的雕刻風格明顯是埃及式的,但人物造型卻開始希臘化。石棺上的墓主有著夸張的圓頭,埃及風格的假發整齊地梳理在耳朵后面,巨大的杏仁狀眼睛凝視著來訪者。整個臉部從容鎮定,表明了墓主面對死亡和來世旅程的態度。石棺雕像突出表現了墓主的鼻子以及銳利的煙熏妝式眉毛——這些則體現出了希臘化的現實主義風格。

在這一時期,腓尼基人的葬禮儀式開始被后人知曉,雖然墓穴銘文中留下的文字信息很少,隨葬品卻越來越多。這些隨葬品中包括衣服、家具、首飾、陶器、玩具、樂器、食物和飲品等等,凡是主人生前享用的一切,幾乎都要在死后一并帶走。

這些商業頭腦發達的腓尼基人如其他民族的人一樣熱愛生活、渴望不朽,他們效仿埃及人的做法,以咒語護符保護自己的墳墓,他們試圖以希臘式的手法讓自己的形象長留世間。

針對腓尼基城市墓葬遺址的考古學發現表明,腓尼基人渴望擁有來生,并享受不亞于在世時的生活品質。

那些有產者被精心細致地安葬在地下陵墓或石棺墓穴中,整座墳墓通常為一大塊厚厚的石板所覆蓋。發掘出的隨葬品有剃刀刀片、香料、香水瓶、化妝品、小碗、燈具、小雕像和微型祭壇,這些物品顯然被認為將會在來生派上用場。此外遺體上還佩戴了護身符,以保護死者免受惡魔侵害。

而在腓尼基貴族墓穴中則擁有錯綜復雜的結構和貴重的陪葬品,包括金質圓形浮雕、吊墜項鏈、象牙鏡子把手和梳子,大量刻著咒語的瓷釉或彩陶護身符,以及埃及式的圣甲蟲寶石護符,等等。這些生活和宗教用品保證了死者可以在巴爾的指引下抵達永恒的來世。

腓尼基人的這種喪葬觀念明顯深受古埃及神話影響,他們相信人死后靈魂會一分為二。其中留在墳墓中陪伴死者遺體的是“內菲什”,它使得死者在墳墓中有著與活人一樣的飲食需求;死者的精神化身“盧拉”則將離開人間,前往陰間居住。

雖然腓尼基人極少將死者制成木乃伊,但他們會采用類似古埃及的做法:為死者清洗身體并涂上香脂油膏,在臉上涂抹化妝,使之栩栩如生后才做收殮。之后將作為供奉的食物和飲料擺在一個特別的祭壇之上,再組織一場酒宴和一支由哀悼者所組成的送葬隊伍。最后在墓志銘中提醒親屬不要忘記墓主靈魂需要日常飲食的祭祀供應,并警告生者不要打開墓穴驚擾死者。

當擺滿食物的餐具和酒罐被放入墓室,好讓墓主永遠不受饑餓和口渴之苦之后,葬禮便到了結束的時刻。哀悼者圍繞著墓穴與墓主進行最后的告別,大家揪扯自己的頭發,用力拍打胸口放聲哭泣,最后用一塊巨大的石板將墓穴蓋住。

在公元前2世紀初,一位居住在利比亞境內的腓尼基城邦薩布拉塔的有錢人為自己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墓。

這座由當地砂巖石塊建成的“豪宅”為三層建筑結構,高度超過二十三米,呈現為一個正面凹陷的金字塔形狀。

一座階梯狀基座從地平面延伸至陵墓第一層,這一樓層的三個拐角點矗立著以愛奧尼亞式柱頭作為裝飾的柱子,它是希臘古典建筑的三種標志性柱式之一。陵墓的正立面由裝飾有兩只正面相對獅子的假門和描繪有翼日輪的標準埃及風格楣梁組成。陵墓的第二層有一系列雕刻而成的柱間壁,來自腓尼基、埃及和希臘的神靈均位列其上;第三層則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塔尖,也是這座建筑物的頂端。

這種集東西方神話、建筑和藝術元素于一身的大雜燴風格的陵墓代表著腓尼基人的審美和世界觀:優雅而直白的拿來主義。

盡管腓尼基人飽受希臘人敵視,但當希臘文化占據優勢地位時,他們又欣然地接受了這種敵國的文化,主動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腓尼基人一邊與希臘人激烈競爭,一邊毫無忌諱地說希臘語,撰寫研究希臘文學、哲學和神學的著作,身穿希臘式服裝,膜拜希臘神祇。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形形色色的民族依靠海洋貿易聯系在一起,以商業往來為驅動力,推動商品、人員、技術和思想四處流動。

在兩個實力相當的毗鄰民族——腓尼基-迦太基與希臘-羅馬激烈地爭奪殖民地和市場之時,兩種文化并沒有停下互相影響和滲透的腳步。

可以說腓尼基人是個簡單直白的群體,他們曾經真實地生活在地中海世界,雖然不是天使,但絕非惡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贞丰县| 和田县| 镇沅| 西丰县| 怀化市| 长乐市| 贵港市| 西和县| 商都县| 扎兰屯市| 庆阳市| 新建县| 云南省| 彭水| 突泉县| 白河县| 华池县| 茶陵县| 龙口市| 榆树市| 定襄县| 吉隆县| 盐边县| 张掖市| 荥阳市| 翼城县| 大同县| 噶尔县| 洮南市| 抚宁县| 黑水县| 龙江县| 姚安县| 霞浦县| 襄垣县| 北海市| 玉山县| 井陉县| 河源市|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