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鋼琴藝術史(音樂卷)
- 周薇
- 2223字
- 2021-06-11 15:03:06
第三節 巴洛克前半期的鍵盤音樂(1600—1675)
16世紀末葉至18世紀中葉的歐洲藝術風格一反文藝復興時期的莊重、均衡和穩定,崇尚豪華、奇異和精雕細琢。當時有人認為這種風格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世風漸頹的結果,因而貶之為“巴洛克”(Baroque,葡萄牙語),意即“畸形的珍珠”。這種風格最早在建筑和繪畫中形成,約半個世紀以后才出現在音樂中。現在“巴洛克”一詞常用在建筑和音樂中,已經不含貶義。如果說巴洛克的建筑用波浪形墻面表現盤旋起伏的運動感,巴洛克的繪畫以更有動感的~形構圖法取代文藝復興時期穩定的△形構圖法,并用強烈的明暗對比造成戲劇性效果的話,那么巴洛克的音樂則用流利酣暢的多聲部旋律,鮮明的強弱對比和裝飾性取得同樣耀眼的效果。
巴洛克前半期鍵盤音樂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個國家。
巴洛克初期意大利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樂正吉·弗雷斯科巴爾迪(1583—1643)是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他既富于想象又愛好思索。弗雷斯科巴爾迪的音樂并不悅耳動聽,卻有著嚴密的邏輯性。他的作品充滿理性的力量和大膽探索的創新。管風琴創作主要以托卡塔、變奏曲和利切爾卡、坎佐納之類的主題模仿對位曲為主。如果拿弗雷斯科巴爾迪的管風琴托卡塔與文藝復興時期梅魯洛的托卡塔相比,后者表現的是文藝復興后期宏偉壯觀靜態式的大壁畫風格,前者則充分體現出早期巴洛克無窮動式的動力性風格。梅魯洛音樂中沉穩、方整的三和弦被弗雷斯科巴爾迪大膽的和聲調性變化所取代,旋律的長線條亦被短小尖銳的動機所取代。弗雷斯科巴爾迪創作的主題模仿曲,如利切爾卡或坎佐納是賦格曲的前身。他的主題模仿曲往往由幾個樂段組成,每個樂段都有不同的主題。
譜例9




譜例9是變奏式的坎佐納。弗雷斯科巴爾迪將主題變成三個不同的變奏主題,分別在三個樂段中進行對位模仿,三個樂段既有性格上的對比,又統一在同一個原始主題中。
與弗雷斯科巴爾迪同時代的德國管風琴大師薩繆爾·沙伊特(1587—1654),被稱為“德國管風琴音樂之父”,是連接施立克和巴赫之間的重要橋梁,也是斯韋林克的高足。他在管風琴創作中汲取了英國羽管鍵琴(維吉那琴)樂派的鍵盤樂匯和變奏技巧,不過他的作品風格更多地反映德國中北部小城市人質樸、嚴謹、內向、含蓄的性格,與當時威尼斯、羅馬、倫敦等大城市華麗輝煌的音樂形成鮮明對照!
巴洛克前半期,正值路易十四(1643—1715)王朝統治的法國,將羽管鍵琴音樂發展到繼英國維吉那琴樂派以后的第二個高峰。法國于17世紀確立君主專制制度。路易十四執政期間,國力強盛,藝術繁榮,羽管鍵琴音樂作品也應運而生。與同時期德國和意大利的鍵盤音樂明顯不同的是,法國的鍵盤音樂不以表現宗教情感的管風琴音樂為主,而大力發展表現世俗情感的古鋼琴首樂。
法國的羽管鍵琴主要是供凡爾賽宮的王室娛樂享用,創作上完全受宮廷貴族美學觀點的支配,崇尚精致優雅,講究裝飾的藝術趣味。因此法國古鋼琴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裝飾音的大量運用(顫音、回音、倚音等),為鍵盤樂匯的寶庫又增添了新的內容。裝飾音除了具有彌補羽管鍵琴余音太短和音值不足的作用外,還有其更重要的藝術意義——表現法國人所特別追求的典雅趣味。可以說,裝飾音從一開始就成為法國鋼琴音樂風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法國羽管鍵琴樂派的主要作曲家都是路易十四的宮廷樂師,以雅克·尚皮翁·肖博尼埃(1602—1671)、路易·庫泊蘭(1626—1661)和讓·亨利·當格勒貝爾(1628—1691)最為著名。他們不僅汲取了英國維吉那琴樂派的創作成果,將古鋼琴音樂發展到更加精細、更加完美的程度,而且推動了組曲這一體裁的發展。他們筆下的組曲分為舞蹈性組曲和標題小曲兩類。法國古鋼琴家創作的舞蹈性組曲還不是今天意義上合乎規范的巴洛克舞曲組曲。它們每套含有數量不等(有時多至20或20首以上)的阿勒芒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及其他隨意添加的舞曲,其中多首具有華藻的標題,因此每首組曲實際上是些短小特性曲的薈萃。組曲中的舞曲都是富于裝飾性、風格精致優雅的宮廷貴族式舞曲,與英國維吉那琴樂派富有生活氣息的平民舞曲有很大區別。
譜例10


在法國形成的羽管鍵琴音樂的繁榮時期是鋼琴藝術史上的“古鋼琴第二盛期”。
如果說古鋼琴組曲對法國作曲家還只是一種結構松散的體裁,那么同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約·雅·弗羅貝格爾(1616—1667)則確立了巴洛克古鋼琴組曲(當時亦稱帕蒂塔)的標準形態了。每套組曲均由按固定順序排列的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和吉格組成。組曲的國際化特點由于各舞曲樂章源自不同民族而鮮明地顯示出來:阿勒芒德是德國的,庫朗特是法國或意大利的,薩拉班德是西班牙的,吉格是英國—愛爾蘭的。舞曲組曲在日后的發展中在上述四個標準舞曲樂章之外,還可增加一個序奏式樂章或一個或幾個任選舞曲。這些增添的舞曲以及樂曲的一般創作風格都顯示出法國音樂對這一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的影響依然存在。巴赫的鍵盤音樂組曲與這一時期的法國組曲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
弗羅貝格爾的鍵盤音樂細膩動人,散發出抒情氣息,這在他那個時代是不多見的。因為從整體上說,鍵盤音樂在當時還只具有一些表現造型的功能,比如象征性地模仿教堂建筑藝術或暗示性地描繪外部景物。盡管有時也有一些抒情功能,但大多屬于情緒氣氛上的渲染或者是表現集體的類型化情緒,卻少有個人情感的抒發。而弗羅貝格爾已經能用鍵盤音樂表現對亡友的悼念、對家鄉的懷念等較為內在的個人情感。由于他的音樂表情細致,抒情性強,特別適合德國人所獨鐘的鍥槌鍵琴演奏。這些為鍥槌鍵琴寫下的音樂作品深為后世的約·塞·巴赫所嘆服。
譜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