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伯作品集(套裝9冊)
- (德)馬克斯·韋伯
- 923字
- 2021-06-04 15:50:41
導讀:祛魅時代的學術與政治
劉擎
1917年11月7日,在德國慕尼黑市的斯坦尼克藝術廳(Kunstsaal Steinicke)舉辦過一次演講,主題為“學術作為志業”。聽眾席擠滿了年輕的大學生,還有不少著名的學者,因為主講人是當時德國負有盛名的思想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一年多之后,韋伯在同一個地方又做了一場演講,題為“政治作為志業”。這兩篇演講后來結集出版,被稱為韋伯的“志業演講”,成為二十世紀西方著名的思想文獻,獲得了經典地位。
理解韋伯的思想,有必要了解他的生平。韋伯出生于1864年,學術生涯起步很早,25歲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不久便在柏林大學擔任講師。1894年被弗萊堡大學聘任為正教授,兩年多以后又獲得了海德堡大學一個重要的教授席位,當時不到33歲,令同輩學人望塵莫及。但很可惜,1897年秋季韋伯患上了精神疾病。那一年他父親去世,此前父子倆有過激烈的爭吵,卻再也沒有和解的機會,這給韋伯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沖擊,引發他了的抑郁癥。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里,他時而處在精神崩潰的狀態,完全停止了學術工作。學校為挽留他,給了他三年的帶薪假期,但最終他還是辭去了教職。1902年韋伯開始康復,雖然有輕微的反復,但已經能重新投入工作。1903年他擔任了重要的學術編輯職位,同時開展基礎性的社會科學研究。但直到1918年他才重返大學,先是在維也納大學授課一個學期,后來接受了慕尼黑大學的正式教職。但不幸的是,這個教職他只做了一年。韋伯染上了當時肆虐歐洲的西班牙流感,引發肺炎,于1920年6月14日去世,年僅56歲。
韋伯的思想生涯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他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學術界常常將他與馬克思和涂爾干的名字放在一起,并稱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但韋伯的研究橫跨了經濟、政治、歷史、宗教和哲學等領域,甚至對古典音樂也有獨到的研究,他是一位博學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第二,韋伯廣泛介入了公共討論,在報刊上發表過重要的政論文章,還直接卷入了許多政治活動,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從軍,參與野戰醫院的管理和建設,作為德國戰后談判使團的顧問參加凡爾賽和會,以及討論起草“魏瑪憲法”等工作。因此,韋伯不只是純粹的書齋型學者,他還是德國當時最有影響的公共知識分子。去世之后,他的學術和思想遺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被視為西方現代歷史上的一位思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