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里
Once in a story
我們都是故事的講述者。仰面躺下,我們仰望夜空。這里是故事的開始之處,繁星在夜晚竊走了人類的確信,時而返還以信仰。那些最早發明星座并為之命名的人,就是故事的講述者。勾勒繁星之間假想的線條,賦予它們以形象和身份。那些串聯在線上的星星就像是編織在敘事中的事件。對星座的想象當然不會改變這些星星,也不會改變周圍的黑寂,但卻改變了人們解讀夜空的方式。
時間的問題恰如天空中的黑暗。每件事都被記錄進自己的時間里。事件群聚,時間重疊,但是它們共有的時間卻不會因為事件串聯而延長。
饑荒是一連串的悲劇事件,但對于北斗星來說無關緊要,仿佛存在于另一個時間之中。
兔子和烏龜的壽命是由它們的細胞決定的。一個生命能存在多久,其肉身自有尺度。除非使用一種獨立于兔子和烏龜的抽象概念,否則無法將兩者的時間加以比較。人類引入了這一抽象概念,并像組織了一場比賽般來看誰會第一個到達終點。
人類獨一無二,因為人類由兩類事件構成:生物有機體事件(在這點上,與烏龜和兔子無異)和意識事件。因此,對應著這兩類事件,在人的身上共存著兩個時間。在一個時間里,人孕育、成長、成熟、衰老和死亡。而另一個時間存在于他的意識里。
第一個時間了解它自己,這就是為什么動物沒有哲學問題。對于第二個時間,人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解。對于任何文化來說,首要任務就是理解意識時間,即理解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系。
當代歐洲文化提供了一種解讀——其他解讀在過去兩個世紀中日趨邊緣化——它構建了一個適用于所有事件的統一、抽象、單線的時間法則。據此法則,所有的“時間”都可以比較和調整。這個法則認為,北斗星和饑荒屬于同一種算法,這種算法超然于兩者之外。此外,人類意識和其他事物一樣,是存在于時間之中的事件。這種對意識時間進行的“解讀”,將意識視為被動的存在,像地質層一樣。如果說現代人淪為了實證主義的犧牲品,那么它的開端,就在于否定或廢除由意識事件所創造的時間。
我們實際上總是在兩個時間——身體時間和意識時間中穿梭,并由此產生了身體和精神的區別。精神第一,而且高于一切,它是身體時間的核心。
往日的
殘痕。
明天仍然盲目
緩慢前行。
視線和光線
相向而行,
交會之時
誕生了一天,
睜開雙眼
高如初生之駒。
潺潺的河水
緊抱薄霧
不只須臾。
山峰正在天上
留下記號。
停下并聆聽
擠奶機的聲音
就像牛犢吮吸。
曙光初熱
森林覆蓋的山巒
計算自身的陡峭。
卡車司機正
意外地
由熟悉的
山口
駛向另一個家園。
草地很快就會比
牛角
更為溫暖。
驚奇的是
迎面而來
是生與死的護衛隊。
馬克思曾寫道:“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圣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他一語雙關。第一層意思是說富人害怕革命,直到今天仍然害怕革命。第二層意思,是提醒我們每個現代社會都意識到了自己的轉瞬即逝。
自法國大革命以來,歷史轉換了角色。它曾經是過去的守護者,現在卻成了未來的助產士。它不再談論一成不變的事物,而是談論席卷一切的變化法則。在任何地方,歷史都被視為進步的,有時是社會政治的進步,有時是持續的技術進步。歷史理所當然地為那些絕望者和被剝削者,提供為正義而斗爭的希望。(在第三世界,隨著20世紀接近尾聲,這種希望日益與宗教信仰結合起來。)在相對富裕的世界里,歷史上那獨特又貪得無厭的索取已成過往。
人們因此生活在一個新的時間維度里。過去相對恒久的社會生活如今必定變動不居。鑒于世界的現實情況,這給予了一絲希望。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在人類生命中的兩個時間謎團面前,人們比過去更加孤獨。社會價值不再承載意識時間,更確切地說,沒有任何公認的社會價值能夠做到這一點。在某些情況下——我想到切·格瓦拉——革命意識全新演繹了社會價值這個角色。
當我閉上眼時,一張張面孔常常在我面前浮現。每張臉龐清晰可見,如同版畫一樣棱角分明。
我把這件事講給一個朋友。他說,這肯定與我生命中的經歷有關——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才三十多歲——我曾專注地看過成千上萬幅畫作。這似乎很說得通。但它回避了真正的問題,因為直到現在,繪畫的主要功能還是描繪那些很快會消失的事物,讓它們持久呈現。
這些面孔我都不熟悉。通常他們幾乎是靜止的,但不是靜態的,他們是鮮活的。他們就像人思考時的面孔。他們顯然沒有意識到我在看他們。但我能夠讓他們看著我。“讓他們”或許言重了,因為我并不需要費什么勁兒。我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人身上,而不是看著一群人,然后他(她)就像日常生活中經常做的那樣,抬起頭來回望我的注視。他們通常離我三四米遠,但當一個人回望我的目光時,他(她)的表情如此生動,相隔好似僅有幾厘米而已。
盡管面容和年齡有所不同,但表情總是相似的。生動之處非關情緒,非關快樂或痛苦,而是那張臉直視著我,沉默不語,僅憑眼神就證實了它存在的現實。仿佛我的目光呼喚出一個名字,而那面孔回應了我的目光,回答道:“在!”
我一直都知道,如果睜開眼睛,這些面孔就會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我不太清楚當我閉上眼睛時會發生什么。我們之間的屏障,是我穿越而過,還是他們穿越而過?他們屬于過去,絕不是因為他們的衣著或面容的“風格”。我從他們看我的眼神中知道,他們屬于過去,因為他們已死。他們帶著似乎認出我的眼神看我。
在半夢半醒之際,可以去兩個地方:在夢中逃離,或是睜開眼睛,感知身體、房間和窗外雪地里聒噪的烏鴉。這種狀態與清醒狀態的區別在于,語言和意義之間沒有距離。這是我們最初被命名的地方。從那里我看到了出世前的自己——出世前九個多月的樣子。或許現在,子宮里即將到來的生命比死亡更遙遠。
“孕育”召喚著生命的出現和形成。但先前存在的東西,雖然沒有成型,卻既不模糊也不中性(之所以用“中性”而不用“中立的”,因為此時的存在已具有性征,一種無差別的性征)。我沒有定所,且如此天真。我并不特別,且如此無懈可擊。即便如此我也很開心。這唯一幸福的形象——唯一越過完全清醒的世界的邊界走私來的形象,不是我自己的形象,因為邊界那邊并不存在,而是類似我形象的東西:一塊平坦的巖石,水在上面流淌不息。
我們都是故事的講述者。仰面躺下,我們仰望夜空。
托尼·古德溫(Tony Goodwin)如今在哪兒?他的死亡,意味著他再也不會出現在任何地方:他已不復存在。這是物理事實。兩周前,他們在果園里燒樹葉。我在灰燼中穿行,去往村莊。骨灰即是灰燼。從歷史角度來講,托尼的生命已屬過去。他的肉體燃燒化為碳,重新進入世界的物理進程。碳是所有生命形式的前提,是有機物的來源。我說這些不是為了編造一種似是而非的不朽煉金術,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我對時間的看法正被死神無情地盤問。用死亡來簡化我們自己毫無意義。托尼不再像他的同代人那樣,活在時間的聯結中。他就像鉆石和變形蟲一樣,處在那個聯結的圓周上(不是圓圈的圓周,而是球體的圓周)。他和所有的死者一樣,處在這種聯結中。他們仿佛生活在一個全然沒有活人的世界里。死者是生者的想象。與生者不同,對死者來說,球體的周長既不是邊界也不是屏障。
永無止境而恒常不變
如那寂靜
將畫眉鳥納入袋中。
逝者的眼睛
刻在我們掌上
如我們行走的土地
將畫眉鳥納入袋中。

我眼前桌子上的照片已成罪證。即使這里離土耳其千里之遙,也最好不要把它印出來。照片中,六名男子在安卡拉郊外一間木屋里排成一行。這張照片拍攝于兩年前一次政治委員會會議之后,其中有五位工人,最大的有五十多歲,最小的有二十八九歲。
每個人都那么真切,就如同母親眼中的孩子一樣。一位禿頭,一位卷發,兩位精瘦,一位肩膀寬闊且渾身肌肉。他們都穿著單薄廉價的褲子和夾克。這五個人的著裝與資產階級的差距,就像他們在首都居住的棚戶區之于老板和商人居住的、帶法國家具的別墅。
如果他們在公共浴室脫掉衣服,警察和軍官應該很容易辨認出他們是工人。即使這五個人半瞇著眼來掩飾他們的表情,裝出一副十足的冷淡模樣,仍然難以掩飾自己的社會地位。即使他們在神靈的魔法幫助下,用高超的技藝裝出一副投機商情婦的典型神態——甜膩的取悅、不屑,以及貪婪的神情——他們昂首挺胸的姿態仍然會暴露他們的身份。
就好像他們在受孕的那一刻,法庭就已宣判他們將在十五歲時被斬首。時辰一到,他們昂首挺胸像其他工人一樣抵抗。頸背和肩胛骨之間,抵抗的張力清晰可見。世界上大多數工人身上都背負著同樣的烙印:象征著他們充滿勞動力量的身體如何猛地與頭顱分離,頭腦中的思想和想象仍在繼續,現在卻不再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對于木屋里這五個人來說,抵抗不僅僅是一種本能反應,不僅僅是對抗不公時肌肉本能的拒絕——這抵抗來勢迅疾,無可救藥。他們的抵抗愈來愈烈,融入了他們的思想、希望和對這世界的認識。他們犀利的眼神彰顯的不僅是身體的反抗,也是激進的抗爭。
1980年9月政變[1]后,五人所屬的左翼工會聯盟DISK(土耳其進步工會聯合會),和所有其他政黨一起,被宣布為非法。
至少五萬人被捕。已有幾百人(尤其是激進的工會成員)被判死刑。追捕層層鋪開,官方使用酷刑來挖出更多的嫌疑人和聯絡網。這張照片也因此成為罪證。
數千人無聲無息地失蹤了。迄今為止,至少有八十人死于酷刑。很可能這五人中就有一人正在受刑。在他母親眼里那么真切的身體,卻要遭受難以想象的痛苦。
這張照片訴說了多少關于政治的事情!政治從一開始就無法遏制。這五個人,擁有愛情、孩子、歌曲和對安納托利亞的記憶,卻成為無名的上當受騙者。他們遭遇領導不善,組織草率,淪為那些任性放縱又頗具魅力的領袖的犧牲品。但他們對此并不奇怪,因為他們也不奢望在這熟悉的世界里有更好的結局。
他們明白,安納托利亞的冬天總會下雪,夏天也總會有動物因干旱而死,工人運動總會遇到鎮壓。烏托邦只存在于地毯上。他們也知道,生活中所遭受的一切難以忍受,但命名不可忍受之事本身就是希望。
遇到不可忍受之事,行動勢在必行。這些行動受制于人生的苦難。但純粹的希望一開始就存在于命名不可忍受之事的能力中,這種能力來自遙遠的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為什么政治和勇氣必不可少。施虐者的時代令人痛苦,但只存在于當下。
如果我把照片上木屋里五個人的頭部遮住,這照片就不再是罪證了。人們只看到他們的手、單薄的衣衫和敞開的衣領。但即使沒有頭,他們的身體也遭受了施虐者的囚禁。艾哈邁德(Ahmed)、薩利布(Salib)、穆罕默德(Mehmet)、德尼茲(Deniz)、克里梅(Kerime)……一切終將結束。
冬日陽光下,白色石頭的天使雕像,她的翼尖與村莊后高高的鷹色懸崖融合在一起。天使握著一位士兵的手腕,這位士兵的腿斷了,快要死去。天使沒有救他,但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士兵的跌倒。但是握住士兵手腕的那只手輕若無物,甚至不及護士觸碰脈搏的力道。如果他的倒下看似緩和了,那也只是因為同一塊石頭雕刻了兩人。
底座上刻著1914年至1918年間在戰爭中陣亡的四十五位士兵的名字。二戰后,在基座的另一側又增加了二十一個名字,其中的七人被驅逐出境,死于德國的集中營,其余的在戰爭紀念碑附近被機槍掃射而死。他們都是游擊隊成員,一些人臨死前,曾在法國當地蓋世太保總部阿訥馬斯(Annemasse)的帕克斯飯店遭受酷刑。那位擁有纖纖溫柔手的守護天使,在帕克斯飯店,在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達豪集中營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出現過嗎?
這些人或許都曾想象,等到國家解放后的某個清晨,一身傷痕亦可無憂無慮地再次漫步于鄉野。如果說天使雕像代表了什么,那她代表了那個清晨。
1981年7月16日上午11點,我沒有看到未來的城市或新的技術,我也沒有見到這些城市淪陷。我之所見與預言無關。
我只看到了如此熟悉的鄉村道路,倘若有根手杖,蒙著眼都可以閑庭信步。幾年前有位盲人去世了。他出生時就雙目失明,但可以從四公里外居住的村子步行到這里。他養的蜜蜂產蜜最多。他在砧板上砍木頭時,從來都沒砍傷過自己的手。
上午11點,天氣晴朗,天空湛藍。北風徐徐,群山上幾朵白云飄動。
那一刻的村莊街道,就像是未來回眸所見。我所看到的已然成為遙遠的過去。這種時空移轉如此平靜,近乎靜止。
三色旗飄揚,圣母像前的男男女女,如今成了他們后代心目中的景象。這些善男信女接受那份神秘和安穩,接受生活的不圓滿。他們等待著后代用知識和行動來成就圓滿。但他們又是圓滿的,因為他們已經成全自我——為此已用盡全力。
我看到了未來,就像那個盲人看到了通往村莊的路。
一本關于時間
如何不存在的書,
過去和未來
如何成為一個綿延的現在。
我認為所有人——那些活著的,
那些曾經活著的
和繼續活下去的人——現在都活著。
我想細細講述時間的話題,
如同一個士兵拆解他的來復槍。
——葉夫根尼·維諾庫羅夫(Yevgeny Vinokurov)[2]
[1]指1980年9月的土耳其軍事政變。(編輯注)
[2]引自Daniel Weissbort,ed.,Post-War Russian Poetry(New York:Penguin Books,1974),p.103。由Daniel Weissbort 譯為英文。(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