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強勢文化的教育觀
- 強勢文化啟示錄
- ahbwjes
- 903字
- 2021-06-03 15:55:57
現實社會,人們都生活在各種關系中,而一個人與外界建立什么樣的關系,通常深受童年時家庭關系的影響。因為兒童最早體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便是家庭重要成員之間的關系。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大到你無法想象,甚至有人說:“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那么就毀掉他的童年。”案例分析顯示,幾乎每一個犯罪者或心理疾病患者的負面心理和動機,都能在他童年的經歷中找到答案。可以說,幸福的孩子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孩子則各有各的不幸。成年之后,很多人把人生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不夠努力。但如果能深入研究自己的性格特質和思維行為習慣,就會發現人生的走向,其實早已被大致確定。有句話說得好:“性格決定命運”。而每個人的性格形成幾乎都打著童年經歷的烙印,融合在我們當前的言行中。比如:在吼叫聲中長大的孩子,很難學會溫柔待人;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崇尚暴力;在煩惱中成長的孩子,很難保持耐心;在苛刻中成長的孩子,勢必會自卑懦弱;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大都沒有責任心;在驕縱中成長的孩子,基本上都任性。
強勢文化引領下的教育,倡導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性發展,充分利用兒童心性層次的特點,因材施教、言傳身教,避免空洞地講道理、提要求。要降低對孩子的道德期望,更不能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和情感綁架。在溝通交流方面,要避免以非理性的方式刻意討好和情緒化,更不能暴力脅迫或者以勢壓人。教育者要抱著與被教育者共同成長的心態,出于建構雙方的心性體系來看待教育行為,而不是出于對孩子進行操控來達到強化個人權威的目的。要看到,真正能維系親子、師生這些關系的并不是情誼,更不是交易,而是道義。人性的發展會自我驅動,即使沒有人在后面督促,兒童也是會發自本能的追求進步。因為人類之所以能存活下來,就必須在能力方面做得比競爭對手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本性。因此,教育孩子,過于強調競爭無異于畫蛇添足。更不能強行制定單一的評價標準,并以此來判斷他的優劣,這會摧毀兒童與生俱來的特性。
溺愛生貪,強制生怨。要看到,人與人之間往往是恩害相生、禍福相隨的,這是一體的兩面,教育行為也是一樣。為了樹立權威性可以嚴厲,但不能刻薄;可以訓斥,但不能粗暴。隨緣、惜緣,而不攀緣,從而解放孩子,進而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