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致良知是強勢文化的根本目的
- 強勢文化啟示錄
- ahbwjes
- 1245字
- 2021-06-06 13:49:15
“致良知”的“致”為喚起、體證、達到、實現。所謂“致良知”,就是要在充分意識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示現出來。即通過日常生活當中的意識活動、語言表達、行為實踐,把“良知”貫徹到我們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致良知不排斥向外求取財富、地位、知識等等,但更注重不斷轉化遮蔽自身良知的認知障礙和習性,從而實現人生境界的升華。這也是強勢文化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
長期以來,我們相信古人關于“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經驗總結,把有些人“不知禮節”的丑陋歸因為“倉廩不實”。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為富一方的人不但不知廉恥,反而利用手中的財富、權力、資源橫行無忌、作惡多端。由此可見,“倉廩實”并不是知禮節的必要條件。而用陽明心學的觀點來解釋這種現象似乎更具有說服力:“倉廩實”是外物,“知禮節”是人心,人心從外物上是找不到的。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悟性,人的“好色、好利、好名之心”,會盤根錯節遮蔽著良知,致使人們越努力奮斗,就越為其所驅使,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因為我們所做的都是在助漲這三個心,再加上性格弱點、慣性思維等等這些限制性因素,更加阻礙了自我心性的發展,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淪在舊有模式里難以自拔。由于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很多人喜歡生活在他人的劇情里,密切關注明星偶像的八卦新聞或流行話題的新變化,并成為一種癮頭占據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無論是藥物成癮、慣性成癮還是思維成癮,都是為了逃避困難的覺受或情境。自我覺醒的能力會不斷變弱,并因此常常因為屢屢犯同樣的錯誤而后悔、自責,卻又屢悔不改。
實踐證明,以自我批判的方式改造自己會對自信心造成打擊,反而不利于行為的糾正和改善。只有以非批判的方式體驗全方位的感受,并逐步將正念融入整個過程才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轉化不良習性。而這個過程,就是致良知。因此,致良知不是壓抑感覺,讓自我體會到強烈的否定,也不是為自己的消極而自責。這種對自己富有同情心的能力可以讓成癮者生活在當下,不會因過去的負面行為模式或對其他人的期望而承受壓力。
在清明的狀態中,我們的內心深處是知道怎樣才能將事情做好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本體其實自有“開物成務”的智慧,這就是良知,只要你不去干擾它、遮蔽它就行了。而要喚醒這種更高維度的智慧,就需要清除掉所有人為干擾的情緒欲望。這樣行動力就會更強,效率就會更高,把握事物的精準程度也遠非常人能夠相提并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平時就要在各方面有充分的準備,事情來的時候,才能避免慌亂無序。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怕麻煩或者怕承擔后果而選擇推諉、繞開、逃避等方式處理問題。如果是能力和水平不夠情有可原,但如果僅僅是因為恐懼則需要探究一番。因為“致良知”只有通過在事上磨練才能有所精進,明明有能力卻遇事就躲,只能使良知更為遮蔽。可見這種有些人自認為“聰明”的做法,實際上是使自己蒙受重大人生損失的。能夠奉獻是因為自己有,而奉獻之后所得到的卻是他人無法了解的悟。這些強勢文化的特征在釋迦牟尼、孔子、耶穌、王陽明身上都有非常清楚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