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三十五年的崢嶸歲月,三十五載的春華秋實,轉眼間,上海政法學院已經走過三十五個年頭。三十五載年華,寒來暑往,風雨陽光。三十五年征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三十五年中,上海政法學院堅持“立足政法、服務上海、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秉承“刻苦求實、開拓創新”的校訓精神,走“以需育特、以特促強”的創新發展之路,努力培養德法兼修、全面發展,具有寬厚基礎、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全球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征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積極服務國家戰略。2013年9月13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宣布,中方將在上海政法學院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以下簡稱“中國—上合基地”),愿意利用這一平臺為其他成員國培養司法人才。此后,2014年、2015年和2018年,習主席又分別在上合組織杜尚別峰會、烏法峰會、青島峰會上強調了中方要依托中國—上合基地,為成員國培訓司法人才。2017年,中國—上合基地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上海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橋頭堡作用行動方案》。五年來,學校充分發揮中國—上合基地的培訓、智庫和論壇三大功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入選校慶系列叢書的三十五部作品印證了上海政法學院三十五周年的發展歷程,也印證了中國—上合基地五周年的內涵提升。儒家經典《大學》開篇即倡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迥甑目炭啵谟辛继锩莱厣V裰畬俚囊榜R浜,學校歷經上海法律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上海大學法學院和上海政法學院等辦學階段。三十五年的求實,上政人孜孜不倦地奮斗在中國法治建設的道路上,為推動中國的法治文明、政治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與社會和諧而不懈努力。三十五年的開拓,上海政法學院學科門類經歷了從單一性向多元性發展的過程,形成了以法學為主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學科布局日臻合理,學科交叉日趨完善。三十五年的創新,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上海政法學院學科建設與時俱進,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福祉獻上累累碩果和片片赤誠之心!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三十五部作品,是我校學術實力的一次整體亮相,是對我校學術成就的一次重要盤點,是上政方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歷史見證,也是上海政法學院學科發展的厚重回聲和歷史積淀。上海政法學院教師展示學術風采、呈現學術思想,如一川清流、一縷陽光,為我國法治事業發展注入新時代的理想與精神。三十五部校慶系列作品,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體現了上海政法學院教師學術思想的精粹、氣魄和境界。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迎著佘山日出的朝陽,莘莘學子承載著上政的學術靈魂和創新精神,走向社會,扎根司法,面向政法,服務社會國家。在佘山腳下這座美麗的花園學府,他們一起看情人坡上夕陽抹上夜色,一起欣賞天鵝一家漫步在中國—上合基地河畔,一起奮斗在落日余暉下的圖書館。這里記錄著他們拼搏的青春,放飛著他們心中的夢想。
《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睉阎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上政師生,對國家和社會始終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們積極踐行,敢為人先,堅持奔走在法治實踐第一線;他們秉持正義,傳播法義,為社會進步搖旗吶喊。上政人有著同一份情懷,那就是校國情懷。無論歲月流逝,無論天南海北,他們情系母校,矢志不渝,和衷共濟,奮力拼搏。“刻苦、求實、開拓、創新”的校訓,既是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學術精神的象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仡櫲迥甑慕ㄐv程,我們有過成功,也經歷過挫折;我們積累了寶貴的辦學經驗,也總結了深刻的教訓。展望未來,學校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把握機會,實現新的跨越,將上海政法學院建設成一流的法學強校,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不斷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是上政人的光榮使命。我們有經世濟民、福澤萬邦的志向與情懷,未來我們依舊任重而道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著書立說,為往圣繼絕學,推動學術傳統的發展,是上政群英在學術發展上譜寫的華麗篇章。
上海政法學院黨委書記 夏小和 教授
上海政法學院校長 劉曉紅 教授
201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