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貞石詮唐
  • 陳尚君
  • 1268字
  • 2021-12-31 15:47:52

自序

石刻之學,昉自北宋歐陽修,積平生所得金石逾千品,所撰《集古錄跋尾》屢言石刻可見古今政事之興衰,可知歷代文章之演變,可觀漢晉以來書跡之風韻,可為考訂文史典籍之佐證,鴻論博稽,誠為有識。繼起者趙明誠所得更倍之,所述尤重金石考史一途,為學亦更為細密。歐之所見,今知其目者約存十之七八,趙之所見,則《金石錄》前十卷記載全備,二家所見而存于今者,約僅十之二三。至南宋而為顯學,若《通志·金石略》《隸釋》《寶刻叢編》《寶刻類編》《輿地紀勝》諸書記錄漢唐石刻,較歐、趙又復倍之,存于今者亦寥寥。亡失之多,學者每為浩嘆。多年前因輯補唐文,同時作《唐文待訪目》,逐一記錄宋人所見而今不存者,凡數千篇,記錄雖詳略不同,足資考證者實多,正不必因原石不存而輕棄也。

所幸貞石不朽,幽隧難掩,百年滄桑,刊布尤富。自清中葉以降,尤以王昶、陸增祥、端方、羅振玉、張鈁、李根源等前輩積累自富,刊世亦亟,遂使貞珉秘拓,化身千百,得為一般學子所知,彌可珍貴。近三十年則因科學考古,規模基建,以及民間私掘等故,僅墓志一項刊布即逾八千方之多。雖其間多干犯國禁,破毀舊藏,天人共怒,學者不齒,守護文化,打擊犯罪,是有司之責,亦全社會當關注者。唯收拾零殘,存留記錄,則有識者之努力又何可輕忽。不幸之幸,今可見之唐石居然數倍于歐趙之所得,其于唐一代文史研究之意義,實在是極其巨大。前輩嘗言,唐以前文獻太少,學術之糾紛終難得定讞;唐以后文獻太多,學者以一生之力難以通治一代,唯唐代不多不少,為治學之最佳試驗田。此不多不少之文獻,百年來更得敦煌文書、域外典籍、釋道二藏以及石刻文獻無數新見資料之滋潤,所取得之成就,正所謂日新而月異,有天地翻覆之氣象。專治唐一代之學者如陳寅恪、岑仲勉、嚴耕望、黃永年、張廣達、傅璇琮、陶敏等成就卓著,皆憑藉對存世典籍、新見文獻之全面掌握與參互發明。廁身于此一時代而專治有唐如我,慶慰何如!

早年讀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記》《唐史余瀋》《唐人行第錄》諸書,深佩其廣引石刻以糾訂遺史闕文,搜羅既博,考訂尤密,私心頗向往之。至1985年見文物出版社影印張鈁舊藏《千唐志齋藏志》,亟購一冊,且即據以訂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失,為我治唐石刻之起步。匆匆不覺已近三十年,所撰長短文字約得數十篇,或據以考史,或藉以補詩,考人物得前所未知,稽典籍亦收獲頗豐。時風所及,不甘寂寞,偶或論及政事得失,閨帷隱情,世家譜系,名人軼事,幸亦能發明一二。其他論述偶或引及者,尚不在此數。

適陳引馳教授主系政,有《復旦中文學術叢刊》之規劃,知我留連唐石刻多年,乃囑編次。遂清點舊文,粗成此編,略作銓次,分為五列。其一通述石刻文獻之研究意義,其二據石刻考訂文史而能淹貫一代者,其三以個案研究為主,其四為書序書評及綜述,末以長沙窯瓷器題詩二篇附錄。短札而不能輕棄者,亦總題《貞石偶得》附入。所收諸文,均存發表時舊貌,其有誤失須訂正、新石可補充、重見宜刪削、議論欠周允處,為精力所限,不能一一是正,幸祈讀者諒之。責編宋文濤多有匡正,老友徐俊惠賜題簽,心存感銘,謹致謝忱。

甲午仲秋,陳尚君謹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鹤庆县| 海阳市| 金昌市| 三原县| 毕节市| 江西省| 龙海市| 常州市| 景宁| 伊通| 丹寨县| 特克斯县| 五原县| 北辰区| 宾阳县| 个旧市| 通渭县| 安化县| 诏安县| 涞水县| 祁东县| 平遥县| 静海县| 山东| 巴里| 合作市| 阳曲县| 三原县| 山东省| 安塞县| 招远市| 都匀市| 中西区| 肇东市| 祥云县| 孝义市| 麦盖提县| 双鸭山市| 佛山市|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