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我保證
- 大唐之骨鯁忠臣楊國忠
- 快跑啊小泥鰍
- 2065字
- 2021-07-14 11:27:12
玉溪園能驅使大量民眾為其所用,楊釗雖震驚過,但也還能理解。
畢竟那些民眾種的是玉溪園的地,再被玉溪園施點小恩小惠,輔之以權威威逼,平時再洗洗腦……
換作楊釗,他也能做到這一點。
可劉老根不過是一個普通鄉(xiāng)農,他憑什么能組織起民眾?
憑的是,劉老根是個包藏野心的危險人物,具備超凡的說服能力和組織能力?
若真是這樣,事情倒也好辦了。
直接將其除掉便可以了。
可楊釗剛才的問話,便是在試探劉老根。
他試探過了,劉老根就是個普通的百姓,家徒四壁,并沒有什么遠見卓識,也沒有什么特殊才能,不過稍稍識得幾個字,懂得些基本的情義罷了。
可大量民眾卻被他組織起來了。
這只能說明一點。
便是這些民眾已到了可以被組織起來的地步。
正是他們能夠被組織,所以劉老根一個普通百姓才能把他們組織起來。
而民眾是沒有被教化過的,一天到晚只有不停地繁重勞動的時間,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他們的眼睛只看得見腳下的土地……
總而言之,根本不具備被組織起來的條件。
除非一種情況。
他們的生存受到了極大威脅,他們已經被推到了生死邊際,他們的動物生存本能被激發(fā)起來,他們不得不團結,不得不組織起來,以維系生存。
由此觀之,眼下的這個時代,民心思變,最基層的社會已經開始動蕩了。
這可是天寶四載啊,帝國正當盛世。
楊釗抬頭望了望已過正午的太陽,輕輕嘆了一口氣。
錦繡大唐。
像極了那件表面華麗的袍子,當你翻過來時,會發(fā)現(xiàn)它的里層已長滿了虱子。
…………
劉老根欣喜地回來了。
身后還跟著七八個鄉(xiāng)農,原來都是圍堵在路口的佃農。
“回青天老爺,他們答應回鄉(xiāng)了,不再封堵道路。”
“你辛苦了。”
楊釗先安撫了劉老根,再轉向那幾名鄉(xiāng)農確認道:
“你們不再封堵道路,答應入籍了?”
“我們是有條件的……”
一名青壯的鄉(xiāng)農剛開口,就被身前一年長的鄉(xiāng)農給呵斥了:“你閉嘴!”
隨后那名年長的鄉(xiāng)農走向前,望著楊釗道:“楊縣尉寬厚愛人,每日來同我們耐心講解,卻始終不下令抓人,我們心里都有數(shù)。這也是我們愿意來見你的原因。官老爺同我們講的那些道理,我們也都曉得,不是我們不相信你們的話,實在是不敢相信啊……還希望楊縣尉能體諒我們這些赤腳小百姓的難處。”
“我理解。有什么條件,你提吧。”
“不敢說條件,只是我們的一點卑微的愿望,希望楊縣尉能答應。只要楊縣尉答應了,我們立即散去。”
“說吧。”
“第一,官老爺們進去登記土地時,得同時將我們的姓名也登上,每家每戶原來種的多少地,都得清楚地記下來,再原封不動地繼續(xù)交由我們耕種……”
楊釗疑惑道:“這本來就是我們收回土地的規(guī)定,算不得條件。王主事他們不是已經同你們講過了嗎?”
“他們是他們講的,我們希望能得到楊縣尉的親口承諾。”
楊釗答應了:“好,我答應。下一條呢?”
“第二,便是入籍后,該交的賦稅我們一定會如數(shù)上繳,不該交的,我們實在無力承受,還望楊縣尉體察。”
楊釗樂了:“那,哪些是該交的,哪些又是不該交的?總不能由你們說了算吧?”
年長的鄉(xiāng)農顯然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或者他考慮過了,但得不到答案。
這也不怪這些鄉(xiāng)農。
朝廷雖有律令要求,凡稅斂之數(shù),需書于縣門、村坊等處,與眾知之。
但實際上,沒有哪個縣衙敢把他們的課稅項目和數(shù)額公布出來。
縣衙不公布,這些底層百姓自然無從知曉。
楊釗理解這些鄉(xiāng)農的處境,替他化解了這個難題:“我可以跟你們保證,當你們轉為縣內的正常課戶后,每年所繳納的賦稅、色役,不高于你們向玉溪園的上輸數(shù)目。”
“真的?”
“楊縣尉沒誑我們吧?”
那些鄉(xiāng)農大喜過望,一個個高興得嚷了起來。
“都閉嘴!”
年長的鄉(xiāng)農再次喝止了他們。
隨后朝著楊釗彎腰拜道:“若楊縣尉真能保證我們的祈求,我們再沒有什么話說,我這就回去,叫他們讓開路口。”
楊釗看著他,也看著其他鄉(xiāng)農,嚴肅道:“我保證。”
“謝楊縣尉。”
年長的鄉(xiāng)農又是一拜,掉頭便要離開。
楊釗叫住了他,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楊縣尉,小老兒萬余年。”
“萬余年……好名字!”
萬余年等人回去招呼同鄉(xiāng)們讓開路口。
劉老根也要跟去,被楊釗叫住了:“那個萬余年,在那些鄉(xiāng)農中很有威望?”
劉老根忙回道:“青天老爺原是不曉得這些鄉(xiāng)里的情況。在這杏林鄉(xiāng)里,一大半的人都姓萬,這個萬余年,便是他們萬姓人的族長,當然有威望了。”
“原來如此……”
…………
杏林鄉(xiāng)成為了突破口。
鄉(xiāng)里被玉溪園占去了一百三十頃土地,全部在杜甫送來的地契里,如今也全部被登記進縣衙的青苗簿里。
這事傳回縣衙內,不但王倫等深知其中艱難的人喜笑顏開,衙門里其他人也跟著高興了好半天,都覺得不可思議,連夸楊釗了不起。
楊釗也很高興。
但他卻不得不考慮得更多一些。
在玉溪園侵占的各處土地中,杏林鄉(xiāng)原是占得最少的,也是距玉溪園山莊距離最遠的,最不易管理,所以他們會將這里的地契全部送出來。
也因為這樣,楊釗會首先來這里登記土地。
杏林鄉(xiāng)的土地本就是最好收回的。
相比之下,要想收回其余各處的土地,可就比杏林鄉(xiāng)要難上好幾倍。
換句話說,再用收回杏林鄉(xiāng)土地的方法去收回剩下的三百多頃,根本就不可能。
那里的佃戶,絕不會像萬余年這樣會被官府說服。
也不會再有劉老根這樣的當?shù)剞r民來幫忙。
即便有,也早被玉溪園清除掉了。
楊釗反復想了許久,覺得,只有再次麻煩詩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