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今日見了故人,甚是心慰
- 大唐之骨鯁忠臣楊國忠
- 快跑啊小泥鰍
- 2052字
- 2021-08-17 22:41:42
楊釗必須得抓住這個機會。
他悄然挪動位置,靠近了他與楊花兒的距離,幾乎是伏在楊花兒的耳根邊輕聲道:“在楊三心中,這世上所有的風光,都不及三娘子的剎那歡笑?!?
楊花兒的嘴角微微揚起,似乎是沉浸在了此刻或過往的溫存中……
她沒有躲開楊釗靠近的身子。
卻也沒有迎合。
當她的嘴角恢復平和時,她裝作沒有聽見楊釗剛才的話,直起身子來懶懶伸了一下腰肢。
隨后在鋪子里悠閑地逛了起來,一邊若無其事地問道:“楊三哥現在改開鋪子了?”
“楊三哥”這個稱謂就客氣多了,顯示出楊花兒此刻的心里變化。
楊釗也不失落。
一段逝去了十年的感情,想要重拾起來,也不是片刻間能做到的。
他保持著距離跟在楊花兒的身后,回道:“這是朋友的鋪子,我不過是過來幫忙照看幾天?!?
“是嗎?”
楊花兒轉過身來,靠在貨柜上,問道:“那楊三哥現在干嘛呢?”
楊花兒修長的身形柔若無骨,這么隨意的一靠,身子的曲線盡顯,落在楊釗眼里,腹內的邪火騰地一下就冒了出來……
更別提她這個姿勢,正方便了楊釗飽覽她齊胸襦裙的上端……
楊釗生生地將那些邪念壓了下去。
并盡量不顯露出來。
他紳士地回道:“說來一言難盡。自蜀地一別后,這些年,我參過軍,做過縣尉……但折騰來折騰去,都沒有什么進展,所以才來到京城中,看看能不能尋著機會?!?
“三哥想要什么樣的機會?”
“入仕為官,了解君王事,贏取身后名,古來好男兒都是這般的志向,我自然也不能免俗?!?
“咯咯咯~”楊花兒突然捂住嘴笑了起來,“我記得楊三哥以前也是這樣說的,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你還是老樣子啊,沒變?!?
這句話,令楊釗不免多想。
楊花兒究竟是在說他不長進,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只會空喊口號,卻半點沒做出實績來;
還是純粹只在緬懷往日?
但不管楊花兒背后的意思是什么,楊釗卻不能滅了自己的威風,他嚴肅回道:“待得長風起,我自會掛起云帆,劃破前浪?!?
楊花兒也收起了他臉上的笑意,認真回道:“難得楊三哥有這樣的豪氣,倒叫人好生佩服?!?
“不敢。小生狂言,還望楊夫人聽了后,不要取笑才是?!?
“三郎見外了,我怎么會取笑你呢?你難道不知道嘛,我一直盼著你出人頭地呢!”
楊花兒突然又換了親昵的稱謂。
而且她這句話背后,大有深意。
楊釗正待追問……
卻不像楊花兒又是懶懶地伸了一下腰后,卻是要告辭了:“今日見了故人,甚是心慰。”
說完便取過帷帽,放下罩紗,朝鋪子外走了去。
“楊夫人慢走……”
楊釗只來得及在她身后招呼了一聲。
待他想出門去送別時,卻被鋪子外走進來的兩名強壯奴仆攔住了:“請留步?!?
楊釗只聽得鋪子外又是一聲嬌呵,和一連串馬蹄聲揚起,楊花兒又騎著馬離開了。
…………
楊花兒來鋪子里的事情,鋪子里的伙計肯定會告訴裴楚才。
但楊釗自己卻沒有去向裴楚才匯報。
因為他也吃不準楊花兒的態度。
一方面,楊花兒時而曖昧的態度,給他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楊花兒卻并未對他做出任何承諾……
楊釗也只能繼續等下去。
這一等,又是小半個月過去了。
期間,楊釗閑得無聊,又過不慣游手好閑的日子,便跟著楊鉚等人一起去西市里幫襯生意。
西市可比東市熱鬧得多。
說是“人不得顧,車不得旋”,也一點不過分。
由于人太多,尤其是胡商遍地,西市的管理也比東市更麻煩。
為此,賣同類商品的“店”“肆”必須集中于一處,稱之為“行”。
鮮于仲通的店鋪是賣蜀錦的,因而歸屬于絲帛行,位于西市里的西南方位置。
這家店鋪也比東市那家大得多,是前店后倉的模式,店鋪后方有一個大型的倉庫,堆積著各種從蜀地運來的錦緞,店鋪和倉庫的中間是店內伙計住宿的地方,旁邊還設有幾間織坊,可以隨時根據客戶的需求加工蜀錦。
這樣的店鋪,單是絲帛行的區域內,大大小小就有不下百家,全部面朝人行的街道,一眼望過去,直看得眼花繚亂。
西市的繁華,也由此可見一斑。
而除了絲帛行外,據楊釗了解,整個西市另有一百多行。
楊釗足足花了五天時間,才對這些行有了個大概印象。
西北方是口馬行、鞍轡行、磨行、麩行等與馬匹或畜力有關的行;下來的西方是屠行、肉行、五熟行、米行、酒肆、粳米行等與主糧有關的行;再下來的西南方是絲帛行、布行、絹行、染行等與人的穿著有關的行……
真可謂,天下財貨皆匯于此。
西市里如此龐大的貨物量,所提供的,就不僅僅長安城內百萬居民的生活所需了。
用現代經濟學術語來說,單憑長安城的市場需求(盡管這個需求量已經是全球城市之最),是支持不起西市龐大的供給的。
楊釗據此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長安城是一座國際性都市,而西市起到的是一個國際貨物集散地的作用。
胡商們帶來西方的商品,主要是珠寶、玉石、香料、馬匹等,再換作大唐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銷往西方。
而流入西市的西方珠寶、香料等異域貨物,又會被行商們運往長安城乃至全國銷售、盈利。
單單通過雙方交易的主要商品種類可以看出,胡商們提供的多為當地土產原材料,大唐的商人們提供的基本是經過加工后的產品,已經無需再參考價格便可以得出,大唐才是這場東西方貿易的受益方。
也就是說,帝國應當積極主導這些貿易。
事實上也似乎如此,帝國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長安城內胡漢雜居……
可再看帝國對西市采取的管理方式,又不足以支撐起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