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1897字
- 2021-06-02 16:04:24
二、本書的主旨及結構
通過以上學術史回顧可以看出,近四百年來侯國地理研究主要是具體侯國地望的考釋,其研究方法則以排比史料、匯釋諸說為主,這樣的地望考證無論從研究旨趣還是從研究方法上來講,都可以視為傳統地名考證的一部分。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突破的則是周振鶴先生,由于充分注意侯國自身的地域分布特點,周先生將空間分析的理念引入侯國地望考釋,從而大大提升了該領域的研究水準。
隨著前人侯國地望考釋工作的發展,一個侯國地理研究的新方向孕育產生,那就是對侯國空間分布規律的探索。少數清代學者已經隱約感覺到西漢侯國地理分布存在特征,并提出一些零散的看法。20世紀60年代,錢穆先生明確提出,對侯國分布及影響侯國分布的政治、經濟因素的探索為治史之“新途徑”。但受當時學術研究水準的限制,錢氏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構想并不能實現。首要原因是,當時缺乏一部相對準確的歷史地圖,因此很難將侯國地望的考釋成果轉化為地理定位信息來進行空間分析。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當時還不具備復原不同時期西漢郡國疆域的手段,因此對侯國地理分布的研究只能局限在《漢志》所反映的西漢末年政區斷面,而無法追尋侯國地理分布格局發展、變化的趨勢。可以說,正是由于以上兩個基礎性工作尚未完成,才使得西漢侯國地理分布研究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不僅錢穆本人的侯邑分布研究不盡如人意,而且幾十年后作為侯國地理研究集大成的《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其對侯國地理分布特征的表述,也不過寥寥數語。
時至今日,學界的研究環境已大為改觀。首先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發的CHGIS系統的發布。該系統充分吸收了《中國歷史地圖集》歷代地名考訂成果,同時利用最新的測繪數據對《圖集》的地名定位、政區邊界劃分進行了修訂,為學界利用這一系統繪制相對精確的歷史地圖提供了便利。其次是周振鶴先生《西漢政區地理》的出版。該書將西漢兩百余年郡國級政區的演變過程,系統而完整地揭示出來,從而使以年為標尺復原西漢任意時段的郡國政區成為可能。這兩項基礎性工作的完成,為深入分析西漢侯國分布特征搭建了堅實的技術平臺。可以說,實現錢穆侯國地理研究構想的時機已經成熟。
鑒于學界在各領域取得的進展,筆者將把西漢侯國地理分布特征及變化作為本書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時對具體侯國地望逐一考證,將定位精確至今天行政區劃鄉鎮一級。而筆者對前人侯國地望考釋成果的修訂,請參考本書相關章節及附表的備注和附考部分。
下面,筆者對本書的篇章結構作簡要介紹:除序章外,正文共分為三編,由以下三方面內容構成。
第一,在進行西漢侯國地望考證時,《漢書·地理志》、《漢表》下注郡縣名、《水經注》和《史記索隱》所記侯國方位是主要依據。但對于四篇文獻的史料價值,還存在許多不明之處,這直接關系到侯國地望考釋結論的可信程度。在上編“基本史料的考訂”中,筆者將對其中三種文獻的史料價值進行分析,試圖闡明兩個問題:“《漢表》下注郡縣名之體例”、“《水經注》、《史記索隱》所記侯國方位的文獻依據”。另外,關于對《漢志》所載行政區劃建制時代斷限及材料來源的考察,因為與漢末侯國建置緊密相關,故放在中編第一章與漢末侯國地理分布格局的分析一并討論。在回答上述問題后,我們可以明確四種文獻在侯國地理研究中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由此可以對前人侯國地望考釋結論進行檢驗和批判。
第二,借鑒英國歷史地理學者達比(H.C.Darby)提出的“水平橫剖面”方法論。截取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高帝十年(前197年)、惠帝七年(前188年)、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景帝中五年(前145年)、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七個標準年份為斷代剖面,復原各年份的侯國地理分布格局,分別闡釋各年份侯國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將七個標準年份的侯國地理分布格局進行對比,我們可以把握西漢侯國地理分布特征形成、發展的總體趨勢。此即中編“西漢侯國地理格局變遷”的主要內容。
第三,在明確不同時期西漢侯國地理分布格局的特點后,筆者以專題形式探討相關問題。此即下編“西漢侯國地理研究專題”,包括“王國境內無侯國”格局的形成、王子侯國地域分布特征、文帝初年“遷淮南國三侯邑”、武帝元鼎三年河東地區侯國集體遷徙、武帝元鼎五年“酎金失國”侯國地域分布、“郡國更置”與侯國遷徙、異族歸義侯國地域分布特征七個專題。
在正文之后,全書還附有“西漢侯國建制沿革綜表”。記錄高帝六年至成帝綏和二年所置787個侯國的置廢年代、地理方位、所屬郡目(或所在郡國),并匯釋前人侯國地望考訂成果及考古發現。該附表為本書進行西漢侯國地理定位的基礎。
本書最后為侯國名稱筆畫索引,可以方便讀者查找西漢侯國的建制沿革及某些侯國在正文考述中的相應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