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改地方三級制為變通的兩級制
——中央集權之中心工作
秦始皇廢封建,設郡四十,以郡統縣,是為兩級制。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以察郡國,秩不過六百石。其后議者謂以卑臨尊,輕重不相準,故漢成帝時遂更為牧,秩二千石,則嘗一變矣。始時州牧奏劾二千石長吏者,皆下三公,遣吏驗實,然后退黜。及光武即位,不復委任三府,故權在州牧,廢置自由,則又一變矣。其始以六條詔察,過是者罷免,其后又興賦政、治民之舉,則又一變也。始則傳車周流,后乃更改為重鎮,爭據土地,則又一變也。愈變愈重,至于東漢之末,方鎮之形已成,而劉焉建論,猶請重其權任,郡守之權,悉歸牧鎮而不知朝廷,袁紹、董卓首亂而爭權,蘇峻、桓溫效尤而跋扈,自晉至陳,擅伐之際,多由于此”。(元朱禮《漢唐事箋》四)方鎮之禍,至唐而臻于極點。
“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民),皆取舊壤之名,僑立州縣。”(《隋書》二四)蓋“司、冀、雝、梁、青、并、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宋書》三五《州郡志》。近世歐人殖民地之New York,New Antwerp,New Brunswich等稱,實同斯義。我國上古之“地理層化”,一部分亦因此而產生)始不過安置難民,后乃假為夸大,南北東西,相承一轍,“一郡分為四五,一縣割成兩三。”(《宋書》一一《律志》序)閻若璩云:“據《魏志》,朔州陷后,寄治并州界,領大安、廣寧、神武、太平、附化五郡。閻若璩考之,則所謂朔州洎大安、廣寧、神武、太平四郡,皆在今壽陽縣境,東西距只一百三十里,南北百五十里,而所容若此,其僑置夸誕,大可笑云。”(《尚書古文疏證》六下)今試就《魏書·地形志》專論之,既有汾、營、青矣,復有南汾、南營、南青以駢之;既有兗、徐、豫矣,復有西兗、南兗、東徐、北徐、東豫、北豫以參之,州名之易混也。各州所轄之郡名,重見疊出,淆惑觀聽,莫斯為甚。南營五郡,全與營同,汾州四郡,同于南汾者三,猶是楚州也,而稱沛郡者二,猶是南廣也,而稱襄城者二,猶是南郢也,而稱永安者二。新蔡凡八,尚有東新蔡;汝南、襄城各七,尚有西汝南;陳留、沛各六,前者有北陳留、南陳留,后者有北沛、西沛,郡名之易混也。沙州二郡二縣,湘州三郡三縣,顯州四郡四縣,南朔、北江皆六郡六縣。雙頭郡縣中,有二郡共一縣者,更有設郡無縣者。平均每郡不足三縣,三縣者占全郡數百分之五十五有奇,領兩縣以下者幾及半數,郡制之破碎支離,無有若是之甚者。又如梁天監郡三百五十,縣千二十二,北齊天保郡一百六十,縣三百六十五,周大象郡五百八,縣一千一百二十四,每郡平均亦不及三縣。陳州四十二,郡一百九,大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每州平均不及三郡;天保州九十七,郡一百六十,且不足兩郡(以上各數,均見《隋書·地理志》)。分劃細碎,不適合于當日社會之實況,誠王應麟所謂地轉狹而州益多者矣。
天保七年十一月詔:“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因省州三,郡一百五十三,縣五百八十九,(《北齊書》四)是開精簡之先河。隋文受禪,楊尚希上表云:“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寮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二,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隋書》四六《尚希傳》)帝覽而善之,遂于開皇三年十二月,廢諸郡五百余,掃六百余年州郡縣三級之制,以州刺史治民,名則因循,事同郡守,是為郡縣制一大變革。
尋以戶口滋增,重行析置,計開皇、仁壽間原北朝域內增州五十六,廢州十三,兩者相比,尚贏四十三,合諸平陳后所置五十七州(廢玉、洭、韶三州不計),共數三百。劉炫所謂“今州三百”,(《隋書》七五《炫傳》)其總允符。迨大業三年,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益事并省,名雖同于隋前之郡,實則無異開皇之州。而以郡統縣,表面又略類乎秦制。總計當日存郡百九十,三分省一;縣一千二百五十五,平均每郡領六縣以上,其轄境視文帝時擴大,是為隋代之第二次改革。
劉秩云:“隋氏罷中正,舉選不本鄉曲,故里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通典》一七)又“舊周、齊州郡縣職,自州都、郡縣正已下,皆州郡將、縣令至而調用,理時事。至是,不知時事,直謂之鄉官,別置品官,皆吏部除授。”(《隋書》二八,開皇三年)至十五年,并罷州縣鄉官。(同上)換言之,“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州縣無復辟署矣。”(《通典》一四)此又隋代中央集權之施于用人者。
附表 《隋書·地理志》九州郡縣分配數目表

說明 《地理志》云,“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上表只得一千二百五十三縣,比志少二數。又隋世并非行九州之制,修史者泥于《禹貢》九州,遂將各郡強行分配,以致背于現實,讀隋史者應毋泥視之。
官制為政治運用之工具,茲并類及之。
北周官制復古,名不盡傳。隋廢周之六官,制名多依前代之法。政權攬于尚書省,置令及左、右仆射各一人,總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每曹設尚書一人,合左、右仆射,是為八座。次于仆射者為門下省(即秦、漢之侍中)之納言(二人),內史省(漢為中書,周改內史)之令(二人)。開皇三年,改度支為民(非戶)部,都官為刑部。
開皇三年,制刺史、縣令三年一遷,佐官四年。十五年十二月,詔文、武官以四考交代。
官階凡九品,品各有正、從,祿給皆以春秋二季,京官、外官各不同。
京官:凡食封官不判事,及九品皆不給祿,余分為十六級:
一、以百石為差者七級。正一品九百至正四品三百石。
二、以五十石為差者四級。從四品二百五十至正六品一百石。
三、以十石為差者五級。從六品九十至從八品五十石。
外官:唯刺史、二佐(長史、司馬)及縣令給祿,依當州、當縣戶數為九等之差。

京官、外官各有職分田,又給公廨錢以給公用,惟禁出舉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