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戰
- (美)艾·里斯 杰克·特勞特
- 611字
- 2021-06-11 15:26:50
阿貝拉之戰:公元前331年
150年后,亞歷山大大帝登上歷史舞臺。亞歷山大師從亞里士多德,還是《荷馬史詩》的忠實讀者。他勇敢而謹慎,就像是早期的托馬斯·沃特森。
多瑙河戰役取勝后,亞歷山大匆忙趕回老家,發現大流士帶領波斯軍隊來襲。大流士從300賢能中雇用德摩斯梯尼(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廣告代理人之一),德摩斯梯尼到處散布“亞歷山大軍隊已全軍覆沒”的謠言。
厲兵秣馬多年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于公元前331年在阿貝拉爆發了。歷史上大多數軍事戰役都被詳細記載下來,即使23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能清晰了解雙方軍隊的戰斗序列(寶潔公司的商業計劃書是否能保存2000多年)。
大流士以傳統方式部署軍隊,將15頭大象和200輛戰車列于陣前。相比而言,亞歷山大的排兵布陣更具創造性,兩翼部署騎兵(這一陣形在之后2000年被不同形式地加以利用)是亞歷山大獲勝的關鍵。戰斗開始時,亞歷山大軍隊右翼在騎兵引領下發動側翼攻擊,此舉誘使波斯軍隊攻擊亞歷山大軍隊左翼,而亞歷山大率領靈活機動騎兵繞到敵人中后部,從右翼擊潰了波斯軍隊。

像其他許多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一樣,亞歷山大大帝總是沖鋒在前,為此曾多次負傷,親自參戰的主要優點是幾乎可隨時改變戰術。阿貝拉戰役中,他指揮機動騎兵包圍波斯軍隊側翼,戰術效果顯著。商場如戰場,能隨時調動兵力往往是取勝的關鍵。
亞歷山大大獲全勝,成為“王中之王”,20世紀軍事思想家B.H.李德·哈特稱此役為“間接攻擊軍事戰略”。
李德·哈特指出,成功的軍隊在作戰時總是“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