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荷蘭人的殘酷殖民統治
一 鄭芝龍平靖臺海
中國甲必丹李旦 荷蘭人于1622年7月入據澎湖,直至1624年9月方轉往臺灣大員。當時(1622年4月—1625年7月),李旦曾先后四次住在臺灣,最后一次是1624年2月到臺灣,其后除9—11月間曾去澎湖和廈門活動外,這一年多的時間均住在臺灣。荷蘭人剛遷至臺灣大員時,李旦除于1624年10月寫信給荷蘭首任大員長官宋克外,還寫信給在大員的顏思齊,請他款待荷蘭友人。此外,李旦不久后便與長官宋克簽訂交納15,000斤白生絲的契約,卻又侵吞荷蘭人準備向福建當局行賄的禮物。1625年7月3日,李旦因病離開大員,17日返抵日本平戶,8月12日于平戶病逝。
鄭芝龍少年俊秀 鄭芝龍,小名一官,號飛黃,福建省南安石井人。芝龍少時赴香山澳(澳門)依親,受雇于商家從事買賣,與葡萄牙人多有交往,習外語、信天主、受洗禮,教名為尼古拉斯(Nicholas)。在澳門,中國甲必丹李旦“往來日本,以商舶為事。芝龍以父事之”,后鄭芝龍附李旦船往日本。當時,李旦在日本擁有龐大的海上事業,鄭芝龍因少年俊秀,深受李旦信任,被派遣帶船貨至暹羅(泰國)、柬埔寨、呂宋(菲律賓)等地及臺灣大員進行貿易。鄭芝龍原有妻顏氏,其在日本時復娶平戶藩士田川氏女,即翁氏,并于1624年8月生鄭成功。
天啟二年(1621年),有福建漳州海澄人顏思齊為東洋(日本)甲螺,引倭屯墾于臺。鄭芝龍附之,屢次出掠海上。1624年,鄭芝龍曾在大員擔任過荷蘭司令官雷爾生(Reijersen)的翻譯,后悄然離開。1625年8月,李旦死于日本平戶,鄭芝龍乃侵吞李旦的大部分財產。同年10月23日顏思齊死于東番,鄭芝龍乃續執牛耳,統領其眾。
鄭芝龍崛起 1625—1627年間,鄭芝龍家鄉鄰縣同安地方發生嚴重旱災,“饑莩載道,死亡橫野”“揭竿為盜者,十室有五”。當時“芝龍稱兵海上,頗禁淫殺,不攻城堡,不害敗將”,且所到地方,但令報水(勒富民助餉謂之“報水”),并乘荒年恤貧,如有徹貧者且給予錢米,故附者歸之如流水。鄭芝龍勢力迅速擴大,從最初的十多艘船增至1626年的120艘船,1627年增至700艘左右,1628年鄭芝龍在閩海擁有1,000艘帆船,其中包括外番巨船,徒眾多達3萬余人,稱霸沿海。
鄭芝龍集民移臺辟土征稅 那時,鄭芝龍招集流民,傾家資,購耕牛粟麥分給之,載往臺灣,令其墾辟荒土,而收其賦稅,后來這項收稅權力由其子鄭成功繼承。1651年,荷蘭人才發現鄭成功居然一直在向澎湖與臺灣魍港地方的中國人收稅,乃向鄭成功提出抗議。鄭成功在回復荷蘭人的抗議時,言明他是延續自古以來的慣例,且這是其父移轉給他的權利。
鄭芝龍擊滅李魁奇 1628年夏,鄭芝龍受撫于新履之福建巡撫熊文燦,任游擊(約今中校軍官)。是年10月10日,鄭芝龍與荷蘭大員長官納茨簽訂為期三年的生絲、胡椒等貿易契約;但鄭芝龍隨即因其部下李魁奇(福建惠安人)突然奪取約200艘船只叛離而頓受重挫。1630年2月鄭芝龍摧敗李魁奇于廈門,1631年3月則襲滅鐘斌。當時,荷蘭人曾將當時其先進的巨艦槍炮與軍火支援或售予鄭芝龍,從而幫助其剿滅李魁奇與鐘斌,故芝龍德之,情緣難割,于是荷船歲歲泊中左(廈門)。
鄭芝龍焚荷蘭巨艦 正當官方慶幸鄭芝龍就撫,李魁奇與鐘斌相繼覆滅時,另一股海盜勢力劉香(福建漳州海澄人)崛起。1632年11月,官方除在廈門等地調集戎克船以對付海盜劉香外,也嚴密監視執行不許與荷蘭人貿易的禁令。由于中方禁市,巴達維亞方面乃擬對中國沿岸使用武力,以開啟自由貿易。大員長官普特曼斯于6月率船艦7艘進犯南澳攻擊廈門,幾乎徹底摧毀停泊在廈門港的所有船只。當時鄭芝龍剛從廣東回來,船只進港維修,故其在廈門的十余艘船只也一起被焚毀。
△ 金門島及其城郭(1675年)
是時,福建巡撫鄒維璉于9月抵漳州,大集舟師。1633年10月21日夜,普特曼斯親率9艘巨艦,與海盜劉香所率的50余艘船只,泊于金門料羅灣。當時,鄒維璉所集舟師共約150艘船只(其中50艘相當大,另為中小型戎克船),鄭芝龍為先鋒,于22日黎明對停泊在料羅灣的荷劉聯合船隊,發動猛烈攻勢,大敗荷蘭人。中方計焚毀荷蘭巨艦4艘、生擒荷蘭人118名、斬首20人(荷方記錄是陣亡83人),劉香則臨陣脫逃。是役,中方大勝,為當時海上數十年所未有。
鄭芝龍英風貫日殲劉香 自1634年起,臺灣周遭的海盜活動逐漸銷聲匿跡。1635年5月,鄭芝龍于田尾洋殲滅海盜劉香船隊(大小船只約50艘),斬首622人、生擒147人。對于這場戰役,當時明朝的公文記載,“主將鄭芝龍英風貫日,豪氣凌云”“身為大將而身先士卒”“冒矢石于波濤”,手持兵刃與部將奮力齊擊,投元兇劉香于烈焰之中,功當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