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荷蘭人建立南北地方集會
南北部落地方集會制度 自1635年起,歷經荷蘭人十年對“土番”的殘酷血腥鎮(zhèn)壓,臺灣各社“土番”大體相繼被迫同意將其土地及其所有獻予荷蘭,并表示臣服。為進一步加強對各社“土番”的控制,大員長官卡?。‵rancois Caron)乃于1644年3—4月在臺灣赤崁舉行首屆北路部落地方集會(Landdag)與南路部落地方集會,往后大致每年舉行一次。
集會方式 以1644年首屆南北部落地方集會為例,3月21日在赤崁舉行北路部落集會,荷蘭人由60名士兵護衛(wèi),以新港語宣達政令,由諸羅山人翻譯成山地語言。4月19日則舉行南路部落集會(程序如北路部落集會),荷蘭人以新港語并另請人分別譯成大木連語、卑南語等,用以宣達政令。當時北路20余社、南路30余社等代表,均偕同出席。在集會上,各出席代表對荷蘭東印度公司表示效忠與服從,荷蘭人也授予各代表象征權力標志并刻有公司徽章“VOC”的銀冠權杖及其他物品。
荷蘭人的南、北部落地方集會,自1644年起至荷據(jù)末期,除1649年外,每年都分別于赤崁各自舉行一次。1652年,荷蘭人在卑南舉行首屆東路部落地方集會,隨后亦曾舉行數(shù)次。荷蘭人也曾于1653與1654年舉行兩次淡水部落地方集會。每次召開部落地方集會之前,公司駐各地的政務官與通事等,大體上常會巡回各個番社,提醒頭目(酋長或長老)或代表前往參加,屆時他們會翻山涉溪地前往與會。荷蘭人勞師動眾、大張旗鼓分別舉行南、北部落地方集會,除令各社“土番”臣服,親眼目睹荷蘭人之威儀外,還借機一再確認公司與各社部落間的從屬協(xié)約(降約)關系、部落應盡義務,及任命各社部落的頭人。公司借任命各部落頭人的派任制度,變相建構各部落內部的權力結構,布置其在各社部落的行政人員。也就是說,荷蘭人借每年召開的地方集會,將荷蘭大員當局與被征服各社部落所締結的協(xié)約(降約)關系,擴張到各社部落之間,每年重新確認荷蘭人統(tǒng)治的正當性,從而強化荷蘭人對各社部落的統(tǒng)治權威。
△ 17世紀臺灣番社獵人(德國插圖)
荷蘭人統(tǒng)治權威沒落 經過長年征伐,荷蘭人終于以武力在臺灣西部平原建立起其統(tǒng)治權威。1646年部落地方集會時,據(jù)統(tǒng)計當時歸順者共219個部落、61,696人。這些臣服于荷蘭人的“土番”戶數(shù)與人口的數(shù)據(jù),是荷蘭人利用每年一度部落地方集會的機會,向與會各社部落頭目或代表搜集資料,然后匯整所得的。大體而言,以今日臺南為中心的南北附近海岸平原地區(qū)“土番”人口數(shù)據(jù)較詳細;北部淡水與雞籠便較粗略,因該地通譯被殺害,地方集會也僅舉行過兩次,尤其是噶瑪蘭三十六社的宜蘭地方,往后便無通譯報告該地情況,故記錄完全不準。至于桃園、新竹甚至大甲方面,因“土番”反抗,荷蘭人似頗感棘手。此外,荷蘭人對卑南地方的統(tǒng)治力相當薄弱,故此地人口數(shù)據(jù)也非常不完整。
1650年前后是荷蘭人在臺灣權威最盛的時期,當時(1650年)臺灣全島向荷蘭人歸順的“土番”計達315個部落、68,675人。然而,1654年時驟減為272個部落、49,324人;1656年更降至約162個部落、31,000人。此一數(shù)據(jù)似也反映了在1652年荷蘭人為郭懷一抗荷事件屠殺3,000~4,000名漢人及1652—1655年間謠傳鄭成功計劃進攻臺灣的形勢下,參與地方集會的各社部落頭目或代表的人數(shù)銳減,荷蘭人在臺灣統(tǒng)治力量的日趨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