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我即我腦作者名: (荷蘭)迪克·斯瓦伯本章字數: 1674字更新時間: 2021-12-29 18:43:06
同性戀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男人若和男人茍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兩個就是行了可憎的事,要把他們治死。
—《利未記》
(異性戀)也是一個需要說明的事情,它并不是一種以最終說來是化學性質的吸引力作為基礎的不證自明的事情。
—弗洛伊德
阿爾弗雷德 · 金賽(Alfred Kinsey)在發表了關于癭蜂的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之后,仍然是默默無聞,直到他于 1948 年出版了《人類男性性行為》以及 5 年之后出版了《人類女性性行為》,因為這兩本書,美國人才對他予以強烈關注,不過是全面的攻擊。他發明了“金賽量表”,設定了從 0 到 6 的尺度,0 代表完全異性戀,6 代表完全同性戀。據說他本人是“金賽 - 3”,換句話說,他是雙性戀。
一個人位于這個量表中的哪個位置是由子宮中的發育過程決定的,取決于遺傳背景以及激素和其他化合物對發育中的大腦的影響。關于雙胞胎家系的研究表明,性取向有 50% 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是研究者們還不清楚究竟是哪種基因參與其中。看上去似乎令人非常驚訝的是,人群中的同性戀基因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盡管這一群體最不可能進行繁殖。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這一類型的基因不僅增加了同性戀的概率,還提高了家族其他成員的生育力。如果這種基因遺傳給了異性戀的兄弟和姐妹,那么他們就會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的后代,也會使這種基因繼續循環下去。
激素和其他化合物對于性取向的形成非常重要。由于罹患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而在母親子宮中暴露于過高睪酮水平的女孩,出現雙性戀或者同性戀傾向的概率更大。1939—1960 年,美國和歐洲有大約 200 萬名孕婦為了預防流產而服用了人工合成雌激素乙底酚(DES)。不過,乙底酚并沒有起到預防流產的作用,但是醫生總是樂于給病人開藥的,而病人也欣然接受治療。乙底酚提高了女性胎兒將來出現雙性戀和同性戀傾向的概率。出生前受尼古丁或安非他命藥物影響的女性胎兒,在將來出現同性戀傾向的概率也會提高。
男孩出現同性戀傾向的概率會隨著他的哥哥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對于這種現象的解釋是,母親對于所懷男性胎兒分泌的雄激素產生了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反應據說會隨著每次懷兒子的妊娠而增強。孕婦所經歷的應激事件也能提高胎兒將來出現同性戀傾向的概率,因為母親產生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會影響胎兒的性激素產生。
盡管人們通常認為,出生后的發育對人們的性取向有重要影響,但是并沒有什么證據能支持這個觀點。由一對女同性戀撫養長大的孩子根本不會增加其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關于人們常說的“同性戀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沒有證據支持。
以上提到的因素影響了腦的發育,尤其是下丘腦的發育。下丘腦的發育對人們的性取向非常重要。1990 年,我們首次發現了大腦中生物鐘 ①1的差別,同性戀男性的生物鐘的大小是異性戀男性的兩倍。我在更早期的研究中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物鐘有所退化,這就解釋了病人為什么會在晚上到處游蕩而白天打盹。后來,我繼續研究了其他類型的癡呆癥患者是否也具有相同的生物鐘的改變。我發現,一個患有艾滋病的癡呆癥患者的生物鐘大小是正常人的兩倍,但是后續的研究顯示,這不是由艾滋病導致的,而是與同性戀有關。1991 年,美國的勒維(Levay)描述了男性同性戀下丘腦前部的一個區域和異性戀相比范圍減小,呈女性化形狀。1992 年,美國研究者艾倫(Allen)和戈斯基(Gorski)提出,男性同性戀的位于下丘腦頂部的左右半腦連接體體積更大。
腦掃描研究顯示了與性取向有關的下丘腦的功能性差別。瑞典研究者伊凡卡 ·薩維克(Ivanka Savic)利用人們的汗液和尿液中生產的信息素 ②2進行了實驗。信息素在人們的嗅覺無法明察的情況下已經影響了人們的性行為。男性信息素對于異性戀女性和同性戀男性下丘腦活動的刺激效應相同,但是對異性戀男性沒有效應,顯然異性戀男性對男性氣味不感興趣。后來的研究顯示,信息素對同性戀女性和異性戀女性所引起的反應也不同。
很顯然,大腦的很多結構和功能差異都與性取向有關,它們在妊娠后半期的子宮中就已經形成了。它們不是由于一個強勢的母親造成的,人們在以前討論關于同性戀的原因時總是歸咎于這樣的母親。這么多年以來,我在授課期間總是會詢問大學里的醫學生:“你們中有誰的母親不強勢嗎?”從來沒有一位學生舉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