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故事:一本從史前時代到遙遠未來的時間史
- (加拿大)丹·福爾克
- 1216字
- 2021-12-29 18:27:57
第四章 被時間控制的世界
時間正張牙舞爪悄然潛行:我們拿的是月薪日酬,電信公司按分鐘收費,廣告費照秒計算……想在最短的時間安排最多的活動,讓我們成為當下的囚徒,我們活在時間饑荒中。幾世紀之前的人不怎么在乎“分”,完全不在意“秒”。過去一千年來,我們和時間互動的方式變動劇烈。
考慮到你該做的所有事情,當你浪費一個小時,卻讓我感覺像是一千個小時……因為對你的身體和靈魂來說,再沒有什么事情比時間更重要了,我覺得你不夠珍惜光陰。
——意大利富商達提尼之妻在1399年寫給丈夫的信
我們的生活愈來愈緊張,愈來愈有壓力,這是老生常談了,事實上,用這種方法描述現代生活,簡直就是陳腔濫調。不過檢查現在幾點鐘的頻率好像真的提高了,不是嗎?甚至當我們努力不去擔心時間的時候,時間也張牙舞爪地悄然潛行。很多人工作拿的是時薪;電信和網絡公司按分鐘收費(有的算秒數);廣告費用則照秒計算。在過去幾十年內,生活的步調似乎沖刺到驚險的速度。我們感到壓力很大,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起碼看起來是這樣。休閑時間當然仍占有一席之地,高爾夫球場和滑雪勝地生意也不錯。但感覺在休閑的時候,我們也要匆匆忙忙。躺在海灘上時,你旁邊的人是否盯著智能手機的屏幕不放?有人早上發電子郵件給你,接著就打電話過來,問你為何午餐前還沒回信。在計算機前坐了一整天,我們一回到家又立刻打開家里的計算機檢查私人的電子郵件,有些人甚至在上班途中工作。(最近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很多人覺得準備三明治“變得很麻煩”,因此不得不買更多“預先包裝好的現成食品”。)
法國的文化評論家吐尼爾認為,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最多的活動,讓我們“成為當下的囚徒……如果我們不慢下來,就是在冒與自己的未來漸行漸遠的風險”。我們活在“時間饑荒中”,多倫多大學睡眠和時間生物學中心的主任穆爾多夫斯基補充道,“醒著的時候,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完工業社會期待我們能夠完成的工作”。
時間永遠不夠:紐約中央車站
但我們在前一章看到,幾世紀前的人不怎么在乎“分”,完全不在意“秒”。的確,分秒都是相當新的概念。喬叟不知道一分鐘有多久;莎士比亞有分鐘的概念,可是從沒提過秒。即使到了莎士比亞的時代,“一小時”可能只表示“一會兒”,這意味著大多數人不需要更細的劃分也能過得很好。(《圣母經》禱文的最后幾個字就是很好的例子:“現在及死亡的那個鐘頭?!保?/p>
然而,就算在今日,并非所有人都這么匆忙。過去一千年來,我們和時間互動的方式變動劇烈,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愈加明顯;有的文化重視時間到偏執的程度,有的卻幾乎察覺不到過去和未來的存在。我們已經看過一些例子,人類建造的觀測站、時鐘和歷法都反映出這些差異。但時間差異也用更微妙的方式顯現,例如我們信仰的宗教和遵行的儀式,甚至連日常用字也包含在內。
在第二章我們看過中美洲的瑪雅人把時間當成有機、有生命的個體。他們并不孤單:從非洲的原始部落到古代遠東地區高度發達的文明,全球各地還有很多人抱持同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