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強調研究每個人的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提倡的是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傾力研究好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積極力量。

一、什么是積極力量

積極力量,從字面上理解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潛力。不過這種從功能上的解釋,似乎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定義中的“正向的、具有建設性的”究竟是對誰而言,是對個體自己而言還是對他人而言。因此,積極力量存在一個主觀標準和一個客觀標準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方面不是統一的。積極心理學認為,解釋積極力量時,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都要考慮,從理論上講,真正的積極力量應該是主觀與客觀標準之間的一個最佳平衡點。比如,智慧是人的一種積極力量,但如果單純以主觀標準來權衡的話,智慧和損人利己地搞陰謀詭計就沒什么不同了;當然,如果反過來純粹以客觀標準來權衡,那智慧可能又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傻瓜、缺心眼接近了。人們本身對于主客標準平衡的追求,只有在充分的擁有以及自如地運用積極力量時,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力量和潛力。

人們在分析積極力量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個體水平上把它當作是與良好結果相關聯的人格品質,如樂觀主義、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彈壓(Ego Resilience)等。其實人的積極力量不僅是一種靜態的人格品質,它還是一種動態的心理過程,能對周邊的環境做有效判斷并給出恰當的選擇。以樂觀為例,樂觀主義者并不是對所處環境的具體狀況不管不顧而一味地盲目樂觀,以致使自己處于危險境地,而是能謹慎地留心周遭環境中的危險信息,有選擇地面對不同的、具體的問題,用一種合理的方式來表明或實施自己的行動。因此,人的積極力量不僅包括人格類的某些特質,還包括人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地運用各種資源的技能,來實現目標或解決所面臨困難,簡而言之,人的積極力量是一種為能得到良好的結果而靈活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

積極心理學認為,并不是所有的積極力量都需要有意識來參與,人的某些積極力量,比如潛力,已經成為一種自動化的機制,這些積極力量和個體的成長發育一樣,已經在人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積極機制模式”(Strength Patterns)。進化心理學認為,人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達爾文已經考證,不但人的生理機制受進化規律制約的,人的心理機制也受進化規律的制約。例如,一些心理學的學者對各行業的成人進行了主觀幸福感的測試,如果用10點量表來表示的話,一般來講,大樣本人群所測得的主觀幸福感指數應該是個平均數,而實際上卻發現不同群體的主觀幸福感指數的平均數總是在0.6以上,這高于理論平均值0.5。狄納等人認為這個結果的出現,是由于人類保持或恢復,諸如幸福等積極體驗的能力已經表現出了生存性優勢,它們已經開始有了類似人本能的特征。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由于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隨著有關積極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疊加,已經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機制,也就是說,人類在積極方面的知識越豐富、技能越高超,人類的積極特性就會越自動化、越本能化,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進化過程。那么,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如何能提高大樣本人群的幸福感指數。即使理論上幸福感指數的平均數是0.5,通過學習積極力量,我們有沒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各個人群的幸福感指數。即使幸福感指數得分為0.9的人可能很難將幸福感指數得分提高到1,積極的心理學研究可能會使那些幸福感指數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有所改善。這便是我們說的,積極心理學既可以使普通人達到偉大的水平,也可以幫助那些掙扎于心理泥潭中的人獲得快樂。

二、為什么要提倡研究積極力量

“二戰”結束后的心理學以糾正問題為研究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心理學研究的本意,因為心理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在于除去人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促使人形成一種正向的心態或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的人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個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樣,去掉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也并不意味著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心態或行為模式。人的生命系統不是由問題組成的,而是一個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矛盾,也有潛在的自我內在完善能力的系統,個體一般都能自我決定最終發展狀態。因此,心理學應改變這種傾向問題的價值取向,應將注意力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能力之上,通過培育或擴充人固有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使得人能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積極心理學正是以這種新的價值取向為重心,逐漸成長為一種新的心理研究范式。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得好:“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與其努力地去探求不幸的各不相同,還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性,這也許對我們更有啟迪,同情、理解、寬容、利他、樂觀、堅持等,這些都是幸福具備的普遍共性因素,同時也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我們為什么不把研究這些積極力量當作幫助人類獲取幸福的有效途徑呢?如果只是固守地研究生活中的各種不幸,那么,人類所面臨的任務也許是應接不暇,即使人類滅亡的時候,也解決不完這些問題。而反過來我們更多地研究幸福,那人類面臨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許多。心理學在過去較多關注人和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其給人們帶來兩個方面的弊端:

第一,它縮減了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心理學應當研究人類的一切心理現象,而不只是研究問題性心理現象,心理問題只是心理現象的一個部分而已,而且是很小的、沒有代表性的一個特別方面。當心理學鼓勵所有聰明的心理學研究人員,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一部分心理現象——心理疾病、問題和缺陷等方面時,這顯然是不聰明的。即使以擺脫問題的來說,當我們只是研究問題本身時,很可能失去了一條擺脫問題的有效途徑,因為有些問題也許只有通過研究人性或社會的積極方面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第二,它束縛了人類自身正常積極功能的發揮。人類既有可能產生問題,也有能力追求卓越,如果只掌握了人類產生問題的“病理性機理”,而對人類追求卓越的“積極機理”一無所知,那我們就把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拋到九霄云外了。實際上,心理學過去50多年的“病理性”研究實踐已經清楚地表明,人類正常的積極心理功能,不可能通過純粹的消極性體系而得到充分的發揮。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女人,她的兒子在三歲那年,被人販子拐走了。她因為受不了這個打擊而精神崩潰、神經錯亂,開始變得半瘋半傻的。她有時候很平靜,有時候見人就打,見東西就摔,弄得家里不得安寧。家里人實在沒有辦法,將她送進了市郊的精神病醫院。

這個女人入院的第三天,就從精神病醫院跑了出來。離精神病醫院不遠的地方,有一家鄉里開辦的鞭炮廠。當時接近中午,大門口的保安恰好進屋去接一個電話,就在這一會兒的空當,這個女人跑進了廠里。她徑直闖進了生產車間,順手抓起一些東西就往地上摔,等車間里的幾個工人和保安趕到制止她時,她正舉起一個小鐵箱要往地上摔。幾個工人和保安看到這個場面頓時都害怕極了,一個個目瞪口呆,甚至忘記了往外逃跑。因為這個小鐵箱里有用來做鞭炮的火藥,這箱火藥一旦落地,強烈的撞擊很可能會引起火藥的爆炸。而這箱火藥一爆炸,一定會引起周圍更多成品或半成品的鞭炮的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這時,有人反應過來向她叫喊:“放下它!放下它!”可是這個女人只是看了他一眼,反而把火藥箱舉得更高了。保安急得大叫:“別動!那是火藥,摔下來,你自己也會沒命的!”但這個女人顯然聽不明白他們的話,看著他們又咯咯地笑起來。

情況萬分危急!雖然保安和工人想拼命沖上去,奪下這個女人手中的火藥箱,但他們又怕這樣做反而刺激到這個女人迅速把火藥箱扔下去!眼看著一場慘烈的災難就要發生了,車間里的人們紛紛往工廠大門外跑。就在這時,一直在追尋瘋女人的精神病醫院的醫生趕到了,醫生看到這些工人一邊跑一邊大喊大叫:“這個女人要摔炸藥了……”從這個混亂的場面和人們驚慌失措的喊叫聲中,醫生猜測到這個女人可能在這個鞭炮廠里。醫生立即沖進了廠里,并迅速跑進了車間,果然,醫生看見幾個工人遠遠地圍著這個女人,而她的手中正舉著一個小鐵箱,醫生頓時意識到那個小鐵箱的危險性和重要性。說時遲那時快,醫生靈機一動,立即沖她喊了一句:“別摔壞了你的孩子!”醫生剛說出這句話,那個女人頓時愣住了,她睜大一雙無神的眼睛,直直地看著醫生,那箱火藥卻仍被她舉在頭上,沒有立即落下,醫生又大聲而和藹地說了一句:“你手上舉的是你的孩子。”

聽到這句話,這個女人的神情立即安定了許多,她將舉在頭頂的火藥箱放了下來,緊緊地抱在懷里,低頭打量著懷里的東西。就在這一瞬間,保安和工人沖了過去,奪下了那個火藥箱。

所有在場的人都松了一口氣,一場重大的血腥的災難就這樣避免了!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那位醫生,感激他,欽佩他。在他們看來,醫生的“別摔壞了你的孩子”和“你手上舉的是你的孩子”這兩句意思一樣的話有著無比神奇的力量。因為這個女人什么話也聽不明白,也聽不進去,卻“聽懂”了這兩句話的“含義”。

醫生一邊告訴人們把這個女人送回精神病醫院,一邊對大家說:“我能說出這兩句管用的話,是因為我知道她的病根,我能找到她心靈深處最牢固,也是最能喚起她的記憶的一絲東西——那就是……她對自己孩子的深厚的母愛……”

從這個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不管是處于什么狀態,只要他還是一個人,就必然存在著積極力量,只要想辦法開啟他的心扉,喚醒他積極的愛的力量和品質,就可以阻止他的“瘋狂”和“錯亂”,就可以讓他學會“理智”和“善良”。一個精神病患者況且能這樣,那正常的人自然會做得更好。事實上,即使一個人處于絕望、消沉等痛苦的邊緣,他也不只是關心怎樣來解除自己的這些痛苦,在他內心深處,他還是要關心自己的尊嚴、品德、生活目的和意義。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人類心理的積極力量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如狄納研究了人為什么以及在什么時候具有主觀幸福感,并指出主觀幸福感應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進燈塔;馬西米尼(Massimini F.)和凡弗(Fave A. D.)從生物進化和社會進化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快樂體驗這一積極品質,是影響人心理選擇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且直接關系到人類的行為模式;彼德森(Peterson C.)研究了樂觀主義的培養方式及其與現實及悲觀主義的關系等,指出樂觀主義這一積極品質是社會前進的一個重要動力;梅耶斯(Myers D. G)從人類是怎樣獲得幸福,以及誰是幸福者著手,用實證的方法證明了年齡、性別和收入等和幸福都沒有絕對的關系,只有社會性支持、對未來充滿希望、有明確的生活目標等集體層面和個體層面的積極品質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梅耶斯的這一成果恰好和英國著名學者巴克萊在人生修養作品《花香滿徑》開篇所指出的幸福生活的三個因素(充滿希望、有事做、能愛人)不謀而合;布思(Buss D. M.)則從進化論的角度對人類的幸福做了剖析,指出幸福既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只有對其充分重視,才能真正提高人類自身的生活質量;雷揚(Ryan R. M.)和戴茨(Deci E. L.)從人的本質出發,研究了自我選擇這一積極品質,認為個體的自我選擇對內部動機、社會發展和人生幸福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泰勒(Taylor S. E.)等人用實證等方法研究了積極情感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最終得出結論:積極情感不僅能幫助人消減生活的壓力,也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

三、積極心理學研究積極力量的三個層面

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和人類社會的積極力量,具體地說,積極心理學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研究積極力量:

首先,從主觀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主觀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滿足、滿意、驕傲、安寧、成就感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興、幸福、心流(Flow)和身體愉悅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則主要研究了樂觀、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其次,從個體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尋求心理學要研究積極人格。人格研究是積極心理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積極心理學提出了一個比較獨特的人格分類標準:樂觀型解釋風格人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人格。積極心理學在人格研究中,特別強調心理學要著重研究人格中所蘊含的積極方面和積極特質,尤其是研究人格中關于積極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質。在這方面,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友好、尊嚴和慈祥等在內的24種人格特質,并對它們的形成進程做了具體的實證研究。

最后,從集體層面上看,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重點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提出這些組織系統的運行都要有利于培育和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也就是說,這些組織系統的運行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不過總體說來,與其他兩個方面相比,積極心理學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相對還是欠缺了許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张北县| 四平市| 丹东市| 横峰县| 科技| 宁德市| 丰原市| 湘西| 五大连池市| 讷河市| 东阿县| 新龙县| 壤塘县| 宁明县| 怀来县| 伊宁县| 延安市| 紫金县| 黎川县| 正宁县| 玛沁县| 宁津县| 拉萨市| 林西县| 溆浦县| 营口市| 建湖县| 大足县| 通州市| 蚌埠市| 长沙县| 永寿县| 平山县| 天长市| 瑞金市| 辽宁省| 义马市| 南涧| 呼图壁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