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語言與人性的奧秘
- 王新剛
- 5字
- 2021-06-03 10:45:28
第一章 總論
身心一元論
對人性的認識是我們一生的主題。童年的這種認識主要來自情緒上的快樂和痛苦的體驗,而這時我們無法控制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增多,我們開始用自我暗示的語言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在大多數時候能夠平靜下來。我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語言、心理和生理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身心一元論。
以前的每一個心理學理論體系都有自己關于身心關系的假設,但是這些身心關系的重要性在實際應用中變得可有可無。例如,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都認為心理是以生理為基礎的,但它們研究的對象僅僅是外顯的語言和行為,沒有建立任何關于語言和行為的內部生理學知識,更沒有從意義的角度將兩者聯系起來。在新理論中,心理和生理是作為同一事物來研究的,所以關于身心關系的假設——身心一元論是整個理論的基礎。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理論結構上,而且體現在所有應用性的語言上。
筆者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物理學,從本質上認為世界是一元的,也就是物質的,身心也是一元的、一體的和物質的。心理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一種方式,將它單獨列出來只是為了便于研究。笛卡爾提出的身心二元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認為意識或精神是區別于物質的另一種存在。心理實在一般是指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觀念和用動作表現出來的行為。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觀念必須借助嘴、舌頭、咽喉來發出聲波,它在大腦內則是由控制語言的神經功能與大量意義性的神經功能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此可見,語言的存在和表達的整個過程都是以物質的運動為基礎的,在這一點上行為對心理的表現更容易理解。例如,關于心理在行為上的一種表現——微笑。當你說某人在微笑,指的是他臉上出現的一種模式化的肌肉運動,我們將這種模式稱為笑容。微笑最先開始于大腦內的神經興奮,然后表現為臉部肌肉的運動,整個過程都依賴于生理作用。
身心一元論者認為,內隱的心理過程包含了內隱的語言和行為,外顯的心理過程不僅包含內隱的語言和行為,而且必須要有外部的語言和行為。內隱的語言和行為主要是以表征詞匯的形式在大腦中運行。這些表征詞匯是功能/范疇性神經的另一種稱謂。所以,根據身心一元論,心理結構的本質是生理結構(神經結構),我們最終建立的心理學理論也應該具有生理學屬性。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心理是一種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科學的結構。人類心理是一個適應性系統,它根據目標選擇行為,使其適應特定的情境。心理是一個概括性術語,它僅僅表示一系列的事件,就算在精神分析理論中也是持這種態度。身心一元論將徹底打破這一切,我們認為每一個心理事件背后的本質都是某種神經性的功能作用,而這些功能作用本身就具有科學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