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語言與人性的奧秘
- 王新剛
- 839字
- 2021-06-03 10:45:29
等效原理
語言和行為、表征以及大腦中的功能/范疇是一一對應的,這種對應反映的是它們的存在狀態,但是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它們是如何運行的呢?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激發心理過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先來了解一下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是對同一性原理的進一步擴展,它來自大腦成像實驗:對大腦功能的直接刺激和通過語言的間接刺激是等效的。也就是說,通過某些功能性語言或功能性表征刺激大腦功能,可以產生實質性的心理和行為。加入行為可以進一步解釋為:語言和行為或表征所表現的心理過程與刺激對應的神經性功能/范疇的生理過程是等效的。同一性原理主要是為了說明心理和生理的對應關系,這是基礎。等效原理則是為了說明通過語言和行為可以改變心理和生理狀態,其實所有的心理治療方法都是對等效原理的應用。
在物理學中,伽利略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可以用精確的幾何結構來描述物理世界的運動。在新理論中,我們最大的貢獻就是可以用精確的語言詞匯(行為也可以表示為行為詞匯)的邏輯結構來描述心理(生理)過程。
要說明等效原理的存在必須用到功能成像技術。如果使用語言或表征激發心理和行為過程與用電極直接刺激對應的功能區所得到的行為反應或功能成像是一致的,就證明等效原理是存在的。這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通過語言發出指令讓被試將手抬起來,在被試完成動作的同時就會通過功能成像技術看到其大腦中控制手的功能區被激活了。同時,采用另一種逆向方法,在被試控制手的大腦功能區放一個電極,并利用微電流刺激神經元,將觀察到手的反射。這兩個互逆實驗足以證明語言能夠實質性地影響心理和行為。
用語言來表示心理和生理過程是對新理論的一種應用。例如,因為我很餓,所以要吃飯。在這句話中“餓”是感覺功能詞,“吃飯”是行為功能詞,“因為……所以……”則表示這兩個功能詞之間的邏輯關系。這句話在大腦中表示感覺功能和行為功能之間動力性的作用過程。不僅僅是描述過程,當你在語言上反復表達這種饑餓感的時候,你會發現饑餓感變得更加強烈,這是因為語言本身會激發或影響大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