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70年與新時代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 蘇劍主編
- 2920字
- 2021-06-03 10:35:05
2 明斯基與兩大經濟學研究傳統
一些經濟思想史家已經認識到,經濟思想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呈現出許多競爭性的經濟學研究傳統。這些研究傳統如同“教父傳統”(Patristic Tradition),自形成之日起便作為一種權威得到遵從、繼承和發展,影響著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思想路徑(Perlman and McCann, 1998)。在經濟思想長達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歷史悠久且長期并存的經濟學研究傳統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周期性演替(賈根良,1998、2006、2010;賴納特、達斯特,2007)。如同勞丹所認為的,它們從根本上是以不同的本體論或世界觀為基礎。
一種是西方正統經濟學研究傳統或牛頓主義傳統。這種傳統發端于啟蒙運動時期,從重農主義、亞當·斯密、李嘉圖、“庸俗經濟學”和杰文斯—瓦爾拉斯的邊際革命等一直延續到現代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綜合、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等)。它是以靜態的、機械的、原子論的和封閉的世界觀為哲學基礎,假定技術、制度、偏好和資源稟賦不變,在均衡框架下研究理性經濟人如何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則,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因而分析的焦點集中于物物交換、消費和積累上。這種傳統采用了把偶然因素排除在外的決定論哲學觀,堅持認為存在著適用于一切時間和地點的規律,演繹主義、數學形式化建模和預測是其研究方法的特征。
另一種則是西方非正統經濟學研究傳統或達爾文主義傳統。這種傳統起源自更久遠的文藝復興時期,從重商主義、美國學派、德國歷史學派、馬克思經濟學和熊彼特經濟學等一直延續到目前的當代異端經濟學各流派(后凱恩斯主義、馬克思主義、新熊彼特學派、社會經濟學和女性主義經濟學等)。它以動態的、系統的、有機的和開放的世界觀作為其哲學基礎,認為技術、制度、偏好等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這種變化的典型特征是非均衡過程,經濟行為者按照得失權衡而非效用最大化原則采取行動,資源創造而非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因而分析的焦點集中于生產和創新。經濟研究要特別注重時間和地點的差異,比較的、制度的、歷史的和解釋學的方法是其研究方法的特征。在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眼中,后一種傳統被看作異端并遭到貶斥,而前一種傳統則被視為正統并得到推崇。
明斯基通常認為是后凱恩斯主義的杰出代表,是美國后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創始人(King, 2018)。而后凱恩斯主義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西方異端經濟學流派之一,構成了以上所區分的達爾文主義經濟學研究傳統。如上所述,在“研究傳統”意義上,達爾文主義這種經濟學研究傳統能夠容納和概括這一傳統內部不盡相同的理論和學派,同時又依托這些具體的理論和學派來表征和說明。作為一種異端經濟學研究傳統,構成該傳統以上諸多世界觀和方法論核心的要素便來自該傳統內部的特定異端學派。其中,后凱恩斯主義學派通過對真實時間制度背景的分析,通過對與政策建議緊密聯系的有效需求、不確定性和生產的貨幣理論的強調,為該傳統做出了獨特的貢獻(Lee, 2018)。因此,作為后凱恩斯主義的代表,明斯基的經濟思想自然而然與達爾文主義傳統相契合。
一方面,從本體論或世界觀角度來看,明斯基所構想的一幅獨特而宏大的“華爾街圖景”,與達爾文主義傳統的世界觀是一致的。明斯基所構想的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的貨幣生產型經濟,表現為充斥著不確定性的復雜的金融關系和現金流網絡。這種經濟背后的焦點在于資本積累或投資過程,投資在二價制框架中進行,并以利潤的形式產生現金流入。由于投資活動需要依靠融資,因而與資本積累過程同時進行的是融資過程。復雜而不斷演化的金融體系,在為企業投資提供融資的過程中,內生創造了貨幣,并隨之創造了債務層級和負債結構,從而使投資活動以債務支付承諾的形式產生了現金流出。利潤作為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入,與債務作為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因而成為貨幣生產型經濟當中的核心金融關系。從微觀層面而言,這種關系成為企業現金箱狀況的主要體現,決定著企業的安全邊際和風險評估。而上升到宏觀層面,這種關系交織在一起則形成了金融結構。由于這種關系會不斷變化,金融結構也會不斷演化。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在周期性擴張過程中,金融結構會逐漸內生地滋生金融脆弱性,以至會進一步以通貨膨脹、失業和危機等形式導致金融不穩定性。然而,資本主義這種內在所固有的不穩定性,卻可以通過政策制度安排來抑制(李黎力,2017a)??梢?,這種著眼于復雜而不斷演化的金融資本主義,聚焦于多維、跨期、非線性的動態和開放的經濟體系當中不斷變化的內生非均衡去穩定性力量和過程的經濟圖景,恰恰是以上達爾文主義傳統世界觀的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受這種世界觀的影響,明斯基所遵循的方法論也是與達爾文傳統相契合的。秉承著方法為圖景服務的原則,明斯基從整體上采用了制度的、演化的和歷史的分析方法,來研究自己所設想的一幅嵌入各種制度,尤其是復雜而不斷演化的金融制度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圖景。這種復雜的、動態的圖景意味著不能采取絕對的、一刀切的方法來應對,也無法采用形式化的數學模型和方程來捕捉。相應地,它需要從一種辯證的視角,依靠深入實踐的參與觀察、運用文字語言的敘述性方法來捕捉和闡釋。具體而言,針對圖景當中的要素特征,明斯基則遵循了一種宏觀—微觀—宏觀的研究進路,首先從宏觀著眼,運用非均衡分析法來討論圖景當中的本質上所存在的非均衡力量和趨勢,并運用現金流分析方法將圖景抽象成一個現金流網絡,從廣義理性行為模式出發剖析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和現金箱狀況,最后探討其宏觀上的金融不穩定效應(李黎力,2017b)。可見,這些研究方法及其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方法論,也正好構成了達爾文主義傳統的鮮明范例。
除了以上可見明斯基經濟思想是對達爾文主義這種由來已久的經濟學研究傳統的傳承之外,事實上明斯基還對這種異端傳統有所創新和發展。盡管明斯基被劃歸為“后凱恩斯主義”,但其實他更偏愛將自己定義為“金融凱恩斯主義”(Financial Keynesianism)。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明斯基不贊成后凱恩斯主義的激進主義(Radicalism),想讓自己與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當中所存在的為了提出“一般性理論”而將制度推到幕后的傾向保持距離。他總是十分謹慎地指出,他所提出的理論并非“普遍規律”,而是一種特定的理論,僅適用于那些已經形成發達的金融制度的經濟體。換言之,他反對能夠適用于不同經濟現實的一般化理論的神話。這樣一種理論在他看來要么顯然是錯誤的,要么簡直就是太過一般化而沒有任何用處。制度必須在分析的一開始就納入進來,有用的理論是制度特定的(李黎力,2019b)。為此,明斯基專注于研究發達資本主義金融制度在決定宏觀經濟運行中所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他所提出的“華爾街圖景”(Wall Street View)成為后凱恩斯主義學派乃至異端經濟學研究傳統當中獨具一格的世界觀組成要素。也正是在制度分析,特別是金融制度研究方面,集中體現了明斯基對達爾文主義傳統的弘揚和發展。
綜上我們發現,明斯基經濟思想是對兩大經濟學研究傳統之一的達爾主義這種歷史更為悠久的異端經濟學研究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關于二者之間具體特征的契合與一致,我們可以從表1中看得更加清楚。
表1 明斯基與達爾文主義經濟學研究傳統之間的簡要對比

續表

注:表格由筆者自行繪制。其中達爾文主義經濟學研究傳統的各項特征來自賈根良(2006)的整理,明斯基經濟思想的各項特征來自筆者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