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學教育教學改革論文集
- 張云主編
- 5078字
- 2021-06-03 13:28:14
“信用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高曉娟(1)
課程思政的提出,旨在恢復到教育的本質,教書育人。課程思政,要激發(fā)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作性,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在現(xiàn)代網絡經濟時期,價值體系的多元化、信息數(shù)據的實時性、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使高校學生面對更多的誘惑和選擇,如何發(fā)揮高校的主陣地,發(fā)揮課堂和教師的作用,使青年學子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人文精神,樹立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高校教師責無旁貸,所有的課程教學都應納入其中。
一、信用管理學思政課程建設實踐
信用管理學作為信用管理專業(yè)的基礎課和主干課,其專業(yè)核心也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的品德特性,因此在多年的教學中,把信用的理念蘊含在日常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思想扎根于教學活動中。通過十幾年的課程建設,基于思政課程角度,構建了“課堂—實踐—網絡—教材”四位一體的教學新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用管理學2008年成功申報校精品課程,2010年結項;2012年列入上海市重點課程建設,2015年結項;2018年,成功申報校思政課程建設項目,2019年結項。經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應用性和實踐性技能”的教學原則。信用管理學的課程教學一方面體現(xiàn)在信用評估、信用管理等專業(yè)技能上,另一方面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信用至上的優(yōu)良品質。
(一)采取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課堂教學活動是思政課教學的起點。財經專業(yè)課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師挖掘思政元素、課前認真?zhèn)湔n,對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教學方式的積極創(chuàng)新、學生的有效參與等要進行合理設計和深度思考。在授課中,任課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信用管理學的教學中,對課堂的設計,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結合的方式,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編寫教學計劃、教案、思政案例以及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思政案例緊密貼近生活,同時更好地弘揚主旋律。如在“信用的概念”一節(jié)中,融入“感動中國——信義兄弟”,通過案例的情景回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信用,傳播正能量,培養(yǎng)珍愛信用、誠實守信的品質。在“社會信用體系”一章中,融入“因商而興—因信而衰—因信而立(溫州信用沉浮之路)”這一案例。在案例教學中,為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和自主學習性,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分別收集資料,形成文稿,課堂演示。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查詢相關資料,并鼓勵學生與長輩溝通,了解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溫州產品的印象和感觸。在該案例教學的實踐中,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有效融入,通過深入分析溫州20世紀80年代失信泛濫、20世紀初重建信用、2017年底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城市三個階段的信用發(fā)展過程,讓學生理解信用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基石,溫州經濟的烈火淬煉和信用重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的歷程。
(二)積極探索實踐教學
課程思政實踐環(huán)節(jié)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可以通過社團、社會實踐基地以及相關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社團是大學校園的特色,每個社團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和活動主題。課程思政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專業(yè)教師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給社團成員做專題報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學校還可以參觀愛國主義實踐基地,接受紅色思想的熏陶。
在信用管理學的實踐教學中,充分利用社團“經濟學研社”,開展各種講座,外請專家、企業(yè)高管做報告,介紹我國改革開放信用體系建設的成績。每年組織案例大賽、知識大賽、調查報告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信用管理學教學團隊的所有教師都參與指導案例大賽和知識競賽,并擔任比賽評委,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yè)能力。
在信用管理學課程思政的踐行中,組織學生通過誠信考試宣誓、誠信青年等活動,自覺珍愛信用,培養(yǎng)誠信意識和提高信用水平。
(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開展思政教育
網絡傳播的實時性、開放性以及互動性,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網絡信息數(shù)據的傳輸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和覆蓋面廣的特點,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能取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效果。現(xiàn)在普遍采用的微信、QQ、博客、微博等實時交流工具,可以開辟網絡在線互動教學空間,學生可以隨時向教師報告反饋自己的所思所想,使教師方便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有利于及時化解危機。教師也可以在網上開辟工作室,主動和學生跨時空、深度交流互動,給學生減壓釋懷。這種網絡模式能夠減少面對面交流難以言喻的尷尬。
信用管理學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坐班答疑和自習輔導等方式解答學生的各種學業(yè)和生活的困惑疑慮;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在線實時交流,隨時幫助學生解決思想顧慮和心理問題,分享學生的所思所想。
(四)微課程的錄制
信用管理微課程的錄制是信用管理學思政教育的特色。該課程通過淺顯易懂的知識講解,讓市民了解身邊的信用,珍視自己的信用,自覺講究誠信,從而約束自我,完善社會信用,構建全社會的信用體系。該課程進行了精心的籌劃、選址、錄制,微課程用于日常教學,不僅僅是信用管理專業(yè)的教學,作為普及型的知識資源,也可以作為非專業(yè)學生了解信用的學習資料。課程“經濟身份證——個人征信與誠信”共分為四個微課程:誠信、征信ABC、讀懂你的信用代碼——經濟身份證、案例分析——我的信用我做主,每個微課程時長20分鐘左右,主要從誠信、征信、信用報告等方面介紹誠信與信用等相關知識。
誠信微課程主要介紹中國古代誠信、西方契約誠信、中國誠信危機以及誠信建設等方面,從歷史、文化、東西方價值觀的角度分析東西方誠信的內涵以及構建,讓市民理解誠信的由來,懂得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提倡誠信的國家,誠信與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體系有關,自覺培養(yǎng)誠信品質,提升道德水平,促進誠信國家的建設。征信ABC微課程是從征信角度講述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和評估的過程,分析征信機構職能、業(yè)務范圍和工作職責,讓市民了解征信的數(shù)據來源、信用評估的標準以及信用評估報告的使用等信用知識,使市民能夠自覺關心自己的信用信息,維護自己的信用。讀懂你的信用代碼——經濟身份證微課程是從個人信用報告角度,講述信用報告的信息來源、信用報告的解讀以及市民信用報告的作用與權利。信用報告是市民的經濟身份證,它是市民貸款、求職以及日常信用行為的基礎性報告,在信用經濟社會中意義重大,通過學習,讓市民懂得良好的信用記錄和評分是經濟生活中無形的信譽財富。案例分析——我的信用我做主微課程是采用案例的形式與學生互動,通過典型的案例,分析信用的缺失給生活帶來的不利和利益的受損。該微課通過案例分析、學生互動提問交流等形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答疑解惑。
信用管理微課程出發(fā)點是通過淺顯易懂的知識講解,讓市民了解身邊的信用,珍視自己的信用,自覺講究誠信,從而約束自我,完善社會信用,構建全社會的信用體系。該微課系列是通過專業(yè)機構制作,精心選址,分別在圖書館、立信會計博物館等地完成錄制。系列課程中“征信ABC”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組織的第三屆全國微課程優(yōu)質資源展示比賽,獲得三等獎。
二、思政課程建設的心得體會
(一)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的有效融合
課程思政的核心或者說難點在于如何實現(xiàn)課程思政和專業(yè)課程的有效融合,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合理嵌入“立德樹人”元素,潤物細無聲,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自我修行,錘煉意志,提升自我。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70年來經濟強國之路的實踐創(chuàng)新,是財經類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思政育人元素相結合最好的契合點。例如信用管理學的教學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我國信用管理建設在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的推動下步入快車道,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大勢以及我國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首先梳理我國信用體系的發(fā)展進程和取得的成就,并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進程,利用表格和數(shù)據,更好地詮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信用領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例如,2006年我國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開始進入信用經濟社會,2012年,GDP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大國,信用經濟進入高速發(fā)展的階段。而我國政府順應了信用經濟的發(fā)展,適時提出加強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從2014年開始,“社會信用體系”連續(xù)六年出現(xiàn)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f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2016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lián)合激勵和失信聯(lián)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fā)〔2016〕33號)。2017年5月,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關于加強和規(guī)范守信聯(lián)合激勵和失信聯(lián)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央政府密集出臺政策,表明政府建立健全信用體系的決心,真正實現(xiàn)政府職能改變,讓信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信用讓生活更美好。在分析過程中,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從教學組織環(huán)節(jié),采取學生互聯(lián)網查閱資料、課堂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參與性。從教學實施效果反饋看,通過案例和理論相結合,以及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使學生了解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取得的巨大成就,對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以及深入了解“守信者獎,失信者懲”的獎懲機制,信用獎懲機制的建立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將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導作用
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高校教師是責任主體,其核心任務在于以課程為載體弘揚主旋律,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這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承擔的責任在于:①課堂教學需要重新精心設計與組織,在專業(yè)課程的講解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從這一點上,教師需要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教學上,在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探索、教學技術的運用上下功夫。②作為學生的表率。教師在思政教育中,傳播和樹立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同時也要求教師嚴于律己,以德服人。課程思政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中,立德樹人,先使自己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的好教師,才能以理服人,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
在信用管理學課程十幾年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教師一方面在課程教學中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做好典范;另一方面,從日常的作息時間、上課等方面嚴格要求,為學生優(yōu)良素質的養(yǎng)成打好基礎。
(三)改進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各種最新信息的集散地、思想觀點的碰撞平臺。數(shù)據信息的泛濫化、多元化和原生性對大學生的政治態(tài)度、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乃至心理狀態(tài)都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極大地改變了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育環(huán)境,增添了思政理論教學的復雜性和難度,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高校教師應順應這一發(fā)展,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以改革的勇氣引領“教”的創(chuàng)新,用探索的精神服務“學”的成長,在把握主旋律不變的情況下,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使思政課煥發(fā)新的生機。
近年來,對信用管理學課程的實踐和探索,通過深入剖析在現(xiàn)代化科技網絡技術條件下,加快推進教學模式由傳統(tǒng)知識傳授型向學生參與共建型轉變,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實踐輔導、網絡助學、教材案例研學“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為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搭建寬廣舞臺,有效促進學生誠信守信的道德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人民日報,2014-12-30.
[2]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J].中國高等教育,2017(15):28-29.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4]蒲鴻志,韋靜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J].大學教育,2018(10):119-122.
(1)高曉娟,上海財經大學碩士,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金融學院信用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金融學和信用風險管理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際貿易問題》《當代財經》《經濟縱橫》《上海投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等刊物中發(fā)表論文多篇,參與和主持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政府政策咨詢室、上海市人大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