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讓孩子意識暴力的錯誤性
- 打造孩子的好品質(好孩子如何養成)
- 周云煒編著
- 1084字
- 2021-06-10 15:48:17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我國有暴力傾向的兒童正在逐漸增多、向低齡化發展,有的孩子從三四歲就開始出現暴力傾向。
陳同今年4歲了,在家非常調皮,在學校中卻是給乖巧的學生,老師卻常表揚他。平時在家里玩耍,陳同常常無緣無故打人。
記得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到陳同家和他一起玩耍,因為和其中一個朋友爭著玩自行車,陳同拿起地上的鏟子打在了對方的頭上,那個小朋友的額頭瞬間鮮血直流,雙方父母都嚇壞了,趕忙把孩子送到醫院。對方的父母一個勁地指責陳同的父母管教不當,致使孩子出現暴力行為。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不但會影響其日后和他人之間的正常交往,還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等,阻礙其日后的順利成長、發展。
其實,孩子有暴力傾向很可能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
一、認同暴力行為
幾乎每個施暴的孩子都有讓人心酸的受虐經歷,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無論目睹還是親身經歷,皆可能除了身心遭受暴力外,也認同施暴,甚至認為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等到自己面對挫折、麻煩、困難時,就想著通過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一開始,孩子如同一張白紙,孩子會模仿家長的各種行為去認識自己、他人,學著怎么和他人溝通、建立關系等。
二、憤怒情緒的表達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父母常常因為小事打罵孩子,孩子因為勢單力薄而無法反抗。之后,孩子就會為了獲得安全感而進行自我保護,最常用的就是“壓抑”,如果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恐懼、憤怒,這種壓抑情緒無法小視,就會被放到“潛意識”里,這種情緒不能被自己、他人察覺,但會在特定情況下表達出來。如案例中陳同在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小朋友時動手打人的行為,通過極端方式、異常行為表達、釋放內心壓抑。
三、應激事件的無意識防御
長期家庭暴力會對兒童的心理造成創傷,等到他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時會無意識地逃避、攻擊,進而緩解內心的恐懼。就像案例中的講述,陳同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產生了受挫感,針對這件事,處于無意識的保護,他便以攻擊的方式獲得安全感。
了解到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原因,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暴力行為是錯誤的,改掉自己的暴力行為呢?
一、家長做好榜樣工作
想要讓孩子了解到暴力行為是錯誤的,家長應當以身作則,杜絕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讓孩子真正明白暴力是錯誤的,模仿家長好的行為。
二、家長做好教育工作
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時,應當積極地予以正向反饋,讓他了解到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并且引導孩子控制情緒。
三、心理、精神方面的診斷
長期家庭暴力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某方面精神障礙。父母應當及時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做相應的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