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親,你做好當媽媽的準備了嗎

孩子會令你的人生得以完整和成長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正在遭受自由主義的激烈碰撞,尤其是現代育兒所要付出的金錢和精力,以及這背后的媽媽要面臨的人生種種改變,更讓很多已婚的女人望而卻步。于是,生還是不生?這已經成為一些年輕夫婦面臨的焦慮問題。

也有一些已婚女人說:“我自己還沒長大,怎么會去照顧別人呢?那誰來照顧我呢?”確實,現在處于黃金生孕期的已婚女人很多本來就是獨生女,在親人的照顧下長大,結婚后由丈夫照顧,她們喜歡毛絨玩具,喜歡和丈夫撒嬌,生了孩子,豈不是會和孩子成了競爭對手?更不要說那些生了孩子后無休止的家務了,想想都恐怖……還有一些職業女性因為事業正處于上升期,或者在某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工作經驗,如果放棄工作生孩子,則可能面臨著以后要重新開始的結果,這讓很多女性徘徊猶豫……但是,仍有絕大多數女人,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做母親,她們可能沒有一定要將人類繁衍下去的歷史責任感,但是她們知道,做母親,是關乎生命的大事,是實現自我的必經之路,只有經由做母親的過程,才能讓她們的生命得以完整,否則,即便擁有豐厚的物質,享有無人束縛的自由,但心靈,永遠空落落的沒有一個穩固的依附。

確實,孩子會讓一個女人真正得以完整和成長,他會教你忍耐、堅強、溫柔和如何付出愛。孩子的無邪的笑聲讓你感受這世界的單純和美好,即便孩子的哭聲也會令人感受到的是旺盛的希望。在他充滿期待的眼神里,讓我們感到自身的責任,激發了我們無限的潛能,在他稚嫩小手的觸摸下,讓我們從心底升起一種力量,讓我們無比堅強。

看似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大人也是重新活一回,重新修復自己一回的過程。

孩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我們人生前所未有的門,一個新的世界從此敞開懷抱,一段新的人生體驗充滿著愛和向上的力量。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

媽媽是孩子溫暖的港灣,也是有些孩子走向罪惡的直接推手。你如果聽了后一句話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天下那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害自己的孩子呢?那我們先看看一個真實的案例:在浙江,一名成績優秀,品德優良的孩子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而這個母親呢?工資不高,就幫別人加工毛線衣賺點錢供兒子讀書,讓孩子過著“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生活。所謂為了兒子也費盡了心血,但是她為了兒子的學習,不允許他有任何的興趣愛好,動輒打罵,逼孩子考取他認為沒有能力考取的學校,孩子在高壓管教中,終于拿榔頭朝母親后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這個媽媽看似為了孩子嘔心瀝血,但卻獲得了這樣的下場!媽媽雖然滿懷愛孩子的心,但是教育方法不當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因此,對于孩子,光有愛,沒有方法和智慧同樣是行不通的。

現在處于80后的新媽媽們,似乎面臨的挑戰更大了。因為現在的媽媽們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賣力工作,而且工作時間更長,壓力更大。

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我們的媽媽們應該怎樣去了解我們的孩子?如何有效地溝通?如何更有效地培育孩子?成了媽媽們的當務之急。

蒙臺梭利曾強調,人的功能在0~3歲這一階段上比3歲以后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綜合還要大,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三年看做是人的一生。既然1~3歲對于人的一生如此重要,那么在這一階段,我們的孩子的都發生了怎樣的成長,而作為媽媽,我們又該如何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因“時”施教?

我們這本書雖然談的是孩子3歲前的教育與培養,但是人的一生除了嬰兒期之外,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主題,作為媽媽的你,是否有了相應的準備呢?

“媽媽”這個社會角色的擔當,說容易很容易,只要你生下了孩子,就可以當媽媽了,但是,說難又太難,要保證孩子的心身都能健康的成長,你不僅要懂如何在生理層面照顧孩子、還要懂如何在心理層面照顧孩子。所以說,一個合格的家長,是需要大量的學習的。

然而,現在這個消息爆炸的社會,各種信息又太多了,這時候更需要媽媽的自信,相信直覺,相信自己,不盲從,在鋪天蓋地的信息和各種聲音的轟炸中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什么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但是,這樣的強大的自信從哪里來呢?

現在干什么工作都需要“上崗證”,但是,很遺憾,我們國家的的父母們,在崗前是沒有經過什么培訓的,都是倉促到位,有很多媽媽并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懷孕了,在未來的育兒路上,往往不能安心地履行媽媽的責任;即便是做了一些準備的媽媽,她們的辛勞往往達不到期盼的效果,因為她們的思想、說話和行為,受到傳統文化、社會狀況、上一代的熏染等,只能重復過去的做法;有的媽媽確實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愛,每天像仆人一樣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結果使孩子無法獨立發展,而且變得沒有力量,甚至使孩子心理、智力都發展滯后;……

如何做一個好媽媽呢?做一個好媽媽的前提是要做好自己,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將自己的生活活的有滋有味、豐富多彩,這樣我們才能在培育孩子的時候,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求,這樣才能建立最基本的自信,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覺,才能以真愛面對孩子。

因此說,培養孩子的過程何嘗又不是媽媽自我修煉的過程!要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著實不容易,就讓我們以專業的精神來面對這份賦予我們的神圣工作吧!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我們自身也都能得到全新的成長,從這個角度說,這又是何等神奇的人生過程!

專家媽媽貼心話

現在有一些社會機構開辦“父母課堂”,已經懷孕的或者準備懷孕的準媽媽們可以帶著老公去學習一些“父母學”的知識,為培育寶寶奠定一些基礎,還能促進夫妻兩個人的相同的教育理念,避免將來在育兒方法上存在太大的差異而影響夫妻感情。

另外,如果自己在幼年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負面事件或者由于父母的原因造成了心理創傷,建議準媽媽先到一些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心理療傷,或者參加一些工作坊的心靈成長小組,只有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保證自己的人格健康,才能在未來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好的影響,否則可能會造成新的輪回。

記住,你不會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我在和一些媽媽溝通的時候,發現很多媽媽存在育兒焦慮:看到有的媽媽給寶貝報了親子班,她就算借錢也跟就去報,就怕孩子輸在起跑在線;看到有的媽媽給寶貝買了漂亮的新衣服,她就感覺自己寶寶的衣服是不是太舊了?有的媽媽表面上一個勁地夸自己孩子“寶寶真棒”,背地里卻對我說“我家寶寶特別不愛說話可愁死我了!”更有焦慮過分的媽媽,總是擔心自己做的不好,時時處于內疚之中,孩子感冒了,她懷疑是因為自己后半夜睡的太死,沒能及時像貓頭鷹一樣徹夜值班導致的;看到別的孩子能流利地說幾個兒歌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就責怪自己平時沒有多花時間開發孩子的智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個子矮,就覺得自己在孩子的營養上沒有多下功夫……媽媽們,請記得,你是個普通的凡人,不是神。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都會有遺憾有想不到的地方,陪著孩子成長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對寶寶的照料過于投入,事無巨細都要費盡心思,時間長了,便會感到自己情緒低落、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的還會變得脾氣暴躁,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生理不適癥狀。隨之而來的便是生活質量下降,仿佛育兒生活成了讓人煩惱的責任,過去平靜的小家庭似乎因為寶寶降臨而被擾亂,喪失了生活最初的樂趣。這種嚴重的焦慮不僅傷害了你的身心健康,同時,這種不良情緒還會傳染給寶寶,給他(她)造成不良影響。

這些媽媽焦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己的恐懼,由于社會競爭壓力大,所以,成人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要有超前意識,因此,這往往導致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過大,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作比較,一有差距就驚慌失措,坐立不安,想方設法讓孩子被動地接受你的調教。殊不知大人過多的焦慮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有時反而會讓父母的預期失算,甚至適得其反……我曾看到一個媽媽在女兒七八月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學習走路,嘴巴里還念叨著:“寶寶真棒,你看別的寶寶都不如你學的快!”殊不知,在孩子的肌肉和骨骼還沒有發育到成熟的時候,就讓她進行身體不能承擔的事情,對孩子的發育沒有好處只有傷害!千萬要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的階段和特點去培養孩子,不要做揠苗助長的事情!比如走路這件事,這是孩子自然而然自己可以發展出來的能力,是不必刻意提前訓練的。

另外,還有一些媽媽對孩子的安全問題非常焦慮,擔心孩子會生病,天氣冷點兒就不讓下樓玩,有點危險性,堅決避免參與。這些過度的擔心只會禁錮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需要大量信息的探索求知欲受到阻隔,漸漸讓孩子產生了惰性思維。要知道,我們沒有力量去保護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也要給孩子受挫的機會。一個成熟的父母是可以忍受孩子受挫時候的痛苦,并用堅定的眼神鼓勵孩子戰勝困難,從而孩子才有了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雖然很多媽媽懂這個道理,但是還是不肯放手,圍著孩子婆婆媽媽的讓孩子厭煩。隱含在這些媽媽焦慮背后最深的恐懼石擔心失去孩子,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控制來抵抗這一恐懼,這是很多媽媽淪為“孩奴”的終極原因。由于自己極端恐懼這種后果,因此可能會為了孩子的安全而讓孩子失去快樂和智慧。對于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只要孩子在自己的視野之內,不要太顧及孩子玩的是泥巴還是樹葉,只要孩子玩的很開心,都不應該剝奪孩子的興致,因為那是孩子在為自己的智慧采集信息。

專家媽媽貼心話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個媽媽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孩子已經青春期,執意要和朋友們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探險,媽媽由于擔心安全問題而堅決阻止,結果母子兩個鬧得很僵。其實這種問題會在孩子未來獨立性更強的時候頻頻出現。智者建議媽媽放手,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安全準備之后讓孩子去,并給他祝福,不要讓擔心這種消極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快樂。這位媽媽說:“那如果我就此失去了他該怎么辦?”智者的話意味深長:“這世界上的事情分我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們只能管我們自己的事,對于他人和老天的事我們是無能為力的。”

你的家庭將可能面臨重組

寶寶出生后,如果你不肯放棄工作和事業,孩子的爸爸也不能抽出時間來幫忙,而雙方父母又到了需要照顧的年齡,一場新的家庭重組勢在必行。而習慣了兩個人生活的你,是否做好了應對新家庭結構的準備?

同學小蓓最近因為這個正打算鬧離婚,因為單身的婆婆在孫子1歲時,自告奮勇要來看孫子。小蓓以為婆婆至多來住個十天半個月就走,但是沒想到,婆婆來了之后就沒有離開的意思了。婆婆的到來,讓一家三口的生活規律全都打亂了。小蓓是獨女,以前隔兩天一家人就抱著孩子回她娘家。現在婆婆來了,不叫上老公,小蓓不樂意獨自回娘家;叫上老公,小蓓又覺得把婆婆一人丟在家里不好。時間長了,小蓓的忍受變成了冷漠,她不吃婆婆做的桂圓湯,也不喜歡婆婆給她織的毛衣,只希望婆婆快點回老家。

婆婆本人也感覺到了小蓓對她的排斥,一天,婆婆拿著火車票對著兒子和兒媳婦哭了,她說她很失望,多了一個孫子,卻失去了最心愛的兒子。她責怪媳婦對她的冷漠,責怪兒子不為她說句話……珍珍和婆婆吵得很兇,老公站在中間,越攔她們火越大。最后,母親指著小蓓老公喊道:“你給我記著,這個家要是有這個女人,我就從此不踏你的門檻!”

面對婚姻中的家庭關系,怎么樣做才能盡可能達到和諧呢?媳婦當然要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夾在中間的雙面膠——老公的中介作用更重要。兒子的這種中介作用如果發揮得好,則可以加強婆媳之間的情感聯系,反之,則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出現“兩面受敵”的困境。

因此,如果要決定和公婆長期生活,重點要看老公的協調能力如何。如果老公能智慧地“做人”,就能有效避免婆媳之間的不愉快發生。

例如有的婆婆認為家務活應該媳婦干,兒子應該閑著休息。如果婆婆讓媳婦做家務,兒媳讓老公來幫忙,婆婆肯定搶過來說:“我來我來!”但幾次下來,婆婆心中就會對媳婦不滿。但是如果婆婆讓媳婦做家務,丈夫在一旁看電視,上網玩,長此以往,媳婦心中就會不滿。如果這時候兒子表明立場:“老婆和我一樣要上班,下班她也挺累的,我一個大男人干這點活兒沒什么。”婆婆看見兒子挺疼老婆,漸漸習以為常,也就不在叨咕了。

婆婆一代節儉習慣了,看到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的非常生氣。在買菜、買衣服、洗澡用水、夏天開空調等多個方面都可能發生摩擦。如果婆婆說:“這樣的衣服就這么貴!”用言語限制媳婦的花費,媳婦就會認為婆婆干涉個人生活,自己賺的薪水自己不能做主。也有的媳婦買了衣服,如果婆婆問起,打個半價或者8折報給老人,老人對價錢也就不說什么了。最好的方式是兒子對母親說:“現在女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您就讓她多買幾件衣服也沒什么。我老婆出去漂亮,我臉上也有光。”

以上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如果你打算和婆婆公公一起生活,要避免兩個女人短兵相接,一定要先給老公做好培訓。對于媳婦來說,不要期望沒有血緣關系的婆婆來像對待女兒一樣對待自己,“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媽”,對來自婆婆的關心和愛的期待要降低,這樣生活才容易滿足。

專家媽媽貼心話

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最好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間隔,能不住在一起就不住在一起,如果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最好給老人在本小區買一套房子,大家彼此能相互照應,又互不影響各自的生活是最好的。兩代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上的差異,而伴侶間也需要親密的空間,需要在沒有評判的目光下,享受自在、舒適的婚姻生活。

產后抑郁癥要提早預防

如果你還沒生孩子,那么你需要了解產后很長一段時間你要面臨的生活狀態是什么,這是完全不同于過去生活的內容,如果不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恐怕會有心理不適產生,嚴重的還會染上產后抑郁癥。

如果你已經生了寶寶,看看下面一個過來人對產后生活的描述,你是否有同感:

超級累

產后國家規定放產假,但這卻是一個非常累人的假期。半年里我沒睡過一個超過5個小時的整覺。有時凌晨2點左右就會被寶寶叫醒,喂過奶,他睡了,我卻好久都睡不著。這時的我,想上吊的心都有。

晚上的睡眠就這樣弄的支離破碎的,白天的時候,往往忙了一天才發現自己牙還沒刷臉還沒洗。產假結束我回醫院值夜班,因為是第一個離開寶寶獨自睡覺的夜晚,我睡得沉極了。來病人時,護士砸門都沒把我叫醒,只好搭梯子從窗戶爬進去弄醒我。這說明什么?比起產假里帶寶寶,在醫院值夜班大概還算個輕省活兒!

太單調

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還能有個互動,但是孩子剛出生那會兒,不會笑,沒交流,就是吃,拉,睡,媽媽一小時一小時的就是拍拍抱抱喂喂這樣的事情。月子里的一個月整天腦子里就是想著:寶寶多長時間喂一次,一天換幾個尿布,夜里起來幾次,這些顛覆了我整個生活的大事,離正常的生活又是多么遠。有時候,我去洗澡的時候,心情都很矛盾,一邊擔心別人帶不好寶寶,想趕緊洗完了自己帶著,一邊又覺得不在寶寶身邊真是輕松自在,想多磨蹭一會,然后又為自己這種想法很內疚。

很孤獨

產后的生活重心全都在寶寶的吃喝拉撒上,沒有同事沒有朋友,更不能隨便出門,因為還要定時喂奶,大部分時間都是一整天呆在家里,感覺與世界上大部分人失去了共同的話題。白天也常有一種“被困住了”的感覺。去超市購物算是奢侈的出行,但是腦海里還總是寶寶的哭聲,著急忙慌地還得趕緊回家。

成功感缺失

我從小受的教育是像男孩子一樣好好讀書有一份體面的職業,有經濟實力,受人尊重。上班的話,工資多少是看得見的,升職與加薪更能證明你的成績,但是,如果請保姆來帶孩子,該付保姆多少錢?在家帶小孩,也意味著職業和學業的停滯,而且現在30左右,正是比較關鍵的年齡階段。想起這個心里就有些急。

這么媽媽遇到的這些情況是很多新媽媽遇到的共同問題,據統計,50~70%的產婦產后都會經歷一段“藍色”憂郁期,其中抑郁程度較重,對正常生活影響較大的稱為“產后抑郁”。按照國際精神類疾病診斷標準,產后6周之內出現的抑郁可以診斷為產后抑郁,因為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體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而6周之后出現的抑郁應該就屬于抑郁癥的范疇。

從這個媽媽所描述的情況,倒也便于我們理解患抑郁的原因,即產后離職在家照料小孩這種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心理學上稱為“應激性事件”——對母親心理造成沖擊,導致情緒失調。產后生活單調、過度勞累、自我價值得不到肯定是造成產生產后抑郁癥的外在原因,內在原因是新上崗的母親還未適應自己“母親”的角色。

母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女孩出生后就從社會上學習。長輩、書籍、電影等等無時無刻不在“教導培養”女孩子們成為好母親。這種教導熏陶在當下社會有些縮水的趨勢,所以對于新女性,尤其是習慣于自我獨立的職業女性,做母親意味著自我世界被“侵犯”,這讓她們很不適應。

做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最重要的職業,它需要最高深的學問、最堅韌的耐心、最深沉的真愛。由于目前人們對這份職業缺乏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導致很多媽媽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僅僅用母親來定位自己,是一種貶低。單純地將自己的價值換算成金錢與保姆相比較,試問,媽媽和保姆對孩子的愛和投入能一樣嗎?!

除了某些觀念要改變之外,要更好地面對做母親的挑戰,準媽媽或者新媽媽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好準備:

1、重新自我規劃,包括人生目標、職業情況、生活方式等,將業已成熟的自我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我本人過去做網站管理工作,工作節奏快,壓力很大,經常性加班。生了寶寶后就不可能再去從事類似的工作了。于是我重新進行了職業規劃,邊帶寶寶邊考下了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證,之后結合自己的傳媒專業,開始從事咨詢和寫作工作。也有很多媽媽開網店或者重新學習新的技能,既能開始新的職業,實現自己的價值又能兼顧家庭和孩子。

2、做好可以接受為了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放棄自我,但注意這絕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出生的前三年會占據媽媽的大部分時間,這個時候,你的主要社會角色是母親,你可能為了孩子沒時間逛街,也不能會友,更談不上長足旅游,但你仍然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學習到新的東西來滋養自己的成長,如:營養學、兒童心理學、醫療護理甚至是烹飪方面你是否都有了新的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永遠不要將自己只定位為母親一個角色,這樣就不會失去自己。

3、不要指望孩子生下來你就會愛他。慢慢培養對孩子的愛,并從中收獲樂趣。我的一個朋友曾回憶當初她剛看到生下來寶寶的情形:啊!他怎么這么丑啊,快拿走!她說她當初對這個丑家伙一點沒有愛意,但是隨著與孩子慢慢有了互動,她才越發萌生母愛的情懷的。

4、另外,找到其他方法應對照料孩子的壓力,關鍵是要尋求幫助,如可以請自己媽媽或者婆婆幫忙照顧一段時間,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哪怕是躲在咖啡館里聽聽音樂,看一本小說,或者只是呆呆地看看路邊的人流,就可以助長很多心靈的力量。不要為自己不在寶寶身邊而對寶寶產生內疚,你的好心情對寶寶更重要。

5、和其他媽媽交流

和別的媽媽談寶寶是世界上最有滋有味的事。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朋友,在育兒網站里潛水和灌水也很開心。你會驚喜地發現,居然有人和你一樣,一邊吃著飯一邊津津有味地談寶寶拉和撒的問題。

專家媽媽貼心話

很多新媽媽感覺育兒困頓勞累,并且埋怨當爸爸的一點兒都不幫助自己照顧寶寶。實際上,當爸爸們本想抱抱寶寶的時候,媽媽們往往會阻攔:“你這個笨手笨腳的,還是給我吧!”當孩子和爸爸在家的時候,媽媽們又總是不放心:“他是照顧不好寶寶的!”在這樣的信息強化下,爸爸們越發覺得自己在照顧寶寶方面很無能,因此,離育兒的工作也就越來越遠了。其實,大多數爸爸還是愛媽媽愛寶寶的,主要是媽媽沒有給爸爸機會參與,爸爸不理解帶小孩的辛苦。這不但加重媽媽的負擔,對爸爸也并不公平,錯過了許多親眼看見孩子成長的美好時刻。

因此,聰明的媽媽要多贊美爸爸對寶寶的付出,強化他對寶寶的愛,同時,也要及時把寶寶對爸爸的依戀告訴他,強化他做父親的責任,這樣不僅能減輕媽媽育兒的勞累,也讓爸爸能共同感受育兒的幸福。

上班還是在家帶孩子?

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媽媽都很想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又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有時候不能不出去工作。

育兒類的網站上包括身邊的很多新媽媽們,都在為“上班還是在家帶孩子”而痛苦掙扎。一方面,如果媽媽上班,把孩子交給別人來照顧,十分不舍;另一方面,如果在家帶孩子,又擔心自己的事業就此擱置,將來恐怕和社會脫節,就很難再有合適的工作了。還有的人是因為經濟原因,老公一個人不能支撐家中的開銷,因此,媽媽們不得不出去工作來一起養家,這樣的媽媽帶有很大的無耐性。

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心酸的講述:

“寶寶生下來后,一直是我和我媽帶,寶寶6個月的時候,我的產假休完就去上班了,于是,請了個阿姨幫我媽做做家務,但是寶寶七個月的時候,阿姨說她家里有急事要走,我一時手忙腳亂,不得已,只好將寶寶送回老家,讓我爸媽一起帶。

就這樣,現在我和寶寶分開快一個多月了,一閑下來的時候,思念的瓜子就刨著我的胸口,很想寶寶,可是我的工作又太忙,寶寶在的時候,每天寶寶沒醒,我就去上班了,晚上九十點才回到家里,這時,寶寶早就已經睡著了,周一到周五,基本是沒時間和寶寶交流的,唯一只有周六和周日的時間。所以,即使把寶寶接回來,又有什么用呢,我還是沒有時間照顧他。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我一天天地錯過他成長的歲月,心里真的好難受。可是,如果不上班,當全職媽媽的話,我又舍不下每月一萬多的收入,也不想讓寶寶爸爸獨自承擔經濟壓力,畢竟,我的收入也不算少。

我該怎么辦呢?真的好想寶寶,每每看見小區的孩子,我就想起自己的寶寶,聽見別人家的寶寶哭,也就像哭到自己心里一樣難受。”

看了這個媽媽的帖子,我頭腦里忽然想起《發現母親》里面再三提到的相似案例,就是一些孩子從小被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沒有與父母建立起來充分的依戀關系,結果再次返回家庭之后,由于情感基礎不好磨合不當,再加上父母對孩子過分要求學習成績而忽略了情感上的溝通,結果最后造成家庭悲劇。

嬰幼兒時期缺乏足夠關注的孩子,內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們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媽媽選擇了其他的事而沒選擇我,說明自己不重要)。一個內心缺乏愛和正確引導的孩子將來也很難向別人付出愛,不容易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系,無論是友情、愛情和親情。

健康的依戀關系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如果這種親密的依戀沒有建立起來,孩子與父母之間以后就無法再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了。而這種依戀,正是嬰幼兒期建立起來的,關于嬰兒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心理學大師約翰·包爾比通過對母嬰的觀察和研究,有過突破性的發現。他認為,人類嬰兒的依戀敏感期在0歲~5歲期間。英國專家夏佛與愛默森通過觀察大批嬰兒,將這個敏感期的具體開始時間鎖定在7個月。孩子通常是依戀母親,一旦依戀關系形成,終生不變。包爾比一再強調,沒有經歷溫暖和恒常的依戀關系的幼兒,長大后難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關系。“嬰兒期的母愛對心理健康來說,就像維生素和蛋白質對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開創了精神分析學說的弗洛伊德早就指出,母親盡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獲取一種信任和樂觀的態度,這種態度將會伴隨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這種滿足經常被拖延,他會由于自身的無能為力而哭泣并發怒,長大后變成一個悲觀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弗洛伊德說:“神經官能癥都是在幼兒期(0歲~6歲)患上的,盡管其癥狀可能很久以后才顯現出來。一歲之內的經歷對兒童今后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

既然在孩子早期的依戀關系如此重要,那么媽媽們如何做還能建立好這種安全型的依戀呢?

嬰兒依戀的性質最根本的還是取決于與嬰兒有關的媽媽的行為,依戀是在嬰兒與媽媽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社會性交往過程中,媽媽對嬰兒發出的信號的敏感性和其對嬰兒的撫愛的回應是最重要的,如果媽媽能非常關心嬰兒所處的狀態,注意聽取和解讀嬰兒的信號,做出及時、恰當、撫愛的回應,嬰兒就能發展對媽媽的信任和親近,形成安全型依戀。

安全依戀型嬰兒長至3歲時一般都會變得非常自信,在嬰兒期建立了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在三歲時表現得堅強、自制力強、具領導力和同理心;相反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孩子卻表現出行為的不確定性,表現得回避、退縮、缺乏好奇心。這是因為安全依戀關系的嬰兒之所以有自信去探索世界,是因為他們把父母作為安全穩定的后方,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信更能使他們變得獨立起來。愛通常是在自信和獨立滋長的土壤中培育起來的,如果我們知道有人愛自己,會更容易去獨自面對世界。

如果孩子在嬰兒期的看護人頻繁變動,那么孩子以后就很難對其他人培養起信任關系,因此這個時間最好看護人固定。當然,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就一直寄養在老人那里,那么孩子就會對老人建立了依戀關系,長大后無法與媽媽最親,也是很自然的結果。

從孩子的培養來說,孩子的智慧的發展,也必須自嬰兒時期得到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關注。因為,嬰兒最早的智慧活動,常是倏忽即逝,要靠撫育人捕捉、發現并演化它。

這些就是你在孩子嬰幼兒時選擇離開時所要考慮的。

有一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選擇了在孩子三歲前在家陪孩子,她這樣說:“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與他朝夕相處,一方面熟知他的成長過程,充分了解他的思想感情,掌握他的脾氣秉性,這樣可以為今后成功地教養培育他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培養我們之間的感情依戀,培養他對父母的信任,給他以完完全全的家庭安全感,讓他知道,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媽媽永遠在他身邊,第一個給他鼓勵、安慰和支持,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安全感使他獲得自信心,由此自信心,他最終可獲得獨立。”

我們不一定是兒童教育專家,也不是可以有能力全職的富有家庭,比較折中的方式就是盡量多陪伴孩子一些,實在需要上班,那在工作之余,盡可能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專家媽媽貼心話

很多媽媽面臨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選擇時感到左右為難,很大原因是內心有恐懼,害怕被別人看不起、害怕被社會遺忘、害怕被丈夫拋棄。這是與社會對全職媽媽這個工作缺少必要的尊重和認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們一旦了解了在孩子的成長初期媽媽的重要性之后,首先要和老公達成一致性的意見,要讓老公明白全職媽媽的價值,他的支持很重要。

另外,也不要有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這樣的心態,怨天尤人,甚至期待孩子對我們感恩戴德、順從并且報答,那也不是真正的愛。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讓媽媽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快樂與豐富的知識,更加透徹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活、了解這個世界——做媽媽,這也是一個看世界的角度。

不要用錯誤的愛害了自己的孩子

很難說有哪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們那種自以為是的愛就是真愛嗎?是孩子成長需要的愛嗎?當我們的內心激蕩著我們認為的愛的感覺時,我們會做一些行為來表達,我們會認為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對對方有好處,都是在愛對方。實際上不然,很多家長在愛的感覺引領下為孩子做的事卻是對對方沒有益處的,甚至會害了孩子。

有的媽媽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當起了全職媽媽,下決心一定要把全部的愛給孩子,于是每天精細地盯著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包辦孩子的一切,最后自己累的腰酸背痛,孩子也沒有得到獨立的發展,只會更加依賴著媽媽。有的媽媽不僅一個人24小時照顧寶寶,還拉上自己的父母、保姆,寶寶只要一個眼神,或者用小手一指,大家就會猜透孩子的心思,趕緊滿足了孩子,結果孩子的語言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因為他不必說話,最后這樣的愛讓孩子得了自閉癥。

有的媽媽整天擔心孩子,焦慮不止,凡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種細節去為孩子擔心,還以為這是在愛孩子。這樣的媽媽可能自己的童年有一些問題,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恐懼,于是就容易將自己的這些情緒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只要離開了孩子就會想孩子會不會哭了沒人管啊,會不會有人欺負我的孩子啊,孩子會不會受傷啊……成天擔心,惶惶不可終日。見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問孩子,孩子剛掉了兩滴眼淚,馬上就沒來由地問孩子是不是有人欺負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說一遍。這樣的媽媽只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受傷害的狂想者,在訓練孩子尋找使自己受傷害的機會,會變得對傷害非常敏感,最終覺得生活中到處都是讓自己受傷的人,從而與幸福的生活無緣。

還有的媽媽把孩子尊為“公主”、“王子”,自己甘愿做仆人和隨從。這樣的媽媽都有被愛的欲望,但是自己卻沒有被滿足。于是把自己內心想得到的愛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認為只有無尚敬仰地對待孩子才是愛,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到幸福和快樂。這種愛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的,而是將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長和成長的導師。這樣的愛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為其他的人都應該這樣對待他。如果別人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反而覺得受了委屈和傷害,結果長大后都會使得其他人都遠離他,因為誰都無法和一個如此以自己為中心的人交往。這樣,又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讓孩子變得自卑,但是,一旦他回到家里,他又會恢復強勢和霸道,以找回在其他人那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這樣,最后孩子練就成了一個“不孝子”。

可以說,失去了度的愛,沒有約束的愛,毫無原則的愛,只能讓孩子性格扭曲,品德受挫,人格變形。這樣的愛,是錯誤的,是溫柔、美麗的傷害。愛,絕不是無原則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沖突、果斷的拒絕、嚴厲的批評。

愛孩子,首先要了解他身心成長的規律,了解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然后才能給到他有效的愛,而不是主觀的愛、錯誤的愛、甚至是傷害孩子的所謂的愛。

專家媽媽貼心話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正確的愛,正確的愛不是無條件的給予,而是無條件的接納;正確的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行動,來自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有效幫助。給孩子愛,不如給孩子一顆會散發愛的心,送她玩具,玩具會壞掉舊掉丟失掉,給他買新衣服買好吃的,可這些都會消失掉。給他一顆愛心,他就會在生命里制造愛,制造無窮無盡的愛,讓他一直生活在愛的包裹中,生活在愛的世界里,因為他是那愛的核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道孚县| 方城县| 科尔| 花莲县| 罗源县| 南京市| 泸西县| 阜康市| 清镇市| 黔南| 永年县| 东莞市| 清苑县| 山阴县| 聂拉木县| 蒲江县| 武陟县| 四平市| 安西县| 清新县| 沁水县| 祥云县| 仪陇县| 左贡县| 阿拉尔市| 永昌县| 余江县| 肥西县| 塘沽区| 泰和县| 巴彦县| 墨脱县| 宕昌县| 伊宁县| 五寨县| 泾川县| 依安县| 巩留县| 池州市|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