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核心競爭力:華為人才培養的16條規則
- 吳帝聰 李治明
- 1577字
- 2021-06-21 18:03:46
只有踏實奮斗,才能屹立不倒
一個公司能夠“長壽”,是很多人的目標,但并不是每個公司都能如愿以償屹立不倒。
我國每年有超過1.2萬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創立,同時卻有2/3的企業因為“玩”不下去而倒閉。大多數民營企業總是逃不脫“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宿命,我們也經常能聽到和看到太多的關于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衰落、倒閉的悲傷故事。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公司,可以說“‘長壽’的企業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不‘長壽’的企業總有各自的原因”。
任何時候的偉大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成功的企業都有著超乎尋常的奮斗史和血淚史。華為是這方面的旗幟。
華為作為一家典型的互聯網企業,從1987年創建至今,經歷了33個年頭,顯然生存時間長,并在國內和國際有自己強大的影響力。華為能夠屹立不倒,并創造業界神話,與其他“長壽”企業一樣,就是具備“踏實奮斗”的特質。
有一則寓言故事叫作《龜兔賽跑》,講的是兔子和烏龜賽跑,兔子因為具有先天優勢而跑得快,所以它跑了一段時間之后,就在草地上小憩一會。結果那只一直不停向前跑的烏龜卻超越了兔子,率先到達終點。
任正非認為,華為就是那只烏龜,一直都在向前爬,全然沒看到路兩旁的鮮花,忘記了自己一直在爬坡,許多人都步入了富裕階層,而華為還在持續艱苦奮斗。任正非將華為比作烏龜,這個比喻對華為的描述實際上是非常貼切的。華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是踩著泥濘和利石慢慢地一步步踏實走過來的,華為能夠換來今天的輝煌和榮耀,都是用血淋淋的艱苦付出所換來的。
烏龜精神被賦予了持續努力的精神,而華為的成長和壯大過程的確與這種烏龜精神十分吻合,而且華為的這種烏龜精神一直沒有改變過。
很多人好奇,華為如今在國際上也是地位顯赫的企業,為何還要堅持艱苦奮斗?這樣不是自找苦吃嗎?其實不然。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在諸多人才培養規則中,艱苦奮斗是華為最看重的一條規則。為了讓更多的員工能夠經常看到、學習到這條規則,為了不讓員工忘記這種精神,華為經常通過各種方式提醒員工。除了粘貼字畫、開會等,還通過廣告的形式呈現給每一位員工,以此激勵員工為理想而奮斗。
2015年的時候,華為發布了一則極富沖擊力,卻蘊藏深刻內涵的企業形象廣告,主題是:“我們的人生,痛,并快樂著。”廣告上最醒目的,是一位芭蕾舞演員的一雙腳。一只腳穿著優雅的芭蕾舞鞋,光鮮亮麗;另一只腳卻赤裸著,而且扭曲變形,傷痕累累。
其實,華為做這樣的廣告,不僅是給外界看的,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華為,而且是給華為內部員工看的,意味著偉大都是通過這樣的奮斗熬出來的,目的是希望在每位員工的堅持努力下,華為能繼續踏踏實實地做事,堅持艱苦奮斗。尤其是對于那些管理者來說,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華為眼前的繁華而自我膨脹,丟失了應有的艱苦奮斗的本色。
在各產業領域,工業的管理是比較復雜和困難的,而工業領域中的電子工業則更難。電子工業與傳統工業相比,往往技術更迭速度快,市場變化速度快。所以幾乎沒有可以制約它發展的自然因素。正是因為這一特點,使得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要比傳統產業競爭更加激烈,淘汰更無情,誰輸誰贏,全憑各自的能力和本事說話。
華為作為電子通信產業中的一家企業,在市場中更是深諳這個道理。常言道“后退就意味著消亡”,在電子通信領域,稍微駐足一下,就要落后一大截。所以,華為沒有背景、沒有任何稀缺資源,更沒有什么可以依賴的,要想更好的生存,不被市場所淘汰,除了勵精圖治、放開心胸、自力更生,就只有不斷創新和艱苦奮斗;要想不斷在競爭中找到出路,就需要不斷去奮斗,只有奮斗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正是因為一直以來公司上下踏踏實實,艱苦奮斗,共同付出,才鑄就了今天的華為,才讓華為經歷33年的滄桑與市場變化,依舊能夠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