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始于夢想
——李昌鈺
李昌鈺于1938年出生在江蘇如皋,1947年隨父母舉遷到臺灣,1956年考入臺灣警官學校,1965年攜夫人到美國留學。在美國,他歷經了10年的半工半讀,在兼職多份工作為生的情況下,用兩年時間修完了法律、刑事、生物化學等大學課程。此后,他一鼓作氣,用了一年半時間拿下紐約大學生物化學碩士學位,又用一年時間攻下了紐約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他被應聘為紐海文大學助理教授后,經過短短3年,于1978年破紀錄晉升為終身教授,并出任鑒識科學系主任。1979年他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廳刑事科學實驗室主任兼首席鑒識專家。1998年他擔任了康州警政廳廳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任州級警界最高職位的華人首長。
從李昌鈺1975年拿到博士學位算起,到2015年他已參與46個國家的大案要案的辦理,案件總數達8000多個,獲得榮譽800多個,可以說平均每1.825天就要辦理一件案子,每18.25天就獲得一個榮譽。他在人們眼里簡直就是福爾摩斯的化身。他憑借敏銳的眼光、出神入化的鑒識水準,從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現象中找到破案的鐵證。
李昌鈺的成功經歷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大家紛紛探尋他成功的奧秘。
李昌鈺于2014年2月25日做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作了《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的主題演講,給了人們關于他為什么能取得成功的最佳答案。他真誠地說道:“我一生為什么這么成功?人生一定要有個目標,一定要有夢想!愛迪生、富蘭克林沒有夢想怎么會有今天?但不能只是白日做夢,要把夢想變成現實,才是有用的夢。”“有夢想與目標的人,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創新,動力源源不絕。”
李昌鈺用卓越的成就證明:成功始于夢想。他因為有了夢想,才有了人生前行的指路燈;因為有了夢想,才有了挑戰一切不可能的動力和勇氣。下面一則例子也證明了同樣一個道理。
美國的羅伯·舒樂博士曾經有一個夢想:想在加利福尼亞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設計大師菲力普·強生說:“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雖然700萬美元的教堂預算,對舒樂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但他卻信心滿滿地設計了10套捐款籌資方案:一是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二是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三是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四是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五是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六是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七是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八是尋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九是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十是認購1萬扇大教堂窗戶,每扇700美元。
舒樂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四處奔波籌資。60天后,他用奇特而美妙的大教堂模型打動了富商約翰·可林,獲得了第一筆100萬美元的捐款。90天后,一位被舒樂夢想所感動的人士,捐了又一筆100萬美元。后來,舒樂對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以每扇500美元的標價,請求認購,可以每月付款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結果,6個月內,1萬扇窗戶全部被認購完。直到1980年9月,這座能容納1萬人的舉世無雙的水晶大教堂終于全部竣工。歷時12年,水晶大教堂的實際造價總計達2000萬美元,大大超過最初的預算,但這并未使舒樂退卻,經過堅持不懈的一點一滴籌集,最后終于如愿以償。水晶大教堂已經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和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的游客必去參觀的勝景——名副其實的人間伊甸園。
舒樂圓夢后說了一番頗有啟迪的話: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像我這樣去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夢想,設計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夢想是生命的靈魂,是心靈的燈塔,是引導人生走向成功的信仰。有了崇高的夢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夢想就會成為現實,奮斗就會變成壯舉,生命就會創造奇跡。
美國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做了一項關于夢想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堅定夢想的占3%,有自己夢想的占10%,夢想不確定的占60%,沒有任何夢想的占27%。25年后發現,有堅定夢想的人幾乎從未改變過既定的人生目標,后來通過不斷努力,都相繼成為頗有成就的社會精英。而有自己夢想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實現著一個個短期目標,后來也都成了各行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那些夢想不確定的人,后來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都很平常地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至于一些沒有任何夢想的人,后來幾乎都很不如意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他們常常怨天尤人、牢騷不斷。
調查者最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夢想對人生有著強大的導向作用。人們一開始選擇什么樣的夢想,以后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未來也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夢想,猶如一陣風,吹向未來;夢想,猶如一條船,駛向遠方;夢想,猶如一盞燈,點亮明天。一個人只要擁有堅定的夢想,就能緊緊抓住夢想的樹枝,敢于穿越所有的風雨,營造出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敢于穿越所有的屏障,勝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成功始于夢想,讓我們為夢想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