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教養,父母要知道的教育心理學
- 曾怡
- 1839字
- 2021-06-21 17:56:03
不要排斥孩子的叛逆
孩子經常不聽話,這讓父母深感頭疼。但“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孩子越大,不聽話的行為越嚴重,甚至跟父母對著干,產生了叛逆的心理。孩子如果有以下情況,請注意,你的孩子可能已經進入叛逆期了!
認為大人的話漏洞百出,不愿意聽大人的批評,反感,且反應激烈;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全然“左耳進,右耳出”;對大人的嘮叨很生氣,甚至表示會離家出走;有過多的破壞性行為,比如摔東西、故意破壞等;與其他孩子經常發生沖突,也易動手。
進入叛逆期后,孩子一般都有以下一些特征表現:能夠感受并能處理多種情緒;覺得自己是一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變得更為依賴;公然向父母發出挑戰,經常拒絕;以自己為中心。
可是,父母只抱怨孩子叛逆了,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愛聽話、愛與父母對著干的孩子嗎?孩子真的就愿意這么做嗎?
著名心理專家、親子家庭教育專家于東輝認為,孩子叛逆,很多時候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內心的需求不斷增多,漸漸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開始不完全聽父母的話,此時人們便將這種現象稱為“叛逆”。
于東輝說:“所謂叛逆,就是孩子更看重自我,更愿意聽自己的話,內心產生了更多的需要,他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自己需要的階段。如果我們這樣理解孩子的叛逆期,就會覺得孩子的不乖是很正常合理的事情了。”他還指出,叛逆雖然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但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一定程度的叛逆卻可以給孩子的人生增色添彩。他說:“孩子聽自己的話,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愿意根據外界的指令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所謂的叛逆期,更恰當的說法,其實應該說是孩子的自主期。”例如,有的孩子不喜歡去父母報的興趣班,卻一心吵著要學街舞,這種“抗議”讓父母覺得他叛逆,其實這只是孩子自主性的一種表現。
所以,孩子出現叛逆,父母先不要排斥,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并引導孩子愿意主動將心中所想和父母溝通交流。不過想要做到這點,父母還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引導宜疏不宜堵
在引導孩子時,父母應采取宜疏不宜堵的方法。孩子喜歡上網,嚴重影響了學習,父母為了制止孩子上網,便直接將網線拔掉,或者將電腦收起來。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堵”,更容易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凡事跟父母對著干。“疏”就是對孩子網絡成癮的現象加以分析和溝通,看孩子是否缺少父母的陪伴,是否有其他同學朋友一起玩耍,抑或是孩子一味貪玩兒,還是學習上遇到了問題……根據分析出的原因“對癥下藥”,讓孩子主動關掉電腦或丟下手機。
◆將孩子當作成人看待
叛逆的孩子更看重自我,不愿意被父母叫作“小屁孩”,更不愿意聽父母說“小屁孩,知道什么”這樣的話。所以,父母不要以家長的身份自居,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避免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但也不要嘲笑。
◆給孩子平等發言權
給孩子平等的發言權有利于疏通孩子的叛逆心理,讓他們感覺被尊重了。不過在讓孩子有平等發言權時,父母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耐心傾聽
耐心傾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人格被尊重,此時他更愿意敞開心扉,將心中所思、所想向父母傾訴,而這個過程也是了解孩子并“對癥下藥”、解決親子間矛盾的途徑。
2.不隨意指責以及草率評論
在與孩子溝通時,耐住性子,克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安靜地將話說完,孩子的觀點有錯誤時,也不要隨意指責和打斷評論,讓孩子將觀點講完,再認真地從孩子的角度認可他的觀點,然后再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當之處,說完之后不要忘說一句“你認為我說的對不對呢”,讓孩子有被尊重感。
3.給予積極回應
與孩子溝通時,要認真聽孩子說話,并積極給予回應。孩子發表了自己對某事的看法,此時父母可以說:“我覺得你這個想法很好,不過要是在你提的這點上再做一點改善,你覺得是不是更好呢……”這樣可以給孩子以成就感,孩子心情也會愉悅,更利于親子雙方的交流。
◆采用實踐體驗法
平時面對孩子的逆反,父母更多的是命令以及口頭說教,如果采用實踐體驗法化解,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孩子叛逆讓父母生氣、擔心,不過叛逆也并不是一件壞事,接納孩子的叛逆,并加以正確引導,順應孩子的成長,孩子一樣可以優秀。